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颅面及颈椎形态结构的三维重建

司武俊;丁寅;彭勇;许一起;吴莹莹;程秀

摘要: 目的:制定颅面及颈椎三维影像重建部分骨组织标志点的三维定位标准.方法:应用薄层CT,Dicom标准和Mimics软件对层厚1.0 mm的CT断层影像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使用直线相关性和零截距直线回归分析得到两名医师获得的各标志点坐标及模的直线相关系数和零截距直线回归系数.结果:眶下缘点、耳点等标志点仅在X轴方向上的定位的直线相关系数在(0.95000,1.05000)点之外,在空间和其他方向以及其余标志点在各个坐标轴及空间上定位的直线相关系数r和直线回归系数b均在(0.95000,1.05000)点之内,P<0.0001.结论:提出的对三维重建骨组织表面的标志点的定位要求可作为下颌偏斜患者颈椎骨组织三维重建标志点的定位标准.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卫军;郑琳琳;李寒;别苗苗;耿海霞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和牙齿移动方式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7年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直丝弓固定矫治的109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76例,Ⅱ类33例.测量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计算牙根吸收等级和牙根吸收长度;测量头颅侧位片上中切牙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根尖位移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组和安氏Ⅱ类组治疗后牙根吸收等级均增加,主要为1、2级轻度吸收,其中安氏Ⅱ类组3、4级牙根吸收等级增加明显大于安氏Ⅰ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组治疗后上中切牙牙根平均吸收量为(1.75±0.81)mm,侧切牙为(1.60±0.67)mm;安氏Ⅱ类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量为(2.44±0.89)mm,侧切牙为(2.23±1.00)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间、切端压低量和根尖压低量显著影响上切牙牙根吸收.结论:各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Ⅱ类错牙合更易发生重度牙根吸收;牙齿的压低显著影响上切牙的牙根吸收量.

  •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青年上气道的形态与功能研究

    作者:安文秀;赵爱齐;张丹;陈正岗;张强;张月;刘文君;郭庆圆

    目的:研究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不同性别青年上气道形态功能及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将筛选的骨性Ⅰ类青年志愿者60名,按下颌平面角(MP-FH)角大小分为低角、均角、高角3种垂直骨面型组,其中低角组18名,均角组18名,高角组24名.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口咽气道大小形态及功能差异.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分组的测量结果中舌骨前上点与蝶鞍点到眼耳平面投影的距离(JH)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低角组大,高角组小.不同性别同一垂直骨面型均角组舌骨前上点到第三颈椎的距离(H-C3)存在差异;高角组舌骨前上点与蝶鞍点到眼耳平面投影的距离(JH)、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和低血氧饱和度(LSaO2)上均存在差异(P<0.05);低角组各测量值均无差异(P>0.05).结论: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对舌骨的位置及上气道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大.

  • 不同防龋牙膏对儿童早期龋再矿化效果的QLF研究

    作者:王压冲;胡德渝;尹伟

    目的:运用定量光激发荧光(quantitative light-induced fluorescence,QLF)技术评价不同防龋牙膏对儿童早期光滑面龋的再矿化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农村地区小学,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完成受试者早期龋筛查,将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使用含1.5%精氨酸及1450 ppm F-牙膏,阳性对照组使用含1450 ppm F-牙膏,阴性对照组使用不含氟牙膏.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对受试者使用QLF技术进行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6个月时QLF检查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上前牙早期龋损面积(Area)、平均荧光值(△F)和总荧光损失量(△Q))均较基线及3个月时,其中实验组△Q减小14.82%,较阳性对照组9.54%和阴性对照组4.77%更为显著.分别对比3个月及6个月时,3组间各QLF参数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含1450 ppm F-牙膏相比,含1.5%精氨酸及1450 ppm F-牙膏促进儿童光滑面早期龋再矿化的效果更为显著.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正畸减数拔牙中对拔牙位点保存的应用研究

    作者:代成林;李林峰;李健;张淑悦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减数拔牙后的牙槽窝进行位点保存,及减数后正畸提供足够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正畸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Ⅰ类成年患者28例,年龄范围18~25岁;并将每例患者拔牙窝左右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拔牙后于拔牙窝内充填PRF凝胶并以PRF膜覆盖;对照组拔牙后使拔牙窝内滞留血凝块,不做其他处理.观测分析上颌牙槽骨高度、上颌牙槽窝骨密度指标及正畸治疗尖牙远移到位后的牙龈折痕出现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实验组BCH、MCH、CCH、DCH、P/LCH测量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H、BDH、P/LMH、P/LDH测量值差异将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龈折痕出现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RF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可加速牙槽窝新骨形成,增加牙槽窝骨密度,同时可有效减少牙龈折痕的出现.

  • 白细胞介素-1与种植体周围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邵艳琳;刘玲;陈一;谢永林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与种植体周围病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BSCOhost、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8年9月,检索种植体周围炎和IL-1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207篇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种植体周围炎组IL-1β含量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IL-1β含量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种植体周围炎组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健康牙组与健康种植体组IL-1β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种植体周龈沟液中IL-1β含量可以用来协助早期诊断种植体周围病,并且炎症一旦发生,其含量在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并无差异.

  • 青少年前牙缺失的粘接桥修复研究

    作者:唐婉娴;刘桂英

    目的:评价青少年前牙树脂粘接桥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7例患者的52颗缺失前牙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缺失牙的原因(先天缺失、外伤和其他原因)将修复体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纤维树脂复合材料everStick C&B粘接桥支架进行修复,并临床进行定期随访检查,评估修复和美学效果.结果:在临床随访的13~45个月,3例修复体脱粘和1例修复体脱落后丢失.修复体脱粘多由外伤碰撞引起;经重新粘接后,粘接桥保持正常功能.结论:树脂粘接桥修复青少年前牙缺失临床效果良好.

  • 两种不同材质临时基台的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效果

    作者:陈信中;刘亦涵;陈建钢

    目的:观察分析前牙区两种不同材质临时基台在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前牙缺牙区拔牙后即刻种植修复患者30例,共74枚种植体;并采用随机方式分别放置塑料制或金属制临时愈合基台,其中50枚(实验组)采取接入塑料制临时愈合基台,24枚(对照组)采取接入金属制临时愈合基台;术中同时即刻行复合树脂临时冠/桥修复.术后根据患者骨结合情况,种植术后6个月,更换永久性美学基台行固定修复.对比两组种植体在种植术后1年、2年和3年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74枚种植体均成功存活且稳定性良好,牙槽骨吸收量与患者满意度的评比分析上,塑料制临时愈合基台较金属制佳.结论:严格掌握好病例选择适应症,前牙区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接入塑料制临时基台制作树脂临时冠种植术后牙槽骨吸收量稳定,且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 新型修复体对种植固定修复后食物嵌塞治疗的短期效果观察

    作者:陈祈月;王亚敏;刀俊峰;宋光保

    目的:观察采用新型修复体近远中可调节冠(mesio-distal adjustable,MDA)的临床治疗情况,并分析MDA冠对改善食物嵌塞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10月行种植修复治疗患者79例,男37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岁;包括79颗种植体及79颗单冠;MDA冠种植修复44例和常规种植冠修复35例.MDA组采用高强度树脂修复邻接关系;常规修复组采用调牙合及修改牙体外形.比较两种修复方式针对邻接关系不良问题处理的短期效果.结果:随访6~10个月,MDA冠组44例修复体均完好,其中出现食物嵌塞7例(15.9%),1次复诊可改善食物嵌塞的6例(85.7%),多次复诊1例(14.3%).常规修复组35例修复体中均完好,其中出现食物嵌塞9例(25.7%),1次复诊可改善食物嵌塞的2例(22.2%),多次复诊7例(77.8%).MDA冠组在处理次数以及处理效果上都优于常规修复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A冠治疗食物嵌塞临床效果良好,且治疗方法简单、便捷.

  • 牙周基础治疗后血管性龈瘤组织学变化观察

    作者:朱亚桥;卢树静;符策广;唐尤超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后牙龈瘤上皮层及结缔组织层的组织学变化.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血管性龈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初诊时手术切除血管性龈瘤;实验组经牙周基础治疗后2~3个月手术切除血管性龈瘤.检测两组切除组织HE染色后上皮厚度,结缔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和结缔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结果:未行牙周治疗的对照组和经牙周基础治疗后2~3个月的实验组,上皮厚度分别为(277.9±23.39)μm,(143.2±10.05)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70.77±5.08)个和(14.15±2.43)个,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缔组织层胶原纤维面积分别为(23.64±3.49)% 和(44.16±3.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后,血管性龈瘤上皮厚度减少,结缔组织层微血管密度计数下降,胶原纤维面积升高.

  • 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临床应用

    作者:向灿灿;陈建钢

    目的:采用新型适用于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机用骨钻钻头行极差式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术,观察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颌后牙区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或第二磨牙单颗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0):采用新型适用于上颌窦内提升术机用骨钻钻头,极差式大直径骨钻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术;对照组(n=20):采用传统敲击式上颌窦内提升方法.术后评价和比较两组临床成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两组术后当日患者舒适满意度,1年后复查曲面断层片分析两组上颌窦提升高度以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结果:观察组在舒适度满意评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年复查,两组患者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正常,无红肿溢脓或其他种植体周围炎症状;两组种植体留存率均为100%.X线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均存在良好的骨结合,上颌窦内无炎症,两组上颌窦提升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使用适用于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机用骨钻钻头和极差式大直径骨钻行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术可以获得与传统敲击式上颌窦内提升术相同的临床效果,前者创伤小,反应低,体验好,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口腔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