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认为,动物油胆固醇高,是引起肥胖的元凶!

  其实,猪油真冤,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Anti-obesity effect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dietary habit—blending lard with vegetable oil while cooking”一文居然研究猪油怎么帮助人们减肥?

  看来馋了很久的猪油拌饭可以安排上日程了。这种与传统认知背道而驰的观念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Scientific Reports: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抗肥胖作用-烹调时将猪油与植物油混合

  1研究背景

  谈到饮食,中国饮食中大量使用猪油,猪油烹饪的很多食物都是中国人十分喜欢并且日常食用的。

  近些年,国人受西方影响,选择食用植物油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不过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该研究基于此现象,设定不同摄入模型,观察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对小鼠脂肪的影响。

  2 结 果

  实验将小鼠分为6组,分别是SO-L(3.8%大豆油)、LO-L(3.8%猪油),BO-L(3.8%混合油)、SO-H(6.5%大豆油)、LO-H(6.5%猪油),BO-H(6.5%混合油)六组。饲喂6.5%大豆油组小鼠的终体重显著增加(P<0.01),饲喂6.5%混合油的小鼠的终体重有下降趋势。

  而且血液中的血脂指标也有差异。SO-H组(6.5%大豆油组)和LO-H组(6.5%猪油组)小鼠血清TG水平显著高于SO-L组(3.8%大豆油组)和LO-L组(3.8%猪油组),在6.5%的油组中,混合油的TG水平也是低的。与其他组相比,在3.8%油组和6.5%油组中,混合油显著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与其他6.5%组相比,混合油显著提高了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

  此外,BO-L(3.8%混合油)组小鼠血清HDL-C/ LDL-C水平显著高于SO-L组、LO-L组和BO-H组。

Scientific Reports: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抗肥胖作用-烹调时将猪油与植物油混合

  事实上 ,体脂率也有很大差异。BO-H相对的脂肪比例是低的,而SO-H相对的脂肪比例是高的。与大豆油和猪油相比,用混合油喂养的小鼠的TC有显著下降。脂肪细胞横截面积(CSA)的变化趋势与TC、TG相似。混合油显著降低了脂肪细胞的横截面积(CSA)。

  值得注意的是,喂的油脂含量越高,对脂肪细胞TG和CSA的影响越明显,其中以大豆油为饲料的小鼠尤为明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油可以降低体重和脂肪上的脂质含量,而油脂含量越高,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也越高。

Scientific Reports: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抗肥胖作用-烹调时将猪油与植物油混合

  而肝脏脂肪中(对应讨论脂肪肝疾病)LO-H相对的肝脏脂肪含量低。但肝脏中不同油之间TG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别。但喂养6.5%油组的小鼠其肝TG水平低于3.8%的油组。

Scientific Reports: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抗肥胖作用-烹调时将猪油与植物油混合

  然后作者分析了相关的mRNA和酶,在喂食3.8%混合油的小鼠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转录水平低于喂食3.8%猪油或大豆油的小鼠。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和脂联素(APN)是脂肪分解的指标,在SO-H中显著降低,而在LO-H和BO-H中含量较高。

  与LO-H和SO-H相比,BO-H组瘦素显著减少,瘦素有助于减少脂肪量。总结来说,对于SO组来说,BO组和LO组在脂肪分解方面更具优势,像脂肪甘油三酯脂酶和脂联素这些脂肪分解的酶含量更高,而BO组在脂肪合成方面则比另外两组更有优势,更不利于脂肪合成。

Scientific Reports: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抗肥胖作用-烹调时将猪油与植物油混合

  3 讨 论

  事实上,消化跟油脂摄入是息息相关的,一是油脂摄入的量,二是摄入油脂成分不同。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使营养消化。可能这就是为什么高大豆油组的小鼠脂肪含量高的原因。

  而胆固醇,比如LDL(低密度脂蛋白)和HDL(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跟肝脏疾病、血脂、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像低混合油组的血脂比例就相对来说为低,这可能为需要控制血脂的人群提供了饮食参考。

  总结来说,食用混合油在对抗肥胖方面比较有效,还能调节血脂、肝脏脂肪和肾功能异常。中国人喜欢吃猪油,日常烹饪中可将猪油和植物油一起使用,好的,猪油拌饭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