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种植的临床应用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种植临床应用特点,并初步观察临床效果。方法:28例患者30颗牙缺失4-8周后,植入30枚Straumma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术后3个月后行永久性修复。随访6~36个月,修复后平均追踪观察时间为22个月,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结果:30枚种植体留存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均小于1mm,唇颊侧软组织未发生明显退缩。结论:早期种植可以缩短种植修复时间,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胶原蛋白海绵在磨牙区即刻种植创口关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胶原蛋白海绵(可即邦)应用于磨牙区即刻种植创口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科行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的患者42例,共植入49枚植体,以种植体-骨间隙填自体骨直接缝合的23枚作为对照组,以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可即邦覆盖创面缝合的26枚作为实验组.通过VAS疼痛评分、 创口出血、 创口愈合、 骨结合指标评价可即邦的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创口出血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VAS疼痛评分、 创口愈合情况、 骨结合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在即刻种植中具有良好的术后止血效果,并且早期骨结合不受影响.
-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种植牙的效果
目的: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在种植牙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就诊需要拔牙和种植牙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患者.参照组在进行拔牙之后实施常规处理,再进行种植体植入;实验组在进行拔牙之后实施拔牙位点保存,在实施种植体植入.结果:实验组种植成功率为96.7%(29/30),参照组种植成功率为66.7%(20/30),实验组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美学效果评分、 满意度指标分值要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口腔种植修复过程当中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拔牙之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量,减轻牙槽骨的高度、 宽度的缺失,能够给后期口腔种植修复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口腔种植成功率.
-
不同时期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血清CRP与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血清CRP(C-Reactive Protein,C反应蛋白)与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需要人工种植单颗牙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且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1天、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血清CRP与尿脱氧吡啶啉的检测,将检测的结果分别记为A组、B组、C组.结果:术后1月检测的血清CRP较术前1天有明显的提高,术后6个月检测发现血清CRP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比较3组结果发现其均数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对组间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术后1月血清CRP明显的增高,结果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手术后6个月检测的血清CRP虽高于术前1天测量的血清CRP值,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尿脱氧吡啶啉含量检测结果发现,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的检测结果均高于术前1天的检测结果,其中术后1月检测值高(P<0.05),比较3组结果发现其均数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组间进行比较发现,术前1天组的检测结果与其余两组的结果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而术后两组的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的过程中,血清CRP与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在牙槽骨吸收的活跃期时会有所增高.血清CRP和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可以初步的作为在人工种植牙修复时期,牙槽骨改建修复的检测指标.
-
微创口腔种植术式对牙槽嵴顶骨吸收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微创不翻瓣种植术与传统翻瓣种植术对骨量留存好的牙缺失患者牙种植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牙槽嵴顶骨吸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牙种植术治疗的120例牙列缺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翻瓣种植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不翻瓣种植术,随访1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种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P<0.05);观察组患者的PES评分、 种植体稳定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量留存好牙缺失患者行微创不翻瓣种植术后,种植成功率高,术后稳定性好,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小,且能够减轻并发症及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
伴上颌窦囊肿的上颌窦底外提升术11例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上颌窦囊肿存在时同期进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种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1例上颌后牙区种植的病例,同时伴有上颌窦囊肿,均需要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在手术同期处理囊肿并植入种植体共15枚.术后6~9个月复诊,检查植体骨结合及囊肿复发情况.结果:1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15枚植体全部骨结合良好,无一例囊肿复发.结论:在上颌窦囊肿存在时,同期进行上颌窦底外提升的种植手术临床效果可靠.
-
短种植体治疗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短种植体治疗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法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种植体治疗,试验组则予以短种植体治疗.比较两组在临床治疗效果、 边缘骨高度变化情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存留率分别为100.00%(41/41)、90.24%(37/41),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边缘骨高度近中变化、 远中变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度相比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种植体治疗后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种植体存留率,改善边缘骨高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 短种植体 并发症 存留率 边缘骨高度变化 -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种植牙的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探讨在接受种植牙修复的患者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7月~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前牙区拔牙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分2组,对照组未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观察组于拔牙后立即植入Bio-Oss胶原、Bio-Gide膜表面覆盖,同时制作临时义齿,回顾性观察2组患者种植成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牙后6个月与拔牙前比较,牙槽骨高度、 宽度差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种植体成功率高达100%,对照组成功率为88.37%,观察组成功率相关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PES评分、 新骨密度均显著增高,牙槽嵴垂直向骨吸收量、 唇腭(舌)向骨吸收量均显著更低(P<0.05).结论:在给予患者种植牙治疗过程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使拔牙引起骨缺损明显减少,为新骨形成创造更好条件,进而使牙槽骨骨量获得有效保存,有助于种植成功率获得有效提高.
-
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对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对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临床种植修复治疗,研究组则予以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治疗.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咀嚼功能恢复时间、 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美观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研究组咀嚼功能恢复时间、 治疗时间相比对照组较低(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研究组美观满意度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治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美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上颌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修复的美学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上颌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和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上颌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病例36例,A组行即刻修复(17例),B组行延期修复(19例),所有病例均使用临时基台和临时树脂修复体进行牙龈诱导,6个月后开始永久修复,使用红白美学指数进行评分.统计分析两组病例得分.结果:36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修复,种植体留存率100%.A组红色美学指数得分(PES)(11.45±1.77)高于B组(11.26±1.4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0.01).A组白色美学指数得分(WES)(8.36±1.23)低于B组(8.38±1.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7>0.01).A组中PES≥12的病例数为8(47.06%),B组中PES≥12的病例数为9(47.3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64>0.01).A组中WES≥9的病例数为9(52.94%),B组中10例病例WES≥9(52.6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5>0.01).结论:随访12个月,上颌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和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的美学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种植体留存率也无统计学差异.
-
微型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法对正畸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法对正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月以正畸治疗收治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治疗,根据植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垂直90度植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法治疗,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下中切牙唇倾角、 上中切牙唇倾角及上下中切牙唇夹角;采用咬合力测定仪测定患者治疗前、 后咬合力;采用称重法评估咀嚼效率;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种植体松动、 牙44周水肿、 不适感、 牙龈炎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法治疗12个月疗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68.57%(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下中切牙唇倾角、 上中切牙唇倾角,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上下中切牙唇夹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咀嚼功能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咬合力及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种植体松动、 牙周水肿、 不适感、 牙龈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法用于正畸治疗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率,能改善牙唇倾角及咀嚼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