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구강면수복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3761
- 国内刊号: 11-442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人工种植牙已经成为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主流修复技术,但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炎症等局部因素影响了其临床成功率.传统的全身辅助给药方法存在用药量大、有不良反应、局部效果不佳等诸多缺点,如何通过人工种植牙自身载药并局部释放来提高种植成功率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人工种植牙的载药方式主要分为种植体表面载药和种植体内部载药两种.种植体表面载药是通过不同载体将药物加载于种植体表面,并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之与种植体相结合.种植体表面载药的载体主要有二氧化钛纳米管、多孔钽、钙磷涂层、壳聚糖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其药物加载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共价键结合法、仿生共沉积法、层层自组装技术和复合涂层法.而种植体内部载药是将药物加载于中空的种植体内部、基台或附属装置内,从而达到药物持续释放的效果.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及相关文献就近年来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等做一论述.
-
SPECT/CT融合骨显像技术在口腔医学临床的应用现状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是一种通过探测器探测从活体内发出的单光子信号,并经计算机图像处理,从而获得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组织分布的闪烁断层成像技术.借助单光子核素及同机融合CT,不仅能显示器官、组织精细的形态解剖,还能提供功能代谢和客观的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依据.这是与其他影像技术的不同之处.因其既能克服平面显像对器官重叠、掩盖的不足之处,又提高了深部病变的定位准确性.目前已成为影像核医学的主流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诊断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定位等临床医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在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推广普及价值.本文就SPECT/CT融合显像技术在口腔医学临床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
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用钴铬合金的腐蚀相关因素
可摘局部义齿是牙列缺损的重要修复方式,钴铬合金作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可摘局部义齿支架材料,其生物安全性也引起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关注.本文归纳了用于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钴铬合金腐蚀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机制,探讨并分析提高其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可行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不同钻针牙体预备对牙本质表面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类型钻针牙体预备对预备体牙本质表面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42颗新鲜拔除的完整的人第三磨牙,去除颌面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将试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形态、直径相同的三种钻针:磨光用金刚砂钻针、初预备用金刚砂钻针和磨光用钨钢钻针进行牙本质表面预备.观察预备后牙本质表面形态,测量牙本质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接触角,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钻针预备对牙本质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预备金刚砂钻针组的粗糙度大(Ra=5.97±1.65μm,Rz=41.23±4.55μm),其次为磨光用金刚砂钻针组(Ra=2.82±0.55μm,Rz=21.49±2.52μm),磨光用钨钢钻针组粗糙度小(Ra=1.44±0.34μm,Rz=1 0.54±1.80μmh不同钻针预备对牙本质表面接触角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磨光用钨钢钻针组接触角小(First=48.67±3.62°,Second=47.52±2.56°),初预备金刚砂钻针组(First=59.77±6.70°,Second=59.32±4.05°)与磨光用金刚砂钻针组接触角(First=62.33±7.01°,Sec-ond=61.33±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的条件下,相比金刚砂钻针,钨钢钻针预备的牙本质表面更光滑、表面润湿性更高、玷污层更均匀、玷污层碎片更少.
-
影响上前牙自体断冠再接预后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目的:通过对冠折上前牙自体断冠再接后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上前牙冠折后自体断冠再接患者64例(86颗牙),其中树脂粘接组28例(40颗牙)采用Super-Bond C&B树脂粘接剂和RelyXTM Unicem Aplicap自粘接树脂型水门汀再接自体断冠,纤维桩粘接组36例(46颗牙)在树脂粘接基础上加用纤维桩加强再接自体断冠.经过4年的随诊观察,采用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经过4年的随诊复查,40颗树脂粘接中15颗成功,22颗再次折断;46颗纤维桩粘接病例中28颗成功,10颗再次折断.有无纤维桩加强(RR-0.433,95% CI:0.202-0.929)、咬合关系(RR=4.171,95%CI:2.016-8.631)、折断线位置(RR=2.840,95% CI:1.363-5.916)是影响断冠再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断冠再接的应注意纤维桩加强、咬合关系和折断线位置对预后的影响.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全瓷冠肩台位置对边缘适合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肩台位置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具有全瓷单冠修复体的123例纳入研究.采用直接和间接修复体评估标准对全瓷冠的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估,并且记录肩台的位置.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肩台位置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结果:123例研究对象334颗全瓷冠纳入研究,其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62例(164颗全瓷冠),正常人群有61例(170颗全瓷冠).正常人群中全瓷冠的适合性好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aOR=2.606,P=0.009),所有研究对象中全瓷冠肩台位于龈上(aOR=3.212,P=0.001)的边缘适合性好.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全瓷冠边缘适合性,龈上肩台的边缘设计全瓷冠边缘适合性好,龈上肩台设计推荐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用.
-
三维设计打印牙齿舌面背板的间接粘接转移装置准确性的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CAD/CAM)转移装置粘接牙齿舌面背板的实际位置和数字化虚拟位置的差异.方法:选择10例正常牙列的患者,三维扫描建立数字化模型,舌侧背板虚拟定位和数字化制作转移装置,3D打印输出转移装置,通过转移装置转移到石膏模型,后用双层透明压模法转移到口内.用方差分析,比较舌面背板实际位置和虚拟位置测量值的差异.结果:舌面背板虚拟位置和实际位置的线距测量差值为-0.0086mm到0.0240mm,两位测量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项目重复测量3次,测量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应用CAD/CAM新型转移装置在临床上粘接舌面牙弓夹板的位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三种全瓷材料制作的髓腔固位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体外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椅旁CAD/CAM技术,三种不同全瓷材料制作的髓腔固位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全瓷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用钴铬合金制作一个髓腔固位冠基准模型,并复制出36个超硬石膏模型,随机分为3组,采用Cerec AC扫描获取光学模型并制作修复体,粘接后,包埋、切割,利用三维测量系统测量髓腔固位冠边缘及内部粘接剂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全瓷材料边缘粘接剂厚度均小于120μm,内部的粘接剂厚度均小于200μm.在边缘、轴角和轴髓角处,Celtra(R) Duo的粘接剂厚度(84.69±8.90μm,129.89±17.86μm,166.63±21.71μm)分别小于Cerec block(107.36±8.98μm,161.13±19.35μm,198.86±11.56μm)和IPS e.max CAD(110.85±4.58μm,183.81±22.00μm,195.81±13.25μ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erec block和IPS e.max CA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它测量位点三种材料的粘接剂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应用椅旁CAD/CAM技术制作髓腔固位冠时,三种全瓷材料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性都能达到临床要求,Celtra(R) Duo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性优于IPS e.maxCAD和Cerec block.
-
激光快速成型纯钛耐腐蚀能力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PH值对激光快速成型纯钛的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以锻造商业纯钛(CP-Ti),Ti-6A1-4V,Ti-6AL1-7Nb合金作为对照,将激光快速成型纯钛(LRF-Ti)试样分别浸入人工唾液(pH=7)和1%乳酸溶液(pH=2.3)中,在37℃恒温下浸泡7d±1h;分别采用肉眼和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的表面形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来测定浸泡液中离子析出浓度.结果:肉眼观察未见各组试样表面颜色发生明显改变;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浸泡于1%乳酸中的CP-Ti试样表面有明显腐蚀坑形成,但未见明显的腐蚀产物,其余各组试样表面均未发现明显腐蚀坑和腐蚀产物;在2种PH值的浸泡溶液中,LRF-Ti的Ti离子析出浓度均明显低于CP-Ti;在四种试样中,每种金属试样的钛离子析出浓度在不同溶液中由高到低为:乳酸>人工唾液.结论:低pH值会加速Ti离子的释放,且LRF-Ti在低pH值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能优于CP-Ti,更适合用作人体植入材料.
-
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经手法复位后采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发生不可复性盘前移位3个月内的患者经医师进行手法复位关节盘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按医嘱戴用再定位咬合板3-6个月,对照组不戴再定位咬合板.分别记录患者复位前、复位后3个月和复位后6个月时的疼痛分值.比较复位前、复位后即刻、复位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平均大开口度和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和紊乱指数(CMI).在复位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MRI检查,观察关节盘和髁突在开口位和闭口位时的相对位置情况.结果:观察组22例患者中受累关节疼痛分值VAS复位前平均为2.72,3个月和6个月时下降到0.56和0.42;对照组22例患者中受累关节疼痛分值VAS复位前平均为2.83,3个月和6个月复查时分别下降到1.21和0.78.观察组复位前平均大开口度为25.7mm,复位后即刻增大到44.7mm,3个月和6个月复诊时平均大开口度分别为43.8mm和43.2mm;对照组复位前平均大开口度为26.2mm,复位后即刻增大到45.2mm,3个月和6个月复诊时平均大开口度分别为30.4mm和38.5mm.复位后3个月和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和紊乱指数(CMI)有显著性差异.④MRI检查结果显示:3个月时,观察组22例患者中2例患者闭口位时关节盘位于髁突前下方,开口位时关节盘可完全回复,6个月时共有3例患者开闭口位时关节盘均在髁突前;对照组22例患者复位后3个月复查时有5例开闭口位时关节盘均在髁突前方,6个月时增加到9例.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紊乱病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经手法复位后应及时戴入再定位咬合板稳固关节盘,有效得保持复位效果.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