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zgzlx@public.jn.sd.cn
  • 曾用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社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小剂量奥氮平实体瘤化疗止吐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雅蕾;刘巍;杜玉娟;冯莉;王玉栋;王龙

    目的:探讨小剂量奥氮平在实体瘤化疗止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动态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2011-08-02-2012-07-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实体瘤化疗的患者动态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化疗同时,给予常规止吐药物及口服小剂量奥氮平(奥氮平2.5mg,早、晚各1次口服;或5mg,每晚口服1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止吐药物治疗.观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完全缓解22例(73.3%),部分缓解5例(16.7%),轻度缓解2例(6.6%),无效1例(3.3%),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完全缓解11例(36.7%),部分缓解14例(46.7%),轻度缓解4例(13.3%),无效1例(3.3%),有效率为(8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96,P=0.035.患者的化疗依从性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便秘等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止吐治疗联合小剂量奥氮平在实体瘤化疗中,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不良反应耐受性好,提高患者的化疗依从性.

  • 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局部复发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作者:许娟;朱彩霞;陈中扬;连臻强;杨剑敏;韩晓蓉;李文萍;张安秦;王颀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998-09-01-2011-07-31收治的临床0~Ⅱ期行保留乳房手术的14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Cox检验对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ER)表达、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和分子分型与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61个月,9例患者首发出现患侧乳房局部复发,生存分析显示3年和5年累积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3%和7.5%.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表达状态和分子分型与术后局部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HER-2阳性(P=0.002 1)和淋巴结阳性(P=0.03)与局部复发有相关性,且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ER-2阳性和淋巴结阳性是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高危因素,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激素受体表达状态和局部复发无显著相关性.

  • 文拉法辛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宋敏;李磊;常志伟;孟宇;畅捷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对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3例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文拉法辛组(58例)和对照组(45例),文拉法辛组(随机分为A、B两组)化疗同时给予口服文拉法辛,其中A组28例给予文拉法辛37.5 mg,1次/d,B组30例给予文拉法辛75.0 mg,1次/d,对照组化疗同时给予口服安慰剂.按照NCI-CTC 3.0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分级标准,观察不同组别急、慢性神经毒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A组急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57.1%)稍高于B组(56.7%),但A、B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A组与对照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B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而A组与B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化疗3个周期时,A组、B组和对照组Ⅰ~Ⅱ度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35.7%、40.0%和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时,A组Ⅰ~Ⅱ度神经毒性发生率为48.0%,低于B组的5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而A组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化疗9个周期时,A组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59.1%低于B组的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3;而A组Ⅰ~Ⅱ度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B组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A、B两组恶心、呕吐、乏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能明显减少奥沙利铂所致急慢性神经毒性发生.

  • NLR对肝癌TACE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作者:李金鹏;胡善亮;陈华;卜文哲;宋金龙

    目的:评价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2006-02-2009-02 154例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肝功能、乙肝抗原阳性、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肝外转移、甲胎蛋白水平、NLR以及术后患者NLR下降等对生存期的影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单因素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TACE治疗前患者NLR的平均值为2.5,其中NLR≥2.5(69例)和NLR<2.5(85例)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和13个月,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术前高水平的NLR、术后NLR水平下降、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和甲胎蛋白水平升高与短的生存期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水平NLR(OR=0.678,95%CI:0.476-0.897;P=0.038)和血管侵犯(OR=1.489;95 % CI:1.002-2.234;P=0.039)为降低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高水平的NLR是降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患者的NLR升高与下降相比,NLR水平的升高对患者的预后更有利.

  •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瑜;孙晓楠;刘瑞青;胡秀峰;李醒亚

    目的:分析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脑转移时血清肿瘤标志CEA、CA125和CA15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4-01-2011-05-31河南省肿瘤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资料,分析血清中CEA、CA125和CA15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0.3~32.6个月),1年生存率为41.0%,2年生存率为7.2%.血清CEA、CA125和CA1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36/83)、44.6%(46/83)和51.8%(43/83).高血清CA153水平与多发脑转移有关,P<0.05;高血清CA125水平与多发脑转移、PS评分及伴发颅外转移均有关,P<0.05.血清CEA≤5 ng/mL者比CEA>5 ng/mL者预后好,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个月和6.0个月,P=0.000;与CA125≤35 U/mL相比,CA125>35 U/mL者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8个月和6.9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脑转移的治疗方式和CEA表达水平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时血清CA125和CA153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CEA和CA125的表达水平与预后有关,CEA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高CEA表达水平者预后较差.

  • 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的配对研究

    作者:曾奇;向燕群;姚蔚;吕星;陈秋燕;张海波;郭翔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在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接受2个周期PF诱导化疗联合放疗的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治疗开始时间、T与N分期、鼻咽部放疗剂量、颈部放疗剂量、放疗时间作为配对条件,与接受单纯放疗的老年患者1:1配对,进行生存情况和毒副作用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联合放化组和单纯放疗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0%和40.0%,P=0.012.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71.0%和43.0%,P=0.01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0%和48.0%,P=0.027.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0%和70.0%,P=0.019.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5.0%和68.0%,P=0.279.联合放化疗组血液毒性大于单纯放疗组(P<0.05),两组Ⅲ级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2.5%和31.1%,P=0.017.结论:诱导化疗联合放疗能提高局部晚期老年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肿瘤相关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未能降低无远处转移生存率;Ⅲ级黏膜炎发生率明显偏高.

  • 不同氟尿嘧啶制剂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樊翠珍;戴红;黄冬方;于丹;葛洋;周围围;范姗姗;严冬;刘月明

    目的:评价3种不同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奥沙利铂(L-OHP)的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0-12我院治疗进展期胃癌179例,分3组.A组(FOLFOX4) 78例:L-OHP 85 mg/m2,持续静脉滴入2h,d1;CF 200 mg/m2,静脉滴入2 h;5-FU 400mg/m2,静脉推注;5-FU 600mg/m2持续静脉滴入22 h,d1~d2,14 d为1个周期,4周期评价疗效.B组(XELOX) 57例:L-OHP 130 mg/m2,持续静脉滴入2h,d1,卡培他滨1 000mg/m2,口服,2次/d,d1~d14,21d为1个周期.C组(L-OHP+S-1)44例:L-OHP同方案B组,S-1 40 mg/(m2·d),2次/d,口服,d1~d14,餐后服用;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及毒性.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胸腹部CT扫描及胃镜等检查的变化,分析近期疗效及化疗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结果:179例均可评价疗效,A、B和C组的有效率(RR)分别为38.5%(30/78)、43.8%(25/54)和45.5%(2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9,P=0.738;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2.8%(44/78)、70.2%(40/54)和68.2%(3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856,P=0.007;B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1,P=0.97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为5.4、6.3和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35,P=0.019),B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1,P=0.971;中位生存时间(mOS)分别10.0、13.5和14.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5.895,P=0.052.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口腔黏膜炎高于A和B组,P<0.05.结论:3种不同氟尿嘧啶制剂联合L-OHP治疗进展期胃癌有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其中口服制剂效果较好.

  • 包膜内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经典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和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翟建敏;原韶玲;闫玉玺;宋丽娟;崔平霞;刘瑞;徐恩伟

    目的:探讨包膜内型甲状腺乳头状癌(EPTC)与经典甲状腺乳头状癌(CPTC)的超声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3例EPTC和85例CPTC的超声表现及其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33例EPTC按照病理组织学成分的不同分为包膜经典乳头型(E-CPTC) 21例和包膜滤泡型(E-FVPTC) 12例.结果:21例E-CPTC患者的超声表现,肿块边缘成角18例,回声明显减低17例,伴微钙化13例;E-FVPTC组12例中,肿块边缘光整11例,中等回声9例,周边多见晕圈9例,缺乏微钙化12例;CPTC组85例中,肿块形态不规则9例,回声明显减低66例,伴微钙化51例.E-CPTC和E-FVPTC均可见完整的纤维包膜,CPTC未见明显包膜.E-CPTC、E-FVPTC和CPTC癌细胞内均可见乳头状癌特有的细胞核.结论:EPTC组和CPTC组肿块超声表现相似,E-FVPTC组肿块超声显示相对良性的特征.病理组织学表现,E-CPTC和CPTC具有乳头状结构,E-FVPTC癌细胞完全或几乎完全呈滤泡结构.

  • Vav1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琳琳;钟殿胜

    目的:对Vav1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Vav1和肿瘤”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2的相关文献177篇,全部为英文文献,国内鲜见相关报道.纳入标准:1)Vav1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2)Vav1与成纤维细胞的转化;3)Vav1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与肿瘤的相关性.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17篇.结果:Vav1蛋白具有鸟苷酸交换因子(GEF)活性,其结构由CH、DH、PH、SH2和SH3等多个结构域组成.Vav1特异于造血系统表达,在T淋巴细胞激活和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Vav1以GEF依赖或GEF非依赖的机制诱导成纤维细胞的转化.Vav1在各种实体瘤中异常表达并扮演着促进肿瘤生长或侵袭的角色.研究表明,Vav1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转录因子c-Myb及Vav1基因启动子的去甲基化有关.结论:Vav1在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且促进肿瘤的生长和侵袭,可以作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 肝癌介入治疗中血清miR-12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刘梅;刘吉兵;王黎明;朱红霞;周长春;徐宁志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血清miR-122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提取血清中总RNA,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9例肝癌患者血清中miR-122在肝动脉灌注栓塞(TACE)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9例肝癌患者血清中,介入治疗前后两次抽血平均间隔为8d,miR-122的表达水平在介入治疗后较介入治疗前有所降低,为治疗前的0.75倍(0.69~0.80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6,P=0.027.29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血清miR-122的表达水平与年龄(t=-2.061,P=0.049)、AFP(t=3.370,P=0.002)和肿瘤直径(t=-2.077,P=0.047)显著相关,而与性别、巴塞罗那分期、Child-Puge分期、复发和多发因素均无关,P>0.05.结论:TACE治疗可引起肝癌患者血清中miR-122的表达降低,且miR-12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血清中AFP的水平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

  • 乳腺癌PIK3CA基因热点突变的研究

    作者:陈营;朱旬;肖莉;李凯;邢春根;邹汉青

    目的:采用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IK3CA基因热点突变的突变频率,并分析乳腺癌PIK3CA基因热点突变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对90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DNA进行检测,并利用基因测序进一步验证.结果:在90例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出18例PIK3CA基因热点突变(突变率20%,18/90),包含A3140G突变14例(突变率15.6%,14/90)、G1633A突变3例(突变率3.3%,3/90)、GI624A突变2例(突变率2.2%,2/90),其中1例患者同时发生A3140G和G1624A突变.1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未发现以上热点突变.PIK3CA基因突变与HER-2表达有关(x2=4.119,P=0.048),过表达者中PIK3CA基因突变率低,而与年龄分布(x2 =0.238,P=0.602)、肿瘤大小(P=1.000)、淋巴结状态(x2=3.689,P=0.056)及ER(x2=0.957,P=0.328)、PR(x2 =0.012,P=0.914)和EGFR(x2 =0.011,P=0.916)是否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IK3CA基因热点突变与患者的HER-2过表达呈负相关.

  • 乳腺癌组织雄激素含量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李云涛;张立柱;回天立;李海平;范忠林

    目的:探讨睾丸酮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乳腺癌组织、癌旁2 cm及癌旁5 cm乳腺组织中睾丸酮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肿瘤组织中睾丸酮含量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睾丸酮的含量(48.31±9.40) ng/mL高于癌旁2 cm(43.93±10.90) ng/mL和癌旁5 cm乳腺组织的含量(44.88±9.89) 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5,P=0.215.乳腺癌组织学分级Ⅲ级者的睾丸酮含量(57.81±4.34) ng/mL高于Ⅱ级者(45.61±8.37) ng/mL和I级者(41.18±6.90) ng/mL,P=0.001.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睾丸酮的含量(43.67±9.65) ng/mL低于绝经后患者(50.99土8.36)ng/mL,P=0.037.绝经后患者乳腺癌组织中睾丸酮的含量高于癌旁5 cm乳腺组织中睾丸酮的含量(43.77±10.05) ng/mL,P=0.031.结论:组织学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的乳腺癌组织中睾丸酮含量较高,绝经后妇女乳腺癌组织中睾丸酮含量高.乳腺癌组织中睾丸酮含量的检测可能有助于乳腺癌恶性程度的判断.

  • 乳腺癌患者红细胞膜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伍金华;周克元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红细胞膜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的水平,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68例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30名正常健康志愿者血液红细胞膜的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分析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率为8.73±0.64,高于乳腺良性病变者的8.41±0.54,t=0.32,P<0.05,也高于正常健康志愿者的3.20±0.75,t=5.53,P<0.01,Ⅲ+Ⅳ期患者(8.89±0.62)高于I+Ⅱ期患者(8.54±0.61,t=-2.345,P=0.022),远处转移患者(9.38±0.23)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8.57±0.60,t=-4.742,P<0.01),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9.15±0.4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8.48±0.61,t=-4.886,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率水平较高,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

  • 射线照射对腮腺机能与分泌细胞胞膜影响的观察

    作者:刘英杰;胡国清;张春盈;许克璞;赵静;苏静;王峻峰;肖志平;黄河

    目的:了解单侧腮腺高能射线照射,对双侧唾液淀粉酶、总蛋白、唾液分泌量以及分泌细胞膜脆性影响.方法:大梅杂交猪6头,4头双侧腮腺导管造瘘后单侧腮腺照射作为照射组,对侧未照射腮腺为自身对照组;2头双侧腮腺单纯造瘘不照射为阴性对照组.放疗开始后定时收集6头造瘘动物唾液31 d,观察初次照射30 min内和24 h后脱落细胞酸溶血变化.检测双侧唾液分泌量、淀粉酶、总蛋白各16次,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q检验比较各指标差异情况.结果:实验组、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唾液量分别为(16.63±13.12)、(39.03±13.14)和(23.52±6.01) mL,淀粉酶活性均值分别为(13 696.58±4 587.10)、(15 692.12±3 523.13)和(14 821.32±3 163.47) U/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蛋白分别为(9.75±0.54)、(9.23±0.54)和(9.05±0.45) g/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照射后30 min内、24 h后双侧唾液内细胞膜脆性增加.结论:单侧腮腺照射,可影响同侧、对侧唾液淀粉酶和唾液分泌量以及唾液内细胞胞膜脆性.

  • 瘦素对乳腺癌细胞Survivin表达影响的观察

    作者:张磊;郑丽坤;姜海平

    目的:观察瘦素对乳腺癌细胞(T47D) 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乳腺癌细胞T47D,以5×104个/孔种植于48孔板,分别进行以下处理,C组:为对照组,饥饿后不做任何处理;L组:以10 nmol/L瘦素处理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测定Survivin蛋白表达的水平.RT-PCR测定SurvivinmRNA的表达.结果: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示,T47D细胞经10 nmol/L瘦素作用2h后,Survivin蛋白的表达增强.采用瘦素(10 nmol/L)分别作用T47D细胞30 min和60 min后,瘦素能促进T47D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Survivin mRNA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15±0.19)和(4.55±0.23)倍.结论:瘦素可以上调乳腺癌T47D细胞Survivin的表达.

  • HAP1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物学特性影响的观察

    作者:宋雪;朱丽伟;唐金海;吴建中;马蓉;曹海霞

    目的:探讨亨廷顿相关蛋白1(HAP1)基因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增殖、体外迁移侵袭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转染的方法将逆转录病毒pBabe-puro(嘌呤霉素)HAP1质粒和pBabe-puro质粒导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两质粒的细胞系,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是否成功构建HAP1过表达细胞系;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pBabe-HAP1的MCF-7-pBabe-puro-HAP1细胞模型.CCK-8检测72 h细胞增殖率,MCF-7-pBabe-puro-HAP1为(75.97±6.76)%,明显低于MCF-7-pBabe-puro细胞(93.98±6.63)%(P=0.03)及MCF-7细胞(100.00±0.oo)%,P=0.004;MCF-7-pBabe-puro-HAP1细胞克隆形成率为(22.67±1.26)%,明显低于MCF-7(35.00±0.50)%(P=0.000)和MCF-7-pBabe-puro细胞(33.83±0.76)%,P=0.000;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MCF-7-pBabe-puro-HAP1组的侵袭(3.33±0.58,P=0.000)和迁移(50.00±3.61,P<0.01)能力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MCF-7-pBabe-puro-HAP1凋亡率为(8.03±0.15)%,高于MCF-7-pBabe-puro(3.13土0.25)%(P=0.000)和MCF-7细胞(3.33±0.35)%,P=0.000.结论:HAP1基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并能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告

    作者:王术国;王敏;管洪在

    1 病例报告患者,男,9岁.因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四肢红色肿块入院.无瘙痒、疼痛,无破溃,伴发热,体温高达38.5℃,伴乏力,患儿自发病以来,感觉乏力,精神欠佳,自服头孢类药物及退热药(具体用法不详)后,皮肤颜色变浅,肿块有所缩小,但仍有发热.2011-08-01于当地医院检查血液常规示WBC4.31×109 L-1,RBC 4.81×1012 L-1,HB 132 g/L,PLT 127×109 L-1,肝功能:AST 131 U/L,ALT 117 U/L;诊断结果为脂膜炎.在当地住院治疗17 d,住院期间给予头孢曲松和阿昔洛韦等抗感染,患儿体温仍不稳定,皮肤肿块稍减小,无触痛,个别肿块破溃.患儿于2011-08-18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青岛市市立医院.入院查体为精神欠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膨隆,左腹部可触及2.5 cm×2.5 cm肿块,表面发紫,无破溃.

  • Richter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静;王秀琳;隋秀芳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56岁.因淋巴瘤6年余,多周期化疗后3个月余,发现右侧颈部肿物1周入院.患者6年前因发现颈部肿大淋巴结就诊,当时无发热、盗汗,血常规示轻度贫血;骨髓穿刺形态学示:粒红两系增生低下,淋巴细胞比值占85.5%;B超示:脾大,腹腔内、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左侧胸壁淋巴结活检病理示:弥漫性小淋巴细胞性恶性淋巴瘤(B系);诊断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ⅣA期).后于2006-07-2007-03行CHOP、FMD方案化疗共7个周期,病情稳定后在院外休养.2008-12患者感明显乏力,血常规示WBC 2.91×109 L-1,HB 67 g/L,PLT 132×109 L-1;复查骨髓示增生活跃骨髓象,淋巴细胞占68%,于2008-12-2009-02分别行CHOP、COP和FC方案化疗共3个周期.

  • 酗酒史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R0根治术预后影响的分析

    作者:耿超;吴力群

    目的:探讨酗酒史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R0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01-2009-12-30我院实施的原发性HCC肝切除术519例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519例HCC患者中,酗酒组(137例)和非酗酒组(382例)的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OS)分别为42.0和60.7个月(P=0.024),无瘤生存时间(DFS)分别为21.0和31.0个月(P=0.010).与非酗酒组相比,酗酒组非解剖性切除、术前血清GGT>64 U/L、随访期间复发较多.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前血清AFP>20 ng/mL、术前血清GGT>64 U/L、肝切除范围>2段、术中出血量≥1 000 mL、术中输血、手术切缘<0.5 cm、大肝癌、组织学中和低分化、非孤立型、酗酒均是影响本组患者OS和DFS的重要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孤立型HCC、肿瘤直径≥5 cm和GGT> 64 U/mL是影响H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非孤立型HCC、肿瘤直径≥5 cm、肿瘤切缘<0.5 cm和术前酗酒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酗酒史的HCC患者R0切除术后的预后较差,酗酒史不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有酗酒史患者的炎症状态明显,复发率高于无酗酒史.

  • 不同分期系统对晚期肝癌预后预测价值的分析

    作者:李星;陈展洪;魏丽;邢艳芳;林曲;董敏;温景芸;马小琨;吴祥元

    目的:评价不同分期系统对晚期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为晚期肝癌临床预后分组标准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使用1989年Child-Pugh评分、2002年TNM分期和进展期肝癌预后系统(ALCPS)在诊断时对169例进展期肝癌患者进行评分,并随访.通过Kaplan-Meier、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Logistic等方法评价不同评分系统对3个月生存率及总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Kaplan-Meier曲线提示ALCPS各曲线无效,有良好区分价值.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发现,ALCPS对于不经任何抗肿瘤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生存率的预测价值大,曲线下面积高达0.85,以14分左右预测切点,具有81.82% (72/88)的敏感性及79.01% (64/81)的特异性,P=0.000 1.结论:ALCPS是预测晚期肝癌3个月生存率的良好评分系统,可为晚期肝癌临床预后分组提供参考.

  • BALB/c小鼠肝癌模型建立及其形态学特征分析

    作者:信波;覃君慧;梁媛;张立成;黄晓峰;王瑞安

    目的:建立BALB/c小鼠肝癌动物模型,并研究其超微结构的特点,为开展肝细胞癌相关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66只正常雄性成年BALB/c小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即实验A、B、C、D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4只,对照组10只.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的联合诱导方式喂养实验组小鼠;于给药后第60、90、120和150天,分别取实验A、B、C和D组小鼠肝脏组织;于给药后第150天取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观察小鼠肝脏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并利用RT-PCR检测病变肝脏组织不同时期小鼠甲胎蛋白(mAFP)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小鼠肝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对照组肝脏未见异常,给药后第60天实验A组小鼠肝脏炎症发生率为64.28%(9/12),第90天实验B组小鼠肝脏轻度纤维化发生率为64.28%(9/12),第120天实验C组小鼠肝硬化发生率为71.43%(10/12),第150天实验D组小鼠肝脏肿瘤性病变发生率为64.28%(9/12);以上时间点各实验组小鼠肝脏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AFP阳性表达在给药60 d后出现;第150天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符合肝癌.结论:利用化学致癌剂和肿瘤促进剂,成功建立了甲胎蛋白分泌型BALB/c小鼠肝癌动物模型,该方法诱导时间相对较短,病变过程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均与人类肝癌发病特点类同,是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 Survivin启动区-31G/C多态性和亚洲人癌症风险荟萃分析

    作者:张冉冉;夏荣耀;李里;姜秋颖

    目的:评估Survivin启动区-31G/C多态性和亚洲人群癌症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关键词“Survivin、polymorphism和cancer”,通过PubMed、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基因型频率通过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进行评估.同时x2依赖的Q检验被用于评估研究间的异质性.此外,发表偏倚的检测经由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进行.结果:共获得14篇可用文献,合计4 582例患者和4 992名对照者入选.Survivin-31C突变在癌症发生风险上与G突变相比起更重要作用,OR=1.31,95%CI:1.16~1.47.同时,按照癌症类型的亚层分析显示各癌症类型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膀胱癌(CC vs GG:OR=1.77,95%CI:1.21~2.59).漏斗图和Egger's检验结果均显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C vs G(t=1.92,P=0.063),CC vs GG(t=1.85,P=0.101).结论:Survivin启动区-31G/C多态性与亚洲人的癌症发生风险具有相关性,在膀胱癌中表现尤为明显.

中华肿瘤防治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