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zgzlx@public.jn.sd.cn
  • 曾用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社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静;方志伟

    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soft tissue, CCS)是一种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及中年,以四肢远端的深部软组织多见,常与肌腱和腱膜相毗邻,易复发和转移.组织来源尚未明确.起病隐匿,肿瘤较大时可引起疼痛和压痛.大体为无明显包膜,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切面灰白色的肿块.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多角形或梭形,成巢状排列其间有纤维组织分隔.超微结构显示,胞质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S-100、HMB-45、Vimentin及MITF阳性.CCS中特异表达的EWS/ATF1融合基因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肉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 AFH)中也表达.RT-PCR检测MITF可鉴别CCS和AFH两种软组织肉瘤.BREF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对CCS与原发部位不明确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差.

  • 食物中N-亚硝基化合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瑶池;胡敏予

    迄今已研究过的300多种亚硝基化合物中,>90%对动物有不同程度的致癌性和具有明显的亲器官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很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从其理化性质、食物中的来源、致癌作用和预防措施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论述.N-亚硝基化合物分为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两大类,后者化学性质较活泼.食物中N-亚硝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鱼、肉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和发酵食品,人体也能合成一定量的N-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没有直接致癌作用,主要是其化学性质活泼易生成烷基偶氮羟基化合物和氨氮化合物而呈现致癌活性.其致癌机制研究显示,亚硝胺可引起食管上皮细胞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改变,大大促进癌变.DNA碱稀释过滤法证明,N-亚硝基化合物含氮杂环化借诱发DNA互补碱对之间的交联而启动细胞的癌变.目前尚缺少N-亚硝基化合物对人类直接致癌的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与人类紧密相关的肿瘤主要是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减少亚硝胺及其前体物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摄入和阻断亚硝胺在体内的合成.

  • 单体型分析在肿瘤侯选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武金才;任宁;钦伦秀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是第3代分子遗传标志,由其构成遗传组合称为单体型.它决定基因的功能单位和人群遗传变异的内在特征.单体型的存在可以极大地减少疾病关联研究的工作量,以单个SNP为中心进行复杂性状疾病的易感基因研究常欠说服力,而利用相邻的SNP信息关联构成的单体型分析就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多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单体型构建,常用来推断单体型的软件较多,各有优缺点,研究者需结合课题选择佳方法.单体型分析在肿瘤候选基因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肿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单体型分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候选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对侯选基因进行单体型分析可为疾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并可能发现新的预后预测指标.

  • 洛铂与草酸铂分别与替加氟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思海;冯雯;朱瑞霞;付正传

    为了探讨洛铂与草酸铂分别与替加氟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94例晚期胃癌患者分别接受方案A(32例):替加氟(方克)800 mg/m2,持续24 h静脉滴入,d1~d5;四氢叶酸钙(LV) 200 mg/m2 ,2 h静脉滴入,d1~d5;草酸铂(L-OHP ) 135 mg/m2 ,2 h静脉滴入,d1;方案B(30例):替加氟800 mg/m2, 静脉滴入,d1~ d5;LV和L-OHP的用法及用量同方案A;方案C(32例):替加氟和LV用法及用量同方案A;LBP(洛铂)35 mg/m2,静脉滴入,d1.28 d为1个周期.结果方案A:CR 5例,PR 16例,有效率65.6%;方案B:CR 4例,PR 16例,有效率66.7%;方案C:CR 7例,PR 16例,有效率71.9%;方案C优于方案A与方案B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 4,P=0.849.三种方案的不良反应均易于接受.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替加氟分别与洛铂、草酸铂联合可以作为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放射性直肠炎486例结肠镜诊断分析

    作者:赵春生;李云峰;张驰;张莹

    放射性直肠炎是由于宫颈癌,膀胱癌及前列腺癌等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疗后,引起相邻器官直肠的放射性损伤.常于放射治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后出现症状,结肠镜下检查诊断为直观、准确.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肠镜诊断的486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 抗癌防转汤抑制肝癌淋巴道转移及其对MMP-9和CTL影响的研究

    作者:杜志春;刁凤声

    目的:探讨抗癌防转汤抑制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建立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 计算接种后фi(21 d小鼠抑瘤率)并运用MTT法检测CTL细胞活性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原发瘤及转移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的表达水平,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意义.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小鼠抑瘤率明显提高,MMP-9在原发瘤、转移瘤表达均减少(P<0.05),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 CTL)活性增强(P<0.05),而且跟药物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抗癌防转汤有抑制肝癌淋巴道转移的作用,且其与MMP-9的表达水平降低,CTL细胞活性增强有关.

  • 棘霉素对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影响的研究

    作者:徐静;刘瑞鸣;李东

    目的:探讨棘霉素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对转录因子Twist、p53、Survivin和hTERT(人端粒酶)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棘霉素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与肝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Twist,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联系紧密的p53、Survivin和hTERT的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棘霉素治疗后上述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实验证实,棘霉素浓度>10.0 ng/mL各组对细胞的生长抑制均显著增加,P<0.05,随棘霉素药物浓度增加,细胞抑制率明显增大.棘霉素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RT-PCR 方法证实,随着棘霉素剂量的增加,肝癌SMMC7721细胞株中Twist、Survivin和hTERT mRNA表达水平逐渐下调,P<0.01,p53 mRNA表达水平微弱上调,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Twist、 Survivin和hTERT蛋白的表达量呈递减趋势,P<0.01,p53蛋白的表达微弱上调,P<0.01.结论:随着棘霉素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棘霉素能够抑制与肝癌生长密切相关基因的Twist、Survivin和hTERT mRNA表达,促进p53 mRNA表达上调,相应蛋白的表达呈下调和上调.棘霉素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 转移潜能不同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差异膜蛋白质组学的分析

    作者:李群;李一雷;李荣贵;张丽红;张慕蕊;李玉林

    目的:通过应用鸟枪法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早期诊断和逆转前列腺癌转移的分子标志.方法:应用鸟枪法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人高转移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 和人低转移前列腺癌细胞株(PC-3) 间膜蛋白表达的差异.用SDS-PAGE 胶分离膜蛋白, 并且进行胰酶消化,用反相液相色谱分离肽混合物后进行ESI-MS/MS鉴定,用数据库查询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比较分析并识别细胞间的差异表达膜蛋白.结果:1)利用Gel-1DLC-MS/MS 分析,在严格的过滤参数条件下鉴定了PC-3和PC-3M两种细胞中的蛋白,在PC-3细胞中鉴定了2 172个蛋白,在PC-3M细胞中鉴定了2 023个蛋白.2)用GOA分析软件进行分类,PC-3细胞中1 499个蛋白为已知细胞组分,其中564 (38.13%) 个蛋白为膜蛋白或者膜相关蛋白;PC-3M 细胞中1 391个蛋白为已知细胞组分,细胞组分中527(38.30%)个为膜蛋白或者膜相关蛋白.几个假设蛋白和cDNA序列也被预测.3)用蛋白名称和IPI数据库号对比分析后发现有161个蛋白质仅在PC-3前列腺癌细胞株中检测到有表达,135个蛋白质仅在PC-3M中检测到有表达.结论:人高、低转移前列腺癌细胞株的膜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发现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分子和阐明前列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证据.

  • HMGB1对U937细胞VEGF-C/D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焱;蒋凯;卓文磊;彭亦良;梁后杰

    目的:探讨HMGB1对单核巨噬细胞U937 VEGF-C/D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以HMGB1作为干预因素,剂量效应组分别用含0、0.1、1、10、20、50和100 mg/L HMGB1的培养液与单核巨噬细胞U937共培养8 h,以RT-PCR检测U937中VEGF-C mRNA表达的变化.时间效应组以含HMGB1的培养液分别培养U937细胞0、2、4、8、12和24 h ,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C/D mRNA和蛋白的变化.结果:HMGB1可有效诱导U937细胞中VEGF-C/D的表达.U937中VEGF-C mRNA的表达与HMGB1剂量成量效关系.对VEGF-C/D的诱导作用分别在12和4 h时达到峰值.结论:HMGB1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U937中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D的表达.

  • SPIO增强MRI成像在大鼠脾脏荷 VX2 肿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阳红艳;许乙凯;吴元魁;刘文源;吕国士;曹国洪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VX2肿瘤模型,研究大鼠脾VX2肿瘤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上信号强度变化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探讨SPIO在大鼠脾脏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只脾脏荷VX2肿瘤模型鼠;静脉注射SPIO后行MRI扫描,扫描序列采用T1WI(450/12 ms )和T2WI(4 000/128 ms ).结果:平扫SET1WI上肿瘤-脾脏的对比噪声比极差,所有病灶均不能很好显示.SPIO增强T2WI上正常脾实质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为55.04%;脾脏VX2肿瘤信号强度无明显下降,PSIL为0.87%,与正常脾实质信号强度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79,P<0.001.脾VX2肿瘤的CNR较增强前显著提高,t= 6.963,P<0.001.结论:SPIO增强T1WI 上正常脾实质与VX2肿瘤组织的对比差,病灶的检出率低,不利于描述病灶的特征.SPIO增强T2WI 上脾脏-肿瘤的对比显著,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改善了病灶影像学特征的描述.

  • 虫草素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对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丁向萍;马力;魏书堂;冯国燕

    目的:研究虫草素(Cordycepin)对人肝癌细胞HepG-2诱导凋亡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虫草素处理人肝癌HepG-2细胞株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效应;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肝癌细胞形态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效应;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NF-κBp65的表达;用TRAP-PCR-银染法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虫草素对HepG-2有明显抑制作用,P= 0.002,且呈剂量依赖性;形态学观察也发现,大量细胞的染色质边集、凝聚、核碎裂及凋亡小体产生;免疫组化示,NF-κBp65的表达下调,P=0.000 1;FCM检测结果显示虫草素作用后,使细胞阻滞于S期,P=0.000 1,并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同时伴随端粒酶活性下调,P=0.000 1.结论:虫草素对人肝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的表达并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虫草素与5-FU 联合对肝癌细胞无明显协同抑制作用.

  • 反义寡核苷酸阻断NF-кB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储著凌;谢敏;潘一明;朱海涛

    目的:研究核因子-кB(NF-кB)亚单位p65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p65 ASODN治疗胰腺癌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合成p65 ASODN,体外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用RT-PCR分析p65 mRNA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克隆形成试验分析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表明,p65 ASODN可成功转染PANC-1细胞;转染后,RT-PCR结果显示反义治疗组、空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p65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4±0.05、0.37±0.04和0.39±0.03,反义治疗组p65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00;MTT检测结果显示,在转染后24、48和72 h,反义治疗组吸光度(OD)值均降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抑制作用在转染后48 h为明显,P<0.01;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反义治疗组、空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49±3.3)%、(23.3±2.0)%和(25.8±2.5)%,反义治疗组克隆形成率显著下降,P=0.000.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65 ASODN能有效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株p65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细胞增殖活性,可能对胰腺癌有治疗作用.

  • Id2在SGC-7901和Colo-205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亚卓;赵坡;吕亚莉;钟梅;刘琳

    目的:探讨Id2(inhibitor of DNA binding or 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在SGC-7901 和Colo-205细胞株中小亚群(side population, SP)细胞中的表达,并鉴定其是否为胃肠道癌干样细胞的特异性标志.方法:用Hoechest33342染色检测SGC-7901和Colo-205 细胞株中SP细胞的比例;通过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比较Id2在SP细胞与非SP细胞中表达的差异.结果:胃癌SGC-7901 、结肠癌Colo-205细胞中SP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8%和4.3%;Id2在SGC-7901 细胞SP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2%,显著低于在非SP中的阳性表达率97.7%,P<0.001,而Id2在Colo-205细胞 SP中的阳性表达率达77.4%,显著高于在非SP中的阳性表达率4.8%,P<0.001.结论:Id2可能是胃癌SGC-7901细胞中SP细胞的阴性分子标志,同时可能是结肠癌Colo-205细胞中SP细胞的阳性分子标志.

  • 肝细胞癌组织上皮性钙黏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杨华伟;彭浩;洪坚善;段小娴;曹骥

    目的:研究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herin) 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HCC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E-Cadherin mRNA 的表达.结果:E-Cadheri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分别为0.016和0.003,而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76和0.082;E-Cadherin 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2=0.887,P<0.05,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2=0.823,P<0.05;癌组织中E-Cadherin 表达与肝外转移呈负相关,R2=0.839,P< 0.05.结论:E-Cadherin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复发倾向相关,通过检测E-Cadherin表达将对肝癌临床转归的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 肝癌组织FHIT和Survivin表达及其相关性的探讨

    作者:车爱文;康凯夫;陈小伍;石祥呈;康子婧

    目的:分析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e,FHIT)基因和生存素(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rimary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HCC 50例、肝硬化30例、正常肝组织10例中FHIT蛋白、Survivin蛋白和FHIT mRNA、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FHIT mRNA、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4,χ2=15.74,P均<0.05),FHIT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13.45,χ2=7.55,P均<0.05),FHIT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12.52,χ2=5.42,P均<0.05).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Survivin mRNA、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不同,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9,χ2=28.44,P均<0.05),Survivin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 10.25,χ2=12.50,P均<0.05),Survivi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21.19,χ2=19.47,P< 0.05).结论:FHIT、Survivi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呈负相关;FHIT、Survivin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可为HCC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 胰腺癌组织乙酰肝素酶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华敏;李玉军;梁军;纪祥瑞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应用HPSE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47例胰腺癌、24例癌旁胰腺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HPSE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胰腺癌组织中CD34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HPSE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CD3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的分布特点及HPSE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7例胰腺癌组织HPSE表达阳性率为59.6%(28/4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8%,5/24 )和正常胰腺组织(20.0%,2/10),χ2值分别为9.59和3.90;P值分别为0.002 0和0.0487 1.HPSE表达阳性率与胰腺癌的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χ2值分别为1.09和2.89; P值分别为0.580 4和0.235 8.HPSE阳性表达率在有周围脏器浸润的胰腺癌组织中为73.3%,无浸润者为35.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 P=0.010 7;伴淋巴结和远隔脏器转移者的胰腺癌组织HPSE阳性表达率为80.0%,高于无转移者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5, P=0.002 4 .生存期≤1年的胰腺癌组织中HPSE阳性率(70.54 %)明显高于生存期>1年(30.76%),χ2=6.19, P=0.012 8.47例胰腺癌组织中MVD为37.61±14.32,HPSE表达和胰腺癌组织中的MVD呈显著的正相关性,t= 5.09,P=0.000 0.结论:HPSE在胰腺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佟晓光;张敬东;张颐;徐惠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与卵巢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参数、肿瘤血管生成及预后评价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和CD34蛋白在52例人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HIF-1α与VEGF、bF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HIF-1α蛋白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和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组织,P分别为0.000 5和0.000 8;低分化、Ⅲ+Ⅳ期和腹水阳性患者HIF-1α蛋白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Ⅰ+Ⅱ期和腹水阴性者,P分别为0.033、0.006和0.003;HIF-1α蛋白表达与年龄无关(P=0.437),与VEGF、bFGF及MVD具有明显的正相关,P分别为0.000 1、0.000 3和0.000 7.结论:HIF-1α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放线菌素D引起HEP G2细胞的核仁蛋白移位

    作者:苏曙光;云径平;符珈;肖建勇;张梅芳;张志毅;杨宇峰

    目的:观察放线菌素D作用下 HEP G2细胞中与增殖相关的核仁蛋白B23(nucleophosmin or NPM, numatrin,NO38)定位和表达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和意义.方法:应用低浓度的放线菌素D处理HEP G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向电泳及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方法检测HEP G2生长周期、B23蛋白表达水平及其定位、B23的等电点及磷酸化状态变化.结果:放线菌素D处理后,HEP G2细胞出现生长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S/G2期;B23蛋白表达量没有变化,但定位改变,即从核仁移位到核浆,撤药后,B23又从核浆回到核仁上;B23在加药前后未检测到等电点和磷酸化状态改变.结论:低浓度放线菌素D抑制HEP G2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在 S/G2 期并引起可逆性的B23蛋白移位,而B23蛋白的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没有改变,这些实验结果对肿瘤药物治疗及分子肿瘤学研究可提供参考的研究模型.

  • 中国人群HBV和HCV双重感染与肝细胞癌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彭仙娥;林建银;林万松;林旭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危险是否高于单独感染者.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Medline,获得1990~2006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HBV和HCV双重感染与HCC关系的研究结果,并进行Meta分析.所有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37篇文献,累计病例、对照数分别为4 203和5 642例.与未感染者相比,HBV、HCV单独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分别为20.91(95%CI: 15.40~ 28.40)和10.60(95%CI:6.74~16.65);HBV、HCV双重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为50.27(95%CI:34.92~72.38).结论: HBV、HCV感染是中国人群HCC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BV和HCV双重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呈协同作用.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肿瘤防治
  • 我国肝胆系统肿瘤病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作者:丛文铭

    肝癌是全球第3位,我国第2位的癌症杀手,始终被列为我国重点研究的肿瘤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肝脏外科的发展明显加快,带动了肝脏肿瘤病理学研究的长足进步.

中华肿瘤防治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