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zgzlx@public.jn.sd.cn
  • 曾用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社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治疗性别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钰贤;丘希辉;陈志明;庄晓文;张盛奇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对不同性别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74例,分为女性组(36例)和男性组(38例),应用吉非替尼进行单药治疗,口服剂量为250 mg/d.分析两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女性组和男性组的总有效率(47.2% vs 26.3%,P=0.062)以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9个月vs 5.7个月,P=0.0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中女性腺癌患者的有效率(53.8%)与以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1个月)明显优于男性鳞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相似主要为皮疹和腹泻.结论:对于晚期NSCLC患者,在无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情况下,合理选择优势人群,应用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疗效较高,能有助于提高NSCLC临床个体化治疗水平.

  • 帕洛诺司琼和恩丹西酮预防化疗诱发恶心呕吐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张雯;王金万;周爱萍;孙永琨

    目的:对比观察帕洛诺司琼和恩丹西酮预防化疗诱发恶心和呕吐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对36例接受中~高度致吐化疗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帕洛诺司琼进行止吐治疗,并与恩丹西酮作对照,于化疗第1个周期或第2个周期使用帕洛诺司琼止吐,同一患者于另1个周期使用恩丹西酮作自身对照.结果:帕洛诺司琼于急性呕吐期(化疗后24 h内)止吐完全有效率为94.4%,恩丹西酮组为83.3%,帕洛诺司琼控制急性呕吐的疗效优于恩丹西酮,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洛诺司琼于延迟呕吐期(化疗后d2~ds)止吐的有效率(完全有效率+部分有效率)均高于恩丹西酮,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洛诺司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和便秘,与恩丹西酮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能有效预防中、高度致吐化疗药物所致的恶心和呕吐反应,对于急性和延迟性呕吐反应相比恩丹西酮有较好疗效.

  •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庞晓燕;张颐

    为了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回顾性分析2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3例患者手术时保留了生育功能,20例患者术后辅以BEP和BVP等方案化疗,随访至2009-12-31,3例失访,2例死亡,其余患者无复发及转移,截至随访结束仍然无瘤生存,2年和5年生存率均为89.5%(17/19).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术后辅以BEP或BVP为主的化疗,治疗疗效较好;对侧卵巢和子宫正常的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而对于晚期患者采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要慎重.

  • ⅠB2和ⅡA期宫颈癌术前放化疗与放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黄萍;周莉;王銮虹;李燕;彭逊;朱安娜;徐漫漫

    目的:探讨Ⅰ B2期和ⅡA期宫颈癌术前给予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60例Ⅰ B2期和ⅡA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30例)和同步放化疗组(30例),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分析两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术前放疗组和放化疗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76,7%和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率放化疗组(36.7%)多于放疗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切缘均无肿瘤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同步放化疗毒副反应可以耐受,近期疗效比术前单纯放疗好.

  • 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状态下全乳腺正向调强外照射的剂量学研究

    作者:何振宇;迟锋;李凤岩;王俊杰;吴三纲;管迅行

    目的:评估适度深吸气(mDIBH)呼吸控制状态下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全乳正向调强外照射的剂量学优势.方法:入组的18例乳腺癌保留乳房术患者,在自主呼吸控制技术配合下进行CT定位扫描,获得1幅自由呼吸(FB)及1幅mDIBH的图像.采用Pinnacle7.4f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在FB的图像上和mDIBH的图像制定全乳腺正向调强外照射计划,比较2个计划的正常组织和靶区的受照射情况.结果:FB状态下的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及适形性与mDIBH状态下的计划相似(1.08±0.01 vs 1.09±0.01,P=0.776;0.59±0.08 vs 0.60±0.04,P=0.821);FB状态下患侧肺V20和V30分别为(13.07±3.93)%和(11.68±3.90)%,均较mDIBH状态下的(9.75±3.58)%和(8.12±3.23)%高,P=0.000.9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在FB状态下心脏的V20和V30分别为(5.42±3.21)%和(3.70±2.84)%,均较mDIBH状态下的(2.73±1.95)%和(1.48±0.22)%高,P<0.05.结论:与FB状态相比,mDIBH呼吸控制状态下可减少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全乳腺正向调强外照射的肺和心脏受照射剂量.

  • 宫颈小细胞癌十例临床分析

    作者:燕玉凤;盛修贵;杜雪莲;张欣欣

    目的:探讨官颈小细胞癌( SC-CC)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1-01-2009-08-30收治的10例SC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ⅠB和ⅡA8例期患者均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术后病理示,6例患者发现盆腔内淋巴结转移,伴发腺癌、低分化鳞癌各1例.8例患者均行术后放化疗,其中术前行辅助性放疗、化疗及放化疗各者1例.结果:随访至2010-10,6例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均已死亡,平均生存时间16个月;2例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均无瘤生存,生存时间19个月.晚期患者中1例行放化疗治疗,1例因年龄较大仅行放射治疗;2例患者均已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12和8个月.结论:SCCC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采用综合治疗是提高治疗疗效的关键,既使是晚期病例,通过积极治疗亦可延长生存期.

  • 晚期胰腺癌调强放疗同步吉西他滨化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林松森;曲爱忠;杨冬花;于秀丽;李强

    为了评价局部晚期胰腺癌调强放疗同步吉西他滨化疗的临床观察.分析我院2006-09-02-2009-08 02收治的86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长期生存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调强放疗同步吉西他滨化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吉西他滨化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67.4%和37.5%,近期疗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59 8,P=0.02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2.6%和60.0%,P=0.058; 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0.9%和3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的临床获益率(CB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调强放疗同步吉西他滨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在近期疗效方面优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而远期生存率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两者在临床获益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组消化系统毒副反应有增加的趋势,但在可控制范围内.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邢晓波;张美莲;王宗站;周宓;杨金霞

    目的:探讨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5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和B组(30例).A组35例,采用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同步化疗,放疗后再予以多西他赛及顺铂化疗2个周期;B组30例,采用适形调强放疗结束后,予以多西他赛和顺铂化疗4~6个周期.结果:A组和B组有效率(RR)分别为82.9%和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A组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7.1%和48.6%,B组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和4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A组和B组白细胞降低发生率分别为77.1%和53.3%(P=0.123),放射性食管炎分别为65.7%和53.3%(P=0.582),放射性肺炎分别为45.7%和40.0%,P=0.898.结论: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在近期疗效上优于序贯化疗,在不良反应上无差别.

  • 术前腔内热疗联合放射治疗I B2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邵汛帆;陈丽贤;谭小军;黄守松;郑乃莹;谢小雪

    目的:观察利用专利技术特别制造的微波腔内辐射器进行手术前热疗联合放射治疗Ⅰ B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全部病例均为Ⅰ B2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给予腔内微波热疗联合近距离放射治疗(热放组)23例与单纯术前近距离放射治疗(单放组)33例进行比较.采用192 Ir源后装近距离照射,每次给予A点5 Gy,每周2次,共4次;热疗采用腔内加热的方法,肿瘤表面温度达44.5℃并持续45 min,共4次.全部患者在完成放射治疗的2周后接受子宫颈癌根治术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结果:热放组与单放组局部反应率(PR)分别为91.3%和63.6%00,血清鳞状上皮癌抗原(SCC-Ag)水平下降分别为87.0%和57.6%,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反应和膀胱反应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微波热疗联合放射治疗Ⅰ B2期子宫颈癌可以获得较单纯放射治疗更高的局部反应率以及鳞状上皮癌抗原(SCC-Ag)明显下降,近期的毒副反应无显著增加.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临床研究.

  • 乳腺癌化疗耐药中肿瘤干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沈松杰;孙强

    目的:了解肿瘤干细胞在乳腺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检索Pubmed及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肿瘤”、“干细胞”、“乳腺癌”、“化疗”和“耐药”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01-2011-05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肿瘤干细胞与乳腺癌化疗耐药.根据纳入标准分析42篇文献.结果:肿瘤干细胞是导致乳腺癌化疗耐药和治疗失败的主要细胞,其耐药的机制包括ATP结合盒转运子的过度表达、细胞解毒酶的过度活化、细胞存活和凋亡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肿瘤壁龛对肿瘤干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大部分肿瘤干细胞处于静止期.通过对这些耐药机制的干预,可以逆转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结论:肿瘤干细胞是导致乳腺癌化疗耐药的关键细胞,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展开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改善患者的顸后.

  • 宫颈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妍;何慧仪

    目的:总结EMMPRIN基因和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在宫颈癌表达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数据库,以“宫颈癌、EMMPRIN、凋亡调控基因”为关键词,检索2005-06-2010-01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EMMPRIN和凋亡调控基因的作用及其特点;2) EMM-PRIN和凋亡调控基因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3)宫颈癌治疗后EMM-PRIN和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改变及意义.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44篇.结果:EMMPRIN与宫颈癌的侵袭和转移相关;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Smac/DIABLO、GRIM- 19、COX-2 和Livin在官颈癌呈不同程度高表达,而Caspase-3呈低表达.结论:EMMPRIN和凋亡调控基因在宫颈癌表达各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治疗敏感性及患者生存率等有关,为官颈癌临床诊断、治疗评估及预后监测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高危型HPV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何善阳;袁力;李捷;沈丽萍;游泽山;姚书忠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分布及其预测淋巴转移的价值.方法: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技术( HC-Ⅱ)对新鲜的盆腔淋巴结进行13种HR-HPV DNA的检测,分析HR-HPV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3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原发肿瘤中,HR-HPV阳性37例(97.4%),盆腔淋巴结阳性23例(60.5%),组织病理学确诊有淋巴结转移18例(47.4%),HR-HPV阳性与淋巴结阳性分布规律呈一致性,以闭孔淋巴结较多见.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HPV-DNA阳性率为73.9%,HPV-DNA阴性率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R-HPV诊断早期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和70.0%,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3.9%和93.3%;HR-HPV阳性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HR-HPV阴性的39.67倍[OR(95%CI)=39.67(4.26~369.65)].结论:HC-Ⅱ检测淋巴结中HR-HPV是敏感的且不破坏淋巴组织,检测HR-HPV是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但判断宫颈癌复发尚需进一步探讨.

  • 结肠癌组织MMP-2和MMP-9及VEGF表达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王光茂;原银萍;赵翠秀;宋希林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中MMP-2、MMP-9和VEGF表达情况,并以25例正常结肠组织作为对照.结果:结肠癌组织中MMP-2、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6%、78.3%和90.0%,高于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MMP-2、MMP-9和VEGF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MMP-9和VEGF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反映结肠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结肠肿瘤 MMP-2 MMP-9 VEGF
  • 宫颈癌组织Nanog和Oct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燕;孙志华;吴强;徐飞;沈婕红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胚胎特异性基因Nanog和Oct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20例CINⅢ和10例正常官颈组织中Nanog和Oct4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织Nanog和Oct4的阳性表达率均为93.3%(28/30),CINⅢ和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宫颈癌组织Nanog和Oct4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宫颈癌组Nanog和Oct4表达呈正相关,rs=0.531 7,P=0.002 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Nanog和Oct4均有高表达,Nanog和Oct4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肿瘤的一个敏感性、特异性的标志和治疗靶点.

  • 卵巢癌组织AM表达及其对ERK活性影响的观察

    作者:伍丹丹;张颐;孟祥凯;陈盼;庞晓燕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肾上腺髓质素(AM)的表达及其对ERK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MTT比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对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30例)、卵巢良性肿瘤(10例)和正常卵巢组织(10例)的AM表达情况及AM、AM受体阻断剂(AM22-52)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ERK活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AM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半定量结果为0.948±0.150,与正常卵巢及卵巢良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其表达量与术后病理分级相关,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MTT法检测显示,AM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随着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这种促进作用也随之增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随着AM作用浓度的增加,磷酸化的ERK1/2的表达随之增高,反之,随着AM受体阻断剂( AM22-52)浓度的增加,磷酸化的ERK1/2的表达随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中AM高表达,其能通过MAPK/ERK信号转导途径在卵巢癌的发生中起作用.

  • 宫颈癌组织VEGF-C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作者:张莉;盛修贵;王健;张师前;张廷国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VEGF-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46例宫颈癌组织VEGF-C的表达.结果:蛋白质印迹法结果表明,在正常宫颈组织、癌旁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VEGF-C的相对表达量依次增加,其灰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83±0.15、1.05±0.18和1.36±0.16 (P<0.05),并且VEGF-C的表达水平与官颈癌分期有关,P<0.05.结论:VEGF-C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VEGF-C的表达与宫颈癌发展有关,利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VEGF-C对判断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宫颈癌组织LC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程海燕;张彦娜;吴秋良;孙晋瑞;孙学明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宫颈鳞癌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蛋白表达及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22例官颈鳞状细胞癌,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31倒正常宫颈组织LC3蛋白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CIN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组织中LC3阳性率分别为51.6%、71.4%争83.9%,3组中LC3阳性表达呈下降趋势,x2=20.837,P=0.000.LC3与肿瘤分化(x2= 16.678,P=0.000)、复发(x2 =4.817,P=0.028)相关.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P=0.042)、肿瘤分化(P=0.0l0)、浸润深度(P= 0.048)、淋巴结转移(P=0.001)、手术切缘(P=0.015)和LC3(P=0.025)表达是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危险因素;肿瘤分化(P=0.025)、淋巴结转移(P-o.00l)是影响总生存时间(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PFS(P=0.015)和OS(P=0.002)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宫颈鳞癌组织LC3表达低于正常宫颈和CIN组织的表达,提示LC3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宫颈上皮内瘤变p16INK4a和p53及Ki-67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杨其昌;朱燕;刘宏斌;张晓娟;季晓华;沈屹

    目的:探讨用p16和p53及Ki-67等免疫组化标记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的辅助指标.方法:选取我院档案CIN患者133例,年龄20~86岁,中位年龄46岁.经3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复查确认,其中CIN 1级31例、CIN 2级37倒和CIN 3级65例.另选同期我院宫颈慢性炎患者19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对照.采用SP法进行p16、p53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独立评分.各级别CIN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采用单变量x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p16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或胞核伴胞质,p53和Ki-67定位于细胞核.p16、p53和Ki-67表达阳性率随着CIN的加重而升高,均与CIN级别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89、0.554和0.749,P<0.001.153例CIN 1+标本中p16、p53和Ki-67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7%(148/153)、71.9%(110/153)和 88.2%(135/153).在102例CIN 2+标本中,p16、p53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分别为97.1%(99/102)、74.5%(76/102)和97.1%(99/102);特异性分别为94.7%(18/19)、84.2%(16/19)和73.7%(14/19).p16、p53和Ki-67 3者联合在CIN 2+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100/102)、68.4%(13/19).结论:在宫颈活检的组织学评价时,结合p16、p53和Ki-67免疫组亿柒色,对提高高级别CIN的捡出率、减少漏诊有很大作用.

  • 拓扑替康诱导卵巢癌细胞自噬的实验研究

    作者:沈扬;梁立治;吴强;冯公侃;朱孝峰

    目的:检测拓扑替康(TPT)对卵巢癌OVCAR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TPT诱导OVCAR3细胞自噬现象,初步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TPT处理卵巢癌OVCAR3细胞,MTT法测定TPT对OVCAR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吖啶橙(AO)染色观察酸性小体(AVO)形成,MDC荧光染色检测自噬囊泡.免疫印迹法检测TPT对OVCAR3细胞LC3-Ⅱ和Beclin1蛋白的影响.结果:TPT对OVCAR3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Ic50为0.057 μg/mL.TPT可诱导OVCAR3细胞产生AVO.MDC荧光染色显示,TPT可诱导OVCAR3细胞产生自噬囊泡.采用0.05 μg/mL TPT处理OVCAR3细胞24 h后,免疫印迹法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LC3-Ⅱ和Beclinl蛋白水平表达个逐渐增加,提示TPT诱导的OVCAR3细胞自噬可能与Beclin1蛋白有关.结论:TPT对OVCAR3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TPT可以诱导OVCAR3细胞发生自噬,TPT诱导OVCAR3细胞自噬可能与Beclinl蛋白上调有关.

  • 靶向VEGF发夹状RNA对宫颈癌HeLa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庞然然;邢丽娜

    目的:运用RNAi技术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人宫颈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并构建针对VEGF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 GFP)发夹状RNA (shRNA)质粒表达载体(PGPU6/GFP/Neo-shRNA),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并计算转染效率;RT-PCR检测HeLa细胞VEGF的表达,筛选出靶序列;再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构建的PGPU6/GFP/Neo载体成功转入HeLa细胞;转染48 h后,HeLa-shVEGF1组HeLa细胞VEGFmRNA表达的抑制率为75.0%;与HeLa组和HeLa-shNC组相比,HeLa-shVEGF1组HeLa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PGPU6-shRNA表达载体携带GFP便于观察细胞的转染情况,且不影响U6启动子的转录,同时有效沉默了VEGF基因,明显增加HeLa细胞的凋亡,为未来肿瘤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 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对肺癌细胞转移影响的研究

    作者:黄振杰;郑金旭;汤艳;蔡文华;曾彤华;陈文海;梁海青

    目的:通过以TGF-β1诱导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出现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并探讨EMT过程的信号转导途径及肺EMT与肺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以TGF-β1进行干预,收集不同时段的细胞,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上皮及间质细胞标志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及间质细胞标志的蛋白表达、信号转导蛋白P-Smad2/3、Snail1和Snail2的表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肺EMT过程中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TGF-β1干预后,A549细胞上皮细胞标志( E-cad、CK19)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间质细胞标志(Vimentin、α-SMA)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信号转导蛋白P-Smad 2/3和Snail1上调(P<0.05),Snail2弱表达,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上调(P<0.05),MMP-9弱表达,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到TGF-β1干预后A549细胞由鹅卵石状变为梭形,形态如同肌纤维母细胞.结论:在TGF-1的诱导下,肺腺癌细胞从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其与Smad 2/3和Snail1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同时伴随了MMP-2的表达增强,因此肺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化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形态学和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增强了癌细胞的侵袭性,促进肺癌的转移.而通过阻断肺癌细胞的EMT过程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有可能抑制肺癌的转移.

  • 舒适护理在腹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作者:张秀卿

    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会使患者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腹部肿瘤围手术期是患者的一个特殊阶段,手术创伤大,会给患者带来各种不适,照常心理与生理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如过于强烈不仅对神精内分泌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术后康复[1-4].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达到或尽可能达到舒适状态[1].根据这一模式,本研究在腹部肿瘤围手术期实施整体护理的同时融入舒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 骨内原发性孤立性网状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毛荣军;李启明;房惠琼;王坚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39岁,无诱因下自觉右大腿上段疼痛不适2个月余,加重10 d入院.专科检查发现右大腿上端轻压痛及振痛,右侧膝、髋关节稳定性良好,活动未受限,浮髌征(一),麦氏征(+/-),趾动及血运正常.体表及内脏各系统检查未发现特殊,否认有外伤史、遗传病史和其他特殊疾病史,无特殊不良嗜好.主要实验室检查:总胆同醇(TCH)2.83 mmol/L,油三酯(TG)0.87 mmol/L,载脂蛋白A1(APOA1)0.90 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 mmol/L,载脂蛋白B(APOB)0.56 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90 mmol/L.

  • 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春霞;吴晓燕;由扬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再次手术修补或吻合失败率很高,常因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引起胸腔、肺部感染、水电失衡甚至全身衰竭而死亡,临床治疗非常棘手[1].患者不但痛苦大,经济负担重,而且死亡率高达50%左右[2].1983年Frimberger报道应用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所致的吞咽困难获得成功后,支架置入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内镜下植入食管支架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行之有效和创伤小等优点.目前,食管支架植入术已成为食管吻合口瘘和食管恶性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4].本研究对8例我院胸外科采用带膜食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城市和农村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娜;赵方辉;高晓虹;魏丽惠;徐爱娣;李长卿;马俊飞;乔友林

    目的:探讨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HR-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城市地区(北京和上海)1 569人、农村地区(山西和河南)1 763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妇科检查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C-Ⅱ).利用x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城市地区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丈夫婚外性行为、生殖器感染史(STD)、流产次数和吸烟,而细胞学检查史是保护因素.影响农村地区HR- 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初次性交年龄、近5年性伴侣数、丈夫婚外性行为、性生活年限和饮酒.结论:影响城市与农村地区妇女感染HR-HPV的危险因素存在着较大差异.提示,在制定预防和控制宫颈癌以及HR-HPV感染的措施时要因地制宜.

  • 雷帕霉素抑制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活体成像的观察

    作者:李田;杨越波;孟丽荣;李小毛;许成芳;李征然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不同PTEN表达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HEC-1A(PTEN阳性)和Ishikawa( PTEN阴性)细胞抹,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观察RAPA治疗后肿瘤的体积及重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建立稳定表达GFP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及裸鼠移植瘤模型,活体荧光成像显示,治疗组裸鼠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治疗组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Ishikawa细胞纽的抑瘤率(67.1%)较高于HEC-1A细胞组的抑瘤率(48.1%).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可见大片肿瘤细胞坏死,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少.结论:RAPA对PTEN阳性及阴性的子宫内膜癌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TEN的丢失可增加RAPA抗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

中华肿瘤防治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