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zgzlx@public.jn.sd.cn
  • 曾用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社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血清唾液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于传亭;厉吉霞;鹿理友;王成红

    目的:研究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10-01-2012-10-30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18例作为恶性肿瘤组,同时选取同期同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以及同期同院确诊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167例作为良性疾病组.采用BECKMAN COULTER UniCelDxC 800全自动分析仪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肿瘤Ⅰ~Ⅳ期患者血清SA分别为(623±89)、(719±122)、(782±176)和(913±235) mg/L.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SA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4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血清SA浓度由术前的(685±98) mg/L降为术后的(605±90) mg/L.连续接受化疗的96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病情稳定的有72例,4次化疗后血清SA浓度明显降低为(624±95) mg/L.结论:血清唾液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等有重要临床价值.

  • 活性氧与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熊珊珊;石英英;石汉平

    目的:探讨活性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活性氧和肿瘤”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3-06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9条,中文文献330条,纳入标准:1)活性氧与肿瘤发生;2)活性氧与肿瘤转移;3)活性氧与肿瘤治疗.根据纳入的标准,后分析文献27篇.结果:肿瘤患者体内氧化还原失衡,表现为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国内外在胃肠道肿瘤、舌癌和乳腺癌等的研究中均发现了氧化应激状态改变.肿瘤患者活性氧增多的机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遗传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包括转入因子Nrf2及其抑制蛋白Keap1、RAS途径的相关突变,癌基因蛋白(比如Raf、Mos、MEK和Myc)的过度表达,抑癌基因(如p53)的沉默;2)肿瘤细胞处于高代谢状态,患者正常营养素摄取减少,引起活性氧的堆积;3)免疫系统非特异性的慢性激活,产生过多的前炎性因子;4)抗肿瘤药物特别是多柔比星和顺铂等的使用.活性氧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一方面,它通过脂质过氧化、DNA损伤和蛋白质破坏等参与肿瘤的形成;另一方面,活性氧也参与肿瘤的转移,这不仅表现在其清除剂可以降低细胞转移能力,也包括其可以调节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再者,活性氧和转录因子Snial相互作用可以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产生.活性氧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高浓度的活性氧可能导致细胞凋亡,而低浓度可致细胞增殖和癌变,国内外研究发现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乙烷硒啉、三氧化二砷、顺铂、柔红霉素和5-FU等.结论:活性氧不仅影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而且与肿瘤的治疗有密切关系,寻找合适的活性氧浓度,将为肿瘤的防治提供帮助.

  • 肺癌DW-MRI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栾祖鹏;徐亮;李宝生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肺肿瘤、磁共振成像、DWI”为关键词,检索2007-01-2013-05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03篇,中文文献304篇.纳入标准: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疗效监测的价值.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文献29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区分肺部肿瘤的良恶性,其敏感性、特异性与18F-FDG PET相当,并能够依据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信号强度对肿瘤的病理类型进行初步鉴别.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较低,DWI在发现微小淋巴结转移方面,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比PET-CT高.ADC值可以早期评价肺癌放化疗及射频消融疗效,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优于PET-CT.结论:DW-MRI能明确诊断肺部肿瘤,并能早期评价肺癌疗效,可以成为新的肺癌诊疗手段.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h-MLH1基因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意义研究

    作者:葛畅;王鲁平;许春伟

    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探讨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相关性及在锯齿状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并分析h-MLH1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程度.方法: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2007-01-01-2012-12-31诊断为锯齿状病变标本225例,其中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A/P)和68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同时收集同院同期的54例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TA)、69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4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应用Taqman探针q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各组织中h-MLH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其中随机抽取锯齿状病变116例(HP 52例、SSA/P 41例、TSA 23例)、TA 20例、CRC 24例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4例,并将其甲基化状态与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TA、HP、SSA/P、TSA和CRC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4% (4/42)、40.74%(22/54)、22.92%(22/96)、45.90% (28/61)、61.76%(42/68)和52.17%(36/69).HP组与正常、SSA/P、TSA及CRC组之间比较,正常组与SSA/P及TSA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TA、HP、SSA/P、TSA和CRC组织中,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24/24)、80.00% (16/20)、98.08% (51/52)、75.61%(31/41)、69.57%(16/23)和70.83%(17/24).正常组与HP、SSA/P、TSA、TA、CR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SA/P和TSA组中,h-MLH1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553、-0.497、和-0.473.TA、HP、SSA/P和TSA组中,h-MLH1基因甲基化与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475、0.289、0.450和0.575.结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中h-MLH1基因甲基化可能导致其蛋白表达下调,与锯齿状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h-MLH1基因甲基化又可能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甲基化程度越高.

  •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ETV1表达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李宁;郑绘霞;肖虹;梁钢;武丽娜;万惠丽;梁建芳

    目的:探讨ETV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01-01-2012-06-30经外科切除的GIST组织标本84例,同时收集同院同期6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胃神经鞘瘤、3例肠系膜神经纤维瘤、5例腹腔精原细胞瘤、5例胸腺瘤及10例正常胃肠道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olymer conjugate方法检测ETV1在GIST肿瘤组织和对照组组织中的表达,并与CD117和CD34标志进行比较观察.结果:ETV1、CD117和CD34在84例GIST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 (81/84)、100.0%(84/84)和76.2%(64/84),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纤维瘤病、精原细胞瘤、胸腺瘤及正常胃肠道黏膜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TV1蛋白的表达.CD117在精原细胞瘤和胸腺瘤中呈阳性表达,在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中为阴性表达;CD34在对照组2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中呈阳性表达,其余为阴性.ETV1在GIST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无相关性,P>0.05.84例GIST中,ETV1表达与CD117表达基本呈一致性;ETV1与CD34的表达无相关性,f=0.972,P=0.324,r=0.107.ETV1标志GIST的敏感性(96.4%)与CD117相近(100.0%),明显高于CD34 (76.2%);而特异性达100.0%,高于CD117(54.5%)和CD34 (86.4%).结论:ETV1是一种新的诊断GIST较特异标志,与CD117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GIST的诊断水平.

  • 胃癌组织S100A11蛋白表达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钱屹崟;肖明兵;倪润洲

    目的:研究钙囊素(S100A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03-01-2009-10 3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胃癌手术患者52例,收集同院同期在门诊行胃镜检查的胃不典型增生患者20例,胃炎患者33例.利用E1ivison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组织标本中S100A11表达水平,比较其在胃癌、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炎组织中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S100A1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0.4%,胃不典型增生组织为40.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47,P<0.001;S100A11在胃炎组织中阳性率为57.6%,与胃癌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31,P<0.001.S100A11表达阳性率在肿瘤直径>4 cm为100%,肿瘤直径≤4 cm为85.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4,P=0.006 5;在印戒细胞癌中为100%,黏液腺癌100%,管状乳头状癌84.8%,3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913,P=0.000 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为92.1%,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为85.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1,P=0.005 4;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为100%,中、低分化胃癌组织为88.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8,P=0.044 6.S100A1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浸润深度、生长类型、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S100A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炎组织,提示其可能在胃癌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S100A1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相关,提示可能与胃癌的预后相关.

  • 过表达FAF1基因慢病毒构建及对人胃癌细胞凋亡影响

    作者:冯洁;袁燕玲;刘爱群;葛莲英

    目的:构建过表达FAS相关因子1(fas-associated factor 1,FAF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RT-PCR法扩增FAF1 cDNA,亚克隆至GV218质粒中,经酶切及DNA测序鉴定正确以后,把含有FAF1基因的重组质粒与pHelper1.0和pHelper2.0载体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用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人胃癌细胞HGC-27,Real 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FAF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FAF1基因扩增产物长度为1 996 bp,酶切及测序结果鉴定GV218-FAF1质粒构建正确,成功包装的慢病毒滴度为2×108 TU/mL.HGC-27细胞转染FAF1过表达慢病毒48 h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变得不规则.过表达FAF1慢病毒转染组FAF1基因mRNA表达水平2.436±0.538,是阴性对照组1.086±0.226的2.24倍,P<0.001;是空载转染组1.182±0.381的2.06倍,P<0.001.过表达FAF1慢病毒转染组FAF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515±0.377,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0,P<0.001;也显著高于空载转染组的0,P<0.001.过表达FAF1慢病毒转染组凋亡率(84.66±5.92)%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4.60±3.80)%,P<0.001;也显著高于空载转染组的(7.32±3.82)%,P<0.001.结论:成功构建并鉴定FAF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FAF1基因表达上调使胃癌细胞凋亡增加.

  • 大鼠结肠肿瘤组织Wnt/PCP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意义分析

    作者:王建;赵振春;白明东;郭贞

    目的:探讨Wnt/PCP信号途径中Wnt7a、JNK和RhoA蛋白在结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在结肠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MNU灌肠法诱导大鼠形成结肠肿瘤.免疫组化检测Wnt/PCP信号途径中重要因子Wnt7a、JNK和RhoA在结肠癌组织、结肠非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Wnt7a蛋白在结肠非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0.713±0.025,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组(对照组)的0.208±0.002 5,P<0.001;结肠癌组阳性表达率为0.709±0.015,高于正常结肠组,P<0.001;而结肠非典型增生组与结肠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JNK蛋白在非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0.170±0.009,高于正常结肠组的0.682±0.022,P<0.001;结肠癌组阳性表达率0.674±0.034,高于正常结肠组,P<0.001;而结肠非典型增生组与结肠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RhoA蛋白在结肠非典型组阳性表达率为0.714±0.021,高于正常结肠组的0.270±0.000 8,P<0.001;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0.724±0.007,高于正常结肠组,P<0.001;而结肠非典型增生组与结肠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结论:Wnt/PCP信号途径中Wnt7a、JNK和RhoA蛋白在结肠非典型增生和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氟尿嘧啶联合环靶明对结肠癌治疗作用研究

    作者:杨君;胡聪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 FU)联合Hh信号通路拮抗剂环靶明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MTT法检测5-FU联合环靶明对结肠癌C26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后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构建体外肿瘤球模型观察给药后肿瘤的生长情况,模拟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对肿瘤生长的抑制能力.建立结肠癌小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5-FU干预组、环靶明干预组和5 FU联合环靶明干预组.每天分别用设定浓度的生理盐水、5-FU、环靶明和5-FU+环靶明对移植瘤小鼠腹腔内注射给药,观察给药过程中瘤体积和体质量的变化,计算抑瘤率.结果:C26结肠癌细胞给药72 h后,生理盐水组肿瘤细胞生存率为97%,5-FU干预组47%,环靶明干预组64%,联合干预组22%,5-FU(P=0.006)、环靶明(P=0.006)和联合干预组(P<0.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干预组之间有交互效应,P=0.007.肿瘤球给药7d后5-FU干预组肿瘤体积减小到原体积的74%,环靶明干预组89%,联合干预组43%,生理盐水组肿瘤体积增大1.46倍,5-FU(P=0.006)、环靶明(P=0.006)和联合干预组(P<0.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干预组之间有交互效应,P=0.006.5-FU干预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率10.8%,环靶明干预组6.77%,联合干预组32.2%,而生理盐水组早期凋亡率为0.14%,5-FU(P=0.001)、环靶明(P<o.001)和联合干预组(P<0.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干预组之间有交互效应,P=0.005.荷瘤小鼠实验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小鼠肿瘤体积增至给药前的2.6倍,环靶明干预组2.1倍,5-FU干预组1.5倍,而联合干预组肿瘤体积仅增至原体积的1.2倍,5-FU(P=0.006)、环靶明(P=0.005)和联合干预组(P<0.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干预组之间有交互作用,P=0.006.结论:5-FU与环靶明均具有抗结肠癌细胞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 奥沙利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胃癌细胞增殖影响研究

    作者:姜韬;宋浩;赵园园;梁军;张红军;刘希光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奥沙利铂(0.5、1、2、4、8和16 μmol/L)和多烯磷脂酰胆碱(2、4、8、16、32、64和128 μmol/L)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 24、48和72 h,MTT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生存率.根据公式求出奥沙利铂48 h的半抑制浓度(IC50),用略低于此浓度的奥沙利铂与不同浓度的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作用于胃癌细胞48 h,MTT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计算2种药物联合的指数.结果:不同浓度的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肿瘤细胞增殖产生了促进或者抑制作用,促进增殖或者抑制增殖作用与药物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F=373.769,P<0.001;但与药物作用时间无明显统计相关,F=0.077,P=0.782.奥沙利铂抑制肿瘤增殖,这一作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时间相关性,F=194.193,P<0.001;F=12.428,P=0.001.联合作用组中,不同浓度的多烯磷脂酰胆碱与奥沙利铂联合较单药奥沙利铂相比,均对肿瘤细胞表现出现较高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7.889,P<0.001;其中较低浓度多烯磷脂酰胆碱(2~8 μmol/L)与奥沙利铂产生了协同抗肿瘤作用(Q>1.1 5),高浓度多烯磷脂酰胆碱(32~128 μmol/L)与奥沙利铂发现拮抗反应(Q<0.85).结论:奥沙利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低浓度的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进肿瘤细胞增殖,高浓度的多烯磷脂酰胆碱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奥沙利铂与低浓度多烯磷脂酰胆碱产生了协同抗肿瘤作用,与高浓度多烯磷脂酰胆碱却产生了拮抗抗肿瘤作用.

  • 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生长行为研究

    作者:孟政杰;包贝华;苏宁

    目的:采用肝内注射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株(MUM2B细胞)方法制备该肿瘤的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研究肿瘤在其体内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选用BALB/C-nu裸鼠,将5×104个MUM2B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包膜下.连续观察6周,每周随机处死3只裸鼠以观察成瘤率及侵袭率.采集裸鼠的荷瘤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胃和肠等组织器官,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后镜检肿瘤在肝脏内的生长行为及其向其他脏器侵袭和转移的情况.结果:该模型的成瘤率可达83.3%.接种后的前4周,肿瘤在肝脏内浸润性生长,未侵犯周围脏器;接种后第5周,肿瘤开始侵袭肾脏、脾脏、胃和十二指肠的包膜,并可突破胃及肠道的包膜,在其浆膜层中侵袭生长;接种后第6周,肿瘤对肾脏、脾脏、十二指肠和胃的侵袭加剧.肿瘤细胞可侵入裸鼠十二指肠的肌层内生长,亦可侵入裸鼠胃肌层及胃黏膜下层,甚至向胃黏膜肌层内侵袭生长;接种后第6周,肿瘤开始向裸鼠肺脏转移,所有受检裸鼠的肺门组织及肺实质内均可查见转移性瘤灶,转移率达100%;除肺脏外,其余脏器内均未查见转移性瘤灶,提示肺脏是该肝内种植瘤的主要转移靶器官.此外,荷瘤2周后,裸鼠脾脏红髓增生明显,髓内可见大量巨核细胞及髓系来源的粒细胞,呈现白血病样反应;荷瘤4周后,脾脏内星空样现象明显,巨噬细胞活跃,提示裸鼠脾脏组织学改变与荷瘤生长状态密切相关.结论:裸鼠肝内注射MUM2B细胞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种植的肿瘤细胞在裸鼠肝脏内呈浸润性生长,侵袭包括胃、十二指肠、脾脏及肾脏在内的多个器官,并可远端转移至肺脏.

  • 结肠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一例报告

    作者:范德生;詹松华;李财宝;喻林;王坚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0岁.因“乏力伴右下腹隐痛6个月”于2013-04-27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治疗.查体:神志清,睑结膜苍白,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右下腹触及1个约14 cm×11 cm×12 cm包块,质稍硬,难以推动,无压痛,余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墨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腹部未及振水音,肝肾区无叩痛.辅助检查:血和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9.0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3.00 U/L;大便隐血(+++);肿瘤标志检测,CA125为53.97 U/L.

  • 无锡新区宫颈癌试点筛查人群HPV感染现况分析

    作者:陈雅芬;张玉娟;陈鸣华;邹婧

    目的:调查无锡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分析HPV型别和年龄分布特征,HPV型别在宫颈病变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并探讨HPV检测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无锡新区宫颈癌筛查项目初筛方法采用HPV基因分型检测,HPV检测结果阳性的受检者转诊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者再行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终诊断标准.结果:总计11 322例35~64岁妇女参与了此次宫颈癌筛查,HPV结果阳性者1 286例,总感染率为11.36%;癌前病变检出58例,检出率为512.28/10万;宫颈癌检出7例,检出率为61.83/10万.在总人群中,检出率前3位的型别是HPV16(2.70%)、HPV52(2.07%)和HPV58(1.93%);在宫颈病变患者中,检出率高的型别为HPV16 (47.69%),其次为HPV58(24.61%)和 HPV18(9.23%).55~59岁年龄组HPV感染率高,为11.88%,各年龄组之间HP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63,P=0.445;45~49岁年龄组高度癌前病变(≥CINⅡ)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HPV型别在总人群与宫颈病变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除HPV16和HPV18之外,HPV58的致癌能力可能明显高于其他高危型HPV;40~59岁是宫颈癌筛查的重点人群.与以往筛查结果相比,此次试点的筛查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 整合NGR肽抗EGFR单链抗体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盛唯瑾;商悦;甄永苏

    目的: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基于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链抗体和靶向CD13环状NGR肽的双靶点重组融合蛋白ER(Fv)-NGR,研究其对肿瘤细胞的亲和能力和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scfv-ngr,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带有His-tag标签肽的重组蛋白ER(Fv) NGR,用Ni离子亲和柱进行纯化.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ER(Fv)-NGR与肿瘤细胞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重组蛋白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克隆形成实验测定重组蛋白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对ER(Fv)-NGR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重组蛋白ER(Fv)-NGR由抗EGFR单链抗体和3个连续的环状NGR肽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7×104,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埃希菌内表达,表达量约为5 mg/L.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与EGFR和CD13皆高表达MCF-7细胞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而与正常HEK293细胞结合较弱.ER(Fv)-NGR与MCF-7细胞结合的解离常数为8.4×10-7 nmol/L.ER(Fv)-NGR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作用于MCF-7和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2×10-6和4.7×10-6 mol/L.在体内对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有生长抑制作用,在10 mg/kg药物剂量下28 d对照组与实验组瘤体积分别为(1.06±0.17)和(0.63±0.11) cm3,F=18.7,P=0.003;瘤质量分别为(0.95±0.12)和(0.52±0.07)g,F=42.7,P<0.001;抑瘤率为45.4%.结论:成功制备了基于单链抗体和靶向肽的双靶点融合蛋白ER(Fv)-NGR,其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体外增殖抑制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为研制新型双靶点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

  • 大鼠肝癌形成过程MCM7基因动态变化

    作者:欧超;秦虹;骆成飘;曹骥;苏建家;李媛;杨春

    目的:探讨MCM7基因在黄曲霉毒素B1 (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70只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50只)和对照组(20只),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组则给予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33和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CM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44.1%(15/34),对照组为0(0/16),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x2=8.093,P<0.001.随着大鼠肝癌的形成,MCM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AFB1组第53和73周显著高于第13和33周,F值分别为55.632和207.253,P值均<0.001;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表达较低且变化不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FB1组第5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7%且以弱阳性为主,第7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且多为强阳性,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比其他时间点的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MCM7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的形成逐渐上升,且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MCM7有可能是参与肝癌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胃癌组织芯片快速制备及Reg Ⅳ编码产物检测

    作者:陈说;勾文峰;牛哲峰;赵爽;郑鑫;赵杨;高野康雄;郑华川

    目的:建立快速胃癌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制作方法,探讨其在RegⅣ编码产物检测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日本富山大学医学部1993-04-20-2010-11-29胃癌石蜡标本372例和相应癌旁黏膜标本(距离癌组织>4 cm) 198例,应用AZUMAYA芯片机构建48阵列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RegⅣ蛋白和mRNA的原位表达.在Olympus BX41显微镜下选定切取部位,利用2 mm的穿刺针切除供体蜡块,不用制备受体蜡块,直接将切除组织放入金属包埋皿的固定盒上制备48阵列芯片.结果:组织芯片经HE染色确定了组织病理学诊断,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均发现在肠上皮化生和黏液分泌性肿瘤细胞质中存在RegⅣ蛋白和mRNA表达.胃黏膜肠化生中RegⅣ蛋白表达为100%(63/63),高于胃炎的29.0%(27/93,x2=73.67,P<0.001)、腺瘤的85.7%(36/42,x2 =9.54,P<0.005)和胃癌的45.2%(168/372,x2 =65.06,P<0.001).胃癌组织中,印戒细胞癌阳性率为95.3%(41/43),高于低分化癌的27.4%(32/117),x2 =55.89,P<0.001.原位杂交发现,癌旁黏膜肠化生上皮细胞中RegⅣmRNA表达阳性率为95.2%(40/42),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的38.6%(17/44,x2=30.63,P<0.001)和胃癌的20.3% (14/69,x2=55.74,P<0.001).结论:制备TMA不需要制备受体蜡块,提高了TMA制作速度.异常RegⅣ表达与胃黏膜肠化生-球样异型增生-印戒细胞癌的发生途径关系密切.

  •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保留耳大神经临床价值Meta分析

    作者:孙荣昊;李超;樊晋川;王少新;王薇;王志毅;刘洪;兰小娇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保留耳大神经(great auricular nerve,GAN)对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以腮腺、耳大神经、并发症等为关键词对1997-04-2013-04期间PubMed、万方数据库等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包进行荟萃分析.结果:12项涉及术后耳廓区暂时性感觉异常的研究中,共有366例出现症状,总发生率为50.76%,实验组(保留耳大神经)113例占27.56%,对照组(切除耳大神经)253例占81.35%,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发生率降低53.79%,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为0.09(0.06~0.13),z=11.99,P<0.01;6项关于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的研究中,共74例出现症状,占总例数18.73%,实验组15例占7.50%,对照组59例占30.26%,前者较后者低22.76%,OR及其95%CI为0.18(0.10~0.35),z=5.18,P<0.01;13项涉及影响生活质量并发症的研究中,243例出现不同症状,占总例数的31.93%,实验组62例占14.22%,对照组181例占55.69%,前者显著降低了41.47%,OR值及其95%CI为0.12(0.08~0.18),z=10.77,P<0.01.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能够对GAN进行功能保全,其不仅能够降低术后耳廓区暂时性感觉异常和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还能对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加以控制,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中华肿瘤防治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