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基因转染BM-MSC对肝癌转移潜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经TGF-β1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对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①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法构建TGF-β1慢病毒载体,eGFP为报告基因,转染hMSC,病毒滴度测定转染率;②Transwell法检测hMSC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实验,下室加入500μl含20%FBS的培养基和1×104个基因修饰前后hMSC,上室加入100μl浓度为1×106个/ml的人高转移肝癌细胞(MHCC97-H)悬液,小室置于37℃,5%CO2培养箱内培养48 h,结晶紫染色,细胞计数,检测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③CCK-8法检测与hMSC共培养前后MHCC97-H增殖能力的变化;④PCR法检测转基因hMSC与MHCC97-H细胞共培养前后转移相关因子基因α-V,肿瘤生长因子TGF-β1和肿瘤凋亡因子PDCD4等基因表达.结果 (1)hMSC TGF-β1过表达组细胞的转导率达90%以上.(2) MHCC97-H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结果:①MHCC97-H与hMSC细胞共培养后,MHCC97-H增殖能力增强;②hMSC TGF-β1基因过表达组对MHCC97-H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3)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检测结果:①MHCC97-H与hMSC细胞共培养后,侵袭能力增强;②hMSC TGF-β1基因过表达组对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Q-PCR检测结果:①hMSC基因转染组TGF-β1表达明显增高;②hMSC基因转染共培养组MHCC97-H细胞TGF-β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③hMSC基因转染共培养组MHCC97-H细胞α5基因表达降低;④hMSC基因转染共培养组MHCC97-H细胞PDCD4基因表达降低.结论 TGF-β1基因hMSC过表达组细胞MHCC97-H细胞的转导率达90%以上;转基因hMSC具有抑制MHCC97-H细胞增殖和细胞侵袭的作用.
-
肺部5cm以下不同大小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SUVmax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 对肺部5 cm以下不同大小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代谢特点进行研究,评价大SUV(SUVmax)对肺部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测量病灶的大径及SUVmax,按照病灶大径分为5组,即≤1cm组、1~2cm组、2~3 cm组、3~4cm组、4~5cm组.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cm以下各组炎性肉芽肿SUVmax均高于恶性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 ~4 cm组炎性肉芽肿与恶性病变SUVmax大致相仿,炎性肉芽肿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5 cm组恶性病变SUVmax高于炎性肉芽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UVmax对诊断肺部病灶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但临床诊断时还必须注意SUVmax与病灶大小的关系,同时须结合高分辨率CT (HRCT)的征象进行综合诊断,方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脑梗塞针刺治疗早期疗效的MRS评估
目的 探讨利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评估针灸治疗脑梗死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将28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实施针灸治疗.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行神经功能型缺损评分,并行MRI及MRS检查,测定NAA/Cr和Cho/Cr值,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型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治疗前NAA/Cr、Cho/Cr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AA/Cr均明显升高(P<0.05),Cho/Cr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NAA/Cr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而Cho/Cr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灸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疗效,且能被MRS技术所检测.
-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共13例,并完整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整理分析病灶的数目、大小、边界、形态、信号、强化方式等特征.结果 13例共14个病灶,单发病灶12例,2个病灶1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0个,肝左叶4个,边界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13个,信号混杂10个,信号均一4个,T1WI高信号7个,双回波扫描反相位病灶信号明显减低4个,DWI高信号7个,稍高信号7个,增强扫描均呈经典型肝细胞癌(HCC)的快进快出型强化特征,动脉期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10个,出现延迟性环形强化的假包膜9个.结论 PCCCL信号混杂,部分病灶双回波扫描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部分T1WI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增强呈早期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有助于提高对PCCCL诊断率.
-
3.0T单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单体素磁共振波谱(MR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对本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61例女性患者(63个病灶)行单体素波谱扫描,使用半定量方法计算病灶I(Cho)/I(Water)比值,并由此计算出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63例病灶中,42例为恶性,21例为良性;病灶大小从0.9 ~ 9.4 cm不等.MRS半定量分析中恶性病灶I(Cho)/I (Water)比值范围为1 ~ 168.72(中位数为9.055,四分位数间距为35.85),良性病灶I(Cho)/I (Water)比值范围为0~ 10.6(中位数为0.98,四分位数间距为2.20),良恶性病灶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得出诊断临界值为2.44,MR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性分别为73.8%、81.0%、88.6%、60.7%及76.2%,AUC为0.853.结论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非实性肺腺癌结节内部HRCT特征及病理学基础
目的 分析非实性肺腺癌结节内部高分辨率CT (HRCT)特征及病理分型,探究HRCT特征及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福州总医院就诊的227名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患者,根据227例患者共250个病灶结节的大小,将病灶进行分组:A、B、C组,分别有56、99、95个.记录患者CT数据及病理分型,对227例患者的结节影像学特征数据及病理分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探索HRCT特征及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50个病灶对应患者的性别及A、B、C三组患者性别构成分布观察均显示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提示女性发病的风险要高于男性患者.各组平均年龄集中在50 ~ 56岁,且随着病灶体积变大,患者年龄有上升趋势.250例病灶病理类型以AIS+MIA为主,A组病理类型以AIS为主,B组以AIS+MIA为主,C组以MIA+ IA为主,对三组病灶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提示AIS、MIA是肺腺癌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随着病灶增大,空泡征发生率增加,实性成分发生率发生率增加.三组病灶空洞征、细支气管造影征的发生与病灶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病灶内部空泡征、实性成分、细支气管造影征以与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有关,空洞征与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病灶大小是空泡征、实性成分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病理类型是空泡征、细支气管造影征、实性成分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关注.
-
孕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影响的DWI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结合病理学改变分析孕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的作用,探讨ADC值定量评价创伤性脑水肿的价值.方法 将6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三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n=7)、使用改良型Feeney模型致损伤组(TB组,n=28)、损伤+孕酮PROG治疗组(TP组,n=28),其中TP组和TB组分为3h组、24 h组、1w组、2w组4个亚组,每个亚组各7只,致伤后行DWI扫描,测量各时间点创伤灶周水肿区的ADC值,采用统计学分析三组ADC值的差异,并与病理学检查对照.结果 ①DWI结果:3h后,TB组及TP组水肿区ADC值开始逐渐升高,于24 h达到峰值,1w及2w逐渐降低.TB组与TP组ADC值比较在3h、1w及2w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0.022、0.001.②病理表现:TB组及TP组3h后细胞肿胀明显,细胞水肿,24 h出血及水肿达到高峰,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w后细胞水肿及出血较前减轻,部分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但TP组水肿及出血较TB组明显吸收.2w后TP组较TB组水肿有所吸收.结论 DWI可以定量反映创伤性脑水肿的变化过程,ADC值是定量评估脑水肿的可靠影像学指标,孕酮能够减轻创伤性脑损伤所致的血管源性水肿.
-
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探讨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RMS)的CT及MRI特点,分析不同病理分型之间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横纹肌肉瘤患者,15例(15/20)有CT检查,12例(12/20)有MRI扫描,其中6例同时具有CT及MRI资料,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范围、CT及MR平扫强化程度及均匀度、囊变、坏死、出血、钙化、骨质破坏、转移及围血管征象,并比较不同病理分型间的影像学差异.结果 20例病例中,年龄中位数为24.5岁,均为单发病灶,病变位置在泌尿生殖系统25%(5/20),腹腔15%(3/20),头颈部45%(9/20),四肢5%(1/20),躯干10%(2/20).CT平扫密度不均匀占64%(9/14),均为不均匀强化,轻度强化占60%(6/10),MRI平扫信号不均匀占64%(9/12),动态增强曲线均为速升平台型(9/9).病灶内出现囊变坏死占75%(15/20),出血占25%(5/20),未见钙化,围血管征象占93%(14/15),周围骨质破坏占40%(8/20),淋巴结转移占35%(7/20),肺内转移及胸膜转移各1例,肺内及肝脏转移有1例.结论 RMS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见,全身软组织均可发病的恶性肿瘤,不同病例分型间影像学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为主,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多种影像学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心肌标记技术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心肌标记技术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结扎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法构建心肌缺血模型,并于建模前、建模后进行心脏磁共振心肌标记检查,分别由从事心血管磁共振诊断不同经验的甲乙两名医师对建模前、后心肌运动进行评分分类评估.结果 建模前心肌标记图像示网格随心脏收缩舒张运动协调一致,甲乙两名主治医师对正常心肌运动评分分类结果高度一致(Kappa=0.768);建模4w后心肌标记图像显示网格变形,网格运动失调或运动消失,甲乙两名主治医师对缺血心肌运动评分分类结果亦高度一致(Kappa=0.750).4w后心肌标记图像示运动不协调区域的病理表现为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化等.结论 心肌标记技术可有效显示心肌运动情况,并对运动进行分级,且受观察者经验的限制较小.
-
平山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
目的 探讨平山病(HD)的磁共振影像表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和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已确诊的HD临床及磁共振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HD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本组16例均行屈颈位MRI平扫,其中3例行屈颈位增强扫描,9例行颈椎自然体位平扫.屈颈位MRI平扫:16例(100%)均出现下段颈髓局部萎缩,4例(25%)出现颈髓内异常信号影,14例(87.5%)出现后硬脊膜前移,12例(75%)出现脊髓局部非对称性变扁,4例(25%)出现脊髓对称性变扁,11例(68.7%)出现后硬脊膜外腔异常信号,10例(62%)出现后硬脊膜外腔血管留空信号.屈颈位增强扫描:3例(100%)均出现后硬脊膜外腔异常强化影.颈椎自然体位平扫:9例(100%)均出现生理曲度异常.结论 HD的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屈颈位磁共振增强扫描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涎腺导管癌的CT及MR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SDC)的CT及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SDC患者的CT及MR资料,观察病变数目、位置、大小、边缘,密度(或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 19例患者发病年龄平均(56.89±10.72)岁,其中男15例,女4例.肿瘤均为单发,13例位于腮腺,5例位于颌下腺,1例位于上颚.肿瘤大径范围约1.5~7.5cm,平均(3.6±1.5) cm.4例病灶边缘清晰光整,15例病灶边界不清并累及周围组织.病灶密度/信号均匀者5例,不均匀14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1例,中度强化8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10例.结论 SDC的CT和MR特征多表现为单发,边缘不清且密度不均肿块,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