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微核技术及其进展
摘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抗着丝粒抗体染色等)的引进和自动化检测等研究的完善,大大拓展了微核试验的检测和应用范围.微核试验从早期建立的只能判断染色体断片而不能区分其来源的常规试验现已发展成为不仅能检测细胞微核率,还能分析微核来源为非整倍体毒剂还是断裂剂,并快速精确检测到非整倍体等多种遗传损害终点的新微核试验,并且其方法也由体内发展到体外.体外微核技术的研究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快速老化模型鼠在衰老研究中的应用
与衰老相关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用于衰老研究的多种动物模型均有其局限性.本文对快速老化模型鼠这一新衰老模型动物的起源、分类和特点,及其在衰老机制研究、衰老相关中医药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在衰老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057 Bcl-2、Bax与镉性肾细胞凋亡
Bcl-2、Bax是调控细胞凋亡的结构相似、作用相反的一对胞内蛋白质,二者的比例是决定对细胞抑制作用强弱的关键因素.Bcl-2/Bax与镉性肾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Bcl-2、Bax调节细胞凋亡机制及在镉致肾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进展.
-
101 伤害疾病负担评价指标的应用进展
本文从伤害疾病负担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进程、各指标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目前全球常用的疾病负担评价指标--DALYs的应用条件及优缺点.
-
100 现代体成分研究进展和方法
人体组成学包括3个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即人体组成的规律、测量的方法学以及在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各组分量的变化.对于深入了解人体组成,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是必要的.本文归纳了前两个领域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现代研究工作者对人体组成规律的新认识,以及目前在人体体成分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测量方法.着重介绍了人们关注的人体组成模型以及主要的测量方法.
-
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呈增加趋势.代谢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已经在部分肥胖儿童中有所显示,如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随着肥胖状态的持续,这些儿童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必然会明显上升.本文对儿童肥胖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027雌激素和精子发生
迄今为止,人们认为外源性雌激素能引起雄性动物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但作用机制不清楚.近来研究发现,内源性雌激素在精子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如何作用不明确.因此,要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外源性雌激素和内源性雌激素对精子发生的影响,就有必要对它们影响精子发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本文主要阐述了正常的精子发生过程;从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睾丸功能、输精管和附睾等几个方面,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述了外源性雌激素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通过雌激素受体基因剔除实验研究和芳香化酶基因剔除实验研究来说明内源性雌激素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并比较了剔除雌激素受体α基因、雌激素受体β基因、雌激素αβ基因和芳香化酶基因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后对雌激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展望.
-
100 DNA损伤修复基因高甲基化与肿瘤
表型遗传在肿瘤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DNA甲基化是表型遗传的主要形式,主要在转录水平抑制基因的表达.由于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致使修复基因的表达抑制,使得其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但是有些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也有有利的一面,如使得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这对于判断肿瘤的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036 壬基酚对机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调查研究表明,壬基酚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干扰多种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免疫、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本文从整体和细胞水平介绍了壬基酚对机体不同系统以及对肿瘤发生的影响,重点从与受体作用、激素代谢、生物利用率、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讨论.
-
ING1表达产物、MDM-2、p53与肿瘤
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完成之后,将跨入蛋白质组的新时代,深入探讨基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有关学者面临的时代课题。多种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竞争、协同、反馈等调控网络,对医学难题之一的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化有重要作用。新近发现侯选抑癌基因ING1与p53有相互依赖作用,p53与mdm2基因之间相互调节等结论提示,围绕p53基因的复杂调控网络尚待明确。在多基因立体交错的调控网络里,揭示某一环节会有助于深入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便于更好地防治肿瘤。
-
067 工作场所中有害物质采样方法的研究进展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主要规定了高容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3类职业接触限值.针对这3类接触限值,职业卫生监测单位如何根据新标准(GBZ159-2004)的规定,正确选择相应的采样方法是我国职业卫生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害物质采样方法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总结了目前我国工作场所采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参阅文献对目前各类采样方法进行了比较,希望籍此能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