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效果评价
摘要: 由于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超剂量雌、孕激素的生成以及垂体降调节药物的使用,经常出现黄体功能不全,需要常规进行黄体支持,常见的黄体支持方案包括使用人绒毛膜促性激素(hCG)及补充雌孕激素等.在近些年,多项研究表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黄体支持中有很多积极方面,可以改善临床结局.其主要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刺激黄体分泌雌、孕激素,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发育潜能,促进滋养细胞分泌hCG相关.GnRHa进行黄体支持的机制及用法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
玻璃化冷冻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出生子代胎盘印记基因Snrpn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玻璃化冷冻技术对出生子代胎盘组织印记基因Snrpn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3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期间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分娩后的胎盘组织,按移植胚胎是否冻融分为新鲜周期组和玻璃化冷冻组;收集同期正常妊娠妇女分娩后的胎盘组织作为对照组.运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胎盘组织中印记基因Snrpn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新鲜周期组和玻璃化冷冻组胎盘组织Snrpn mRNA水平和SNRPN蛋白质水平均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NA:P均<0.001;蛋白质:P=0.008,P=0.005),但新鲜周期组和玻璃化冷冻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2,P=0.286).结论 IVF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胎盘组织Snrpn基因的表达,而玻璃化冷冻技术本身可能并不加重或减轻这种影响.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首次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治疗失败患者再次助孕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预处理治疗对首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采用早卵泡期长方案助孕失败而再次IVF治疗患者的胚胎质量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首次使用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助孕失败且采用相同降调节方案再次助孕治疗的170例患者,按照是否进行rhGH预处理分为研究组(采用rhGH预处理治疗,n=70)及对照组(未使用rhGH预处理治疗,n=100).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数(AFC)、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Gn使用总剂量、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双原核(2PN)受精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平均移植胚胎数、周期取消率、着床率、宫外孕率和早期流产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卵裂率(87.9%)、优质胚胎率(27.8%)、临床妊娠率(51.6%)显著高于对照组(82.9%、21.6%、29.8%)(P=0.019、P=0.022、P=0.007).结论 对于首次使用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助孕失败的患者,再次助孕时该方案联合rhGH预处理能提高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率.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发生宫内外同时妊娠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发生宫内外同时妊娠(heterotopic pregnancy,HP)的高危因素及其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VF-ET术后HP患者的临床资料.①分析29例HP患者(HP组)与随机筛选的87例宫内妊娠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及妊娠结局;②分析19例宫内有胎心搏动的HP患者行去除异位妊娠手术后影响宫内妊娠存活因素分析.结果 ①HP组输卵管因素占比(68.97%)和≥2个胚胎移植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44.83%,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38),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输卵管因素和≥2个胚胎移植是HP的影响因素,HP组早期流产率(34.48%)显著高于对照组(10.34%,P=0.006),HP组活产率(51.72%)显著低于对照组(83.91%,P=0.001);②手术时间及包块大小影响HP宫内妊娠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04).结论 输卵管因素和移植≥2枚胚胎是发生HP的高危因素;手术时间长及异位妊娠包块较大可能降低宫内妊娠存活率,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可提高HP患者活产率.
-
复发性流产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2-5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计划生育门诊的RSA患者24例为RSA组,同期健康早孕流产患者26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者绒毛组织中TNF-α、IL-1β、核转录因子(NF)-κB、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IκB)β、MMP-9和MMP-2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分析NF-κB、IκBβ、MMP-9、MMP-2的蛋白表达.结果 ①RSA组血浆中TNF-α水平为(2.84±0.62) 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2±0.43) μg/L (P=0.047).②RSA组绒毛组织中TNF-a、NF-κB1、RelA、MMP-9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3、P<0.001),IκBβ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③RSA组绒毛组织中MMP-9、NF-κBp65和p5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01),IκB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外周血中TNF-α水平的升高,可影响绒毛组织中IκB蛋白的降解,活化NF-κB使其表达水平升高,进一步导致MMP-9表达升高,从而引起蜕膜细胞外基质过度降解导致胚胎脱落,终导致流产发生.
-
获单卵周期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结局比较
目的 探讨不孕患者获1枚卵周期合理的授精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沈阳东方菁华医院、沈阳市妇婴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因女方因素不孕行助孕治疗且获卵数为1枚的965例不孕症患者共计965个治疗周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根据不同授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ⅣF)组(675个周期)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组(290个周期).比较IVF组和ICSI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受精率、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IVF组多原核(PN)率(7.11%)、多PN总比率(7.11%)均明显高于ICSI组(1.48%,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VF组移植周期率(34.22%)明显高于ICSI组(2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VF组可移植周期率和可利用胚胎率略高于ICS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周期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流产率(15.38%)略低于ICSI组(41.67%)(P=0.05).结论 在仅有1枚卵细胞的治疗周期中,ICSI授精并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IVF授精是一种安全有效、又降低治疗成本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未孕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抗甲状腺抗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抗体(ATA)阳性的复发性流产(RSA)患者未孕时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盛京医院门诊的未孕RSA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ATA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状态将其分组:ATA阳性86例,记为ATA+组,其中促甲状腺激素(TSH)≥2.50 mIU/L 36例,记为ATA+high组,TSH<2.50 mIU/L 50例,记为ATA+normal组;ATA阴性114例,记为ATA-组,其中TSH≥2.50 mIU/L 50例,记为ATA-high组,TSH<2.50 mIU/L64例,记为ATA-normal组.比较各组之间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①ATA+ high组CD16+CD56+自然杀伤(NK)细胞增高的发生率(80.6%,29/36)高于ATA+ normal组(42.0%,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CD3+CD4+辅助性T(Th)细胞降低的发生率(41.7%,15/36)高于ATA+ normal组(18.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②ATA+ high组CD16+CD56+NK细胞增高的发生率(80.6%,29/36)高于ATA-high组(54.00%,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CD3+CD4+Th细胞降低的发生率(41.7%,15/36)高于ATA-high组(2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③ATA+组与ATA-组比较,ATA+normal组与ATA-normal组比较,ATA-high组与ATA-normal组比较,各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增高/降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TA阳性与轻度甲状腺功能受损同时存在时,未孕的RSA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存在异常,推测ATA阳性合并轻度甲状腺功能受损时,RSA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
-
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保守治疗后体外受精助孕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EC)药物保守治疗后体外受精(IVF)助孕时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不孕症合并AEH及EC保守治疗后行IVF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首次子宫内膜病理证实病变完全消退(CR)后开始IVF助孕时间分为≤3个月组(A组,n=35)和>3个月组(B组,n=25),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共纳入60例患者,AEH患者45例,EC患者15例,首次CR后随访时间(39.6±26.9)个月.共行95个取卵周期,新鲜胚胎移植(IVF-ET)67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38.8%(26/67),冻融胚胎移植(FET)54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25.9%(14/54).共有36例患者妊娠47次,25例患者分娩32个活婴.患者IVF-ET周期妊娠率及FET周期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复发率(48.0%)明显高于A组(17.1%,P=0.022).多因素分析显示仅IVF助孕时间与复发有关(P=0.002,OR=1.078,95%CI=1.027~1.132).随访期间总复发率为30.0%(18/60),无疾病进展及死亡不良事件.结论 不孕症合并AEH及早期EC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后IVF助孕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复发与首次CR后IVF助孕时间有关,为降低复发宜尽早行IVF助孕.
关键词: 不孕症 子宫内膜 非典型增生(AEH) 子宫内膜癌 体外受精(IVF) -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目的 建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配型,为开展HLA配型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联合或不联合单基因病的临床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的方法扩增3~5个滋养层细胞的全基因组,并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多个短串联重复多态性(polymorphic 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验证STR位点的特异性.结果 微量细胞全基因组的扩增成功率为93.75%,筛选了HLA基因的5个杂合度高、特异性强的STR位点,等位基因脱扣(allele drop-out,ADO)率为10.34%.结论 微量细胞MDA结合多重PCR的方法可以同时检测HLA-A、HLA-B、DRA、DQB位点,扩增成功率高,ADO率低,可以有效地筛选出相匹配的胚胎,为同胞患儿提供造血干细胞来源具有可行性.
-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史的不孕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既往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对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3名有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及促排卵方案1︰2匹配86名既往无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IVF/ICSI临床结局.研究组再根据既往GTD的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清宫组(A亚组,n=32)和清宫联合化疗组(B亚组,n=11).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获卵数、正常受精数、异常受精数及可用胚胎数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移植日内膜厚度[(9.2±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10.3±2.0)mm,P=0.002],移植后的生化妊娠率(31.7%)和继续妊娠率(18.3%)都显著低于对照组(47.5%,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研究组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亚组和B亚组的可用胚胎数及继续妊娠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应用IVF/ICSI治疗的过程中,可获得与无GTD史的患者相似的正常受精数及可用胚胎数.但由于移植日内膜厚度更薄,故移植后的妊娠率低于无GTD史的患者.
-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子宫内膜息肉(EP)不孕症患者的生殖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治疗的301例EMS合并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EP分为EP组和非EP组,EP组术后随访治疗效果,并与同期妊娠的96例正常孕产妇(对照组)的妊娠经过和围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其可能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01例EMS合并不孕患者的EP发生率为42.86%(129/301).Ⅲ~Ⅳ期EMS患者EP发生率高于Ⅰ~Ⅱ期EMS患者(P=0.018).EP在深部侵润型EMS的发生率(53.13%)明显高于卵巢型(36.36%)(P=0.014)和腹膜型(42.54%)(P=0.003).EP组的胚胎停育率(4.65%)高于非EP组(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而自然妊娠率、临床妊娠率与非E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期患者术后的自然妊娠率(48.15%)、临床妊娠率(43.21%)均高于Ⅲ~Ⅳ期患者(31.25%,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7).EMS合并EP组宫、腹腔镜术后,孕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EP在EMS合并不孕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EMS合并EP不孕症患者应尽早接受宫、腹腔镜手术治疗,以提高术后自然妊娠率.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可明显改善EMS合并EP不孕患者的生殖预后,不增加孕期并发症,不影响围产儿结局.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 子宫内膜息肉(EP) 不孕 手术 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