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在统计年限内共检出大肠埃希菌312株,分离率逐年上升,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有普遍上升的趋势并呈多重耐药,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耐药率均达到10%以上,高达43.9%.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38.5%.结论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性逐年增强,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用药,以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文献报道[1],在医院感染的基础疾病中,恶性肿瘤占首位,而患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与①住院天数;②机体免疫力降低;③手术,放、化疗;④插入性操作等方面有关。本文通过分析患者生活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旨在提高人们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医院感染的认识,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患者来自我院肿瘤科1997-07/1999-06住院确诊肿瘤患者,共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平均年龄,男62.63岁±8.56岁,女55.52±11.84岁,所有患者生存期均超过3个月,均接受化疗和生物治疗。1.2 观察方法1.2.1 患者中确诊的医院感染者,其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学》[2]。1.2.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依据国内评分标准[3]。1.2.3 患者分组根据(QOL)将患者分为A组(QOL≥41分)、B组(QOL21分~40分)、C组(QOL≤20分),观测日期截止为患者出院或死亡。1.3 检验方法 方差分析。
-
新生儿检测抗-HIV出现错误结果分析
艾滋病,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严重逆转录病毒性传染病,近年来感染者呈上升漫延趋势,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病率,我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规范把血清抗-HIV检测列入献血者、手术者必检项目在医院开展。我院按卫生部检验中心规定,对本院住院者、手术患者必检抗-HIV项目。近年来我们共检测了1022例患儿样本,出现结果误差者共19例,我们发现出现错误结果者全部是新生儿,其原因现报告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来自1998-04/2000-07间本院住院待手术患儿,共1022例,年龄分别在3日龄~7岁。1.2 试剂 由上海科华生物公司、北京金豪制药公司供给。1.3 仪器 使用Opsyo mp CB 372型全自动洗板机、酶标测量仪。1.4 方法 ELISA法:试验原理是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HIV特异性抗原gp41和gp36包被酶联反应板,检测待测血清中HIV-1/2,当特异性抗体结合到抗原上,再加入免抗人IgG(γ链)HRP,以TMB显色与否指示血清中是否有抗-HIV的存在,从显色深浅判断其OD值,可测得出抗-HIV的含量。2 结果2.1 我们共检测患儿标本1022例,出现可疑阳性者19例,按操作要求再用另一种试剂做为对照组,双孔、双试剂、重复测检,后统计出结果,另一种试剂出现12份可疑阳性、7份阴性,从两种试剂比较出,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相符者12例,不符者7例,我们将一致的12份可疑样本送往艾滋病确认中心监定,待回报结果全部阴性。说明我们初筛试验室检测的抗-HIV结果是假阳性,证明我们报告的错误。分析讨论以下几点原因。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诊断 误诊 -
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
丙戊酸(Vaproic acid,VAP)是治疗癫痫失神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及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的首选药物,疗效较好[1]。由于癫痫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临床上难以控制用药剂量和对治疗效果作出正确的判断。为此,我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服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及分析总结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与试剂 ①仪器:日本岛津公司液相色谱系统。②试剂:丙戊酸对照品(纯度99.8%,河南省人民医院提供),W-溴苯乙酮(中国青浦合成试剂厂提供),甲醇为色谱纯;正已烷、三乙胺均为分析纯;重蒸馏水。③标准贮备液:丙戊酸1mg/ml的甲醇液,W-溴苯乙酮0.5 mg/ml的乙腈液。1.2 样品处理与测定方法 ①采血时间 患者服药2~4wk达稳态后静脉抽血。②样品处理 将静脉血离心,取200 μl血清,加1 mol/L硫酸0.2 ml,正已烷2 ml旋涡混旋后离心15min,取有机层100 μl,入具塞锥形试管中,加2 g/L三乙胺应用液40 μl,再加W-溴苯乙酮液40 μl密塞,55℃~60℃水浴衍生化20min去塞,55℃~60℃水浴氮气流吹干,100 μl甲醇重溶,取10 μl~20 μl进样。③色谱条件 150mmODS×4.6mmODS柱。流动相:甲醇∶水=80∶20,流速:1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漏误诊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本文复习1992-01/1998-01我院住院65例老年(年龄>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在诊疗中漏误诊17例(占26.15%)。其中误为脑血管病3例(占17.64%),误为消化道疾病4例(占23.53%),误为呼吸道疾病2例(占11.76%),以急性心力衰竭收治而漏诊5例(占29.41%),治疗中漏诊心功能不全3例(占17.64%)。2 结果2.1 因心源性呼吸道症状而误诊为呼吸道疾病 老年常有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特别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咳嗽、咳痰更为常见,此症常为就医主诉之一。而老年AMI时,易并发心排血量下降,心脏舒张末期压升高,造成肺静脉淤血,引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生或加重,就诊时经因胸痛不明显而误诊。本组因之误诊2例,其中1例为慢性咳嗽过程中突发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粘白痰增加而就诊,误认慢支急发收治;另1例因既往有支气管哮喘,无明确诱因而以之再发收治。但2例有一个明显特点均在病程中难以寻找出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加重的原因。以下几点有助于心源性呼吸道症状的判定:病情重,且多为症状重于体征,发展迅速,平卧时加重明显;肺部体征短期内变化大;肺部X线可以表现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心脏听诊闻及奔马律。2.2 因心源性消化道症状而误为消化道疾病 AMI时引起消化道症状主要有以下原因: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几乎起源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之,常是心脏后下壁梗死时产生腹痛、恶心、呕吐的原因[1],另心肌梗死时心衰使肝淤血,消化道淤血、平滑肌痉挛,常因肺淤血缓慢而掩盖心衰症状[2]。本组2例下壁AMI因表现为消化道症状,钡餐提示胃炎而误诊;另有2例广泛前壁AMI因表现腹胀、腹痛、恶心而误为胆囊炎。2.3 因心源性脑缺血缺氧而误为脑血管病 老年AMI者,多原有脑动脉硬化,在心梗时心排量下降情况下,易引起心源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昏、乏力或抑郁状态。亦有人推测[3]心脑血管病有共同的病理特征的病因,易因心排量下降时发生脑血管病。本组因其误诊3例,其中1例同时伴发脑梗塞。
-
超声检查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为人们所熟知。本文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腹主动脉检查结果分析认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 正常人选自年龄≥40岁的健康人80例,平均年龄52岁±8岁,其中男48例,女32例。病史、体检、血压均正常。高血压组选自我院门诊病例,已知血压病史持续1a以上,收缩压≥160 mmHg及/或舒张压≥95 mmHg,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共80例,平均年龄60岁±18岁,其中男50例,女30例。使用HP-77030A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2.5MHz。局部涂以耦合剂,于正中线左侧约1.0 cm处纵切显示腹主动脉长轴。于上腹部相当于十二指肠胸椎处横切扫查,显示腹主动脉的横切图像[1]。在二维图像上仔细观察血管内侧壁,光滑为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侧面粗糙、有强光点、光团或光条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检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软斑区表现为局部彩色血流缺损及管腔有较明显狭窄,局部可见五彩缤纷的湍流色彩,脉冲多普勒探查血流速度,正常腹主动脉大血流速约为56 cm/s[3]。2 结果 80例正常人检查,仅有3例表现为腹主动脉内膜面粗糙,未见明显光点、光团及光条,检出率3.7%。80例高血压患者共检查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例,检出率25%,与正常组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异常发现为腹主动脉内侧壁粗糙及探及强光点、光团或光条。大直径3 mm~8 mm,其后方部分伴声影,紧贴血管内侧壁。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为斑块界限更为分明,对游离表面观察更为清晰,斑块区表现为局部彩色血流缺损 ,其中8例管腔有较明显狭窄,局部可见五彩缤纷的湍流色彩,脉冲多普勒测血流速增快,>56cm/s[3]。
关键词: 主动脉 腹/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硬化/超声检查 -
复合性肝外伤的诊疗探讨
自1992-04/2000-09,我院共收治肝脏外伤213例,其中早期诊断162例,早期正确诊断率为77.8%,遗漏或未及时诊断肝外伤48例,占22.5%。单纯肝外伤65例,占30.5%,复合伤148例,占69.5%。手术治疗162例,占76.1%,保守治疗51例,占23.9%。本文就我们处理复合性肝外伤的经验及教训总结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共213例,男122例,女91例,年龄7岁~72岁,平均35.2岁。车祸伤163例,坠落伤14例,刀刺伤17例,撞击伤9例,挤压伤6例,踢伤4例。手术治疗162例,其中肝左叶损伤34例,肝右 叶损伤131例,肝左右叶同时损伤31例,右叶及尾状叶损伤7例,合并伤148例,合并颅脑损伤35例,胸外伤66例,四肢、脊柱及骨盆骨折15例,其他腹腔脏器损伤32例。参照Moor的肝外伤五度分法及Ceppani改良分法,此组患者的肝脏外伤损伤程度的分级为:Ⅰ度67例,Ⅱ度107例,Ⅲ度39例。1.2 诊断 ①明显的外伤史,特别是右上腹部或右下胸部外伤;②不同程度的失血或失血性休克的表现;③明显的腹膜炎体征;④腹穿或腹腔灌洗阳性;⑤若病情允许,可结合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本组采用上述方法早期正确诊断率为77.8%。1.3 治疗 本组采用手术治疗162例,保守治疗62例,其中11例病情加重,改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卧床、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吸氧、输血、输液、止血、抗感染、镇静止痛及加强支持疗法等。若患者突然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明显的腹膜炎体征时,立即手术治疗,本组11例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肝内血管结扎+大网膜填塞术、肝脏缝合术、肝脏缝合+大网膜填塞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切除术和包括清创性肝切除、肝填塞术、肝脏缝合+胆道引流术、腔静脉及门静脉修补术。合并伤的种类及处理见表1。
-
新生儿经产道感染致霉菌性结膜炎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 女,6月龄。患儿因出生后数日出现双眼分泌物增多在外院多次求诊,疑为新生儿泪囊炎,给予抗生素、激素眼药水滴眼(药名不详)和按摩泪囊区,症状未见好转到我院门诊治疗。门诊检查: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发育正常,同同月份婴儿,营养良好。眼科情况:双结膜未见明显充血,结膜囊可见分泌物,分泌物呈黄白色,量不多,结膜未见伪膜。角膜透明,未见混浊、水肿。当日即行泪道冲洗及取分泌物涂片检查。泪道冲洗双泪道通畅。分泌物涂片检查发现菌丝。诊断为真菌性结膜炎。嘱其停用抗生素、激素眼药水,并予抗霉菌治疗,15d后复查,双眼未见分泌物,随访0.5a未见异常。追问病史,其母在妊娠期间患霉菌性阴道炎,无系统治疗,至今未愈。
-
幼年甲状腺功能减退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 女,6岁。因食少、腹胀3个月余,于1996-05-12就诊,要求服中药调理脾胃。追问病史,0.5a前因发热,有幻听幻视伴抽搐住院拟诊为脑炎。但阅其有关资料脑炎依据不足,虽上述症状已消失,近3个月来无诱因出现明显食少、腹胀,大小便均正常。查体:T36℃,P56 次/min,BP13.2/8.6 kPa,R20 次/min,身高106 cm,体重21 kg,表情呆滞,皮肤萎黄,眼睑及面部虚肿,额部无指压痕,甲状腺不肿大。两肺阴性,心脏叩诊心界不大,HR56 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部膨隆明显,腹围67 cm,未见肠型及腹壁静脉怒张,肝脾触诊不满意,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查腹部B超、肝、肾功能、腹透及胸片均正常。ECG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谷丙转氨酶正常,ESR28 mm/h,ASO210 U/L。基础代谢率-33%,T4<7.08 mmol/L,T30.12 mmol/L,甲状腺吸131Ⅰ碘试验2h 5.6%,6h 8.4%。诊断:幼年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骨成纤维性纤维瘤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 女,21岁。右髋部间歇性疼痛1a余,为钝痛。0.5a前因骑自行车摔倒,站起时感到髋部痛甚且有跛行。在当地医院就诊,进行X线平片、CT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未能明确诊断。随来东风公司总医院检查: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界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骨盆皮肤正常有轻度叩痛,走路跛行。B超显示肝脾胆囊表现正常。X线平片及CT显示病损呈膨胀性生长,界限清晰,内有分隔,骨皮质变薄,髋臼顶塌陷,血象正常。入院拟诊为骨巨细胞瘤。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病损探查术。术中发现右髂骨内壁脆薄,为一大约12 cm×16 cm的骨腔,内含有数块灰白色的组织块,坚韧有弹性。并进行彻底刮除,术后诊断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刮除物送病理检查,诊断为骨成纤维性纤维瘤,患者出院进行随访2a,除左腿跛行外,无其他异常现象。
-
急性附子中毒伴胆碱酯酶活性抑制1例
1 病例报告 男,44岁。因误服附子50 g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出汗、心悸2h,于1997-08-14T10-30急诊入院。2h前误服附子50 g后出现恶心,频繁呕吐,腹部不适,0.5h后全身发麻、大量出汗,头昏、头晕,双眼发黑、视物不清,心悸、心慌。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36.8℃,R20 次/min,P140 次/min,BP13/9 kPa。神志清楚,急性重病面容,颜面苍白,全身皮肤温冷,口唇轻度紫绀,双侧瞳孔轻度缩小,直径为1.8 mm,两肺无异常,HR140 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后,查血WBC10.27×109/L,N0.818,L0.182,RBC4.22×1012/L,Hb112 g/L,PLT273×109/L;尿粪常规、血生化均正常;ESR31 mm/h,血胆碱酯酶(chE)13 U/L(参考值30 U/L~50 U/L);ECG: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短阵发性室性过速。入院后立即给予阿托品5 mg、利多卡因50 mg静脉注射,并用利多卡因维持、心肌极化及大剂量阿托品治疗,1h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血chE15 U/L,2h后早搏完全消失,转为窦性心律,出汗、头晕、头昏、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消失,达到轻度阿托品化,24h后血chE恢复正常,症状消失,瞳孔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