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중화물리의학여강복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6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1424
- 国内刊号: 42-166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脊髓损伤大鼠和健康大鼠对不同速率膀胱灌注响应的研究
目的 比较健康大鼠和脊髓损伤大鼠膀胱功能的差异.方法 选取14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组和脊髓损伤组,每组7只.大鼠麻醉后分别进行不同速率(0.05 ml/min、0.1 ml/min、0.2 ml/min和0.5 ml/min)的膀胱灌注实验.记录膀胱压力曲线图,比较健康大鼠和脊髓损伤大鼠膀胱压力反射活动状况.结果 健康组大鼠的膀胱响应特征与灌注速率具有相关性,灌注速率为0.05、0.10、0.20和0.50 ml/min时健康组大鼠的膀胱收缩周期分别为(401.0±132.4)、215.7±95.9)、(108.3±59.1)和(52.5±32.8)s;脊髓损伤组大鼠的的膀胱收缩周期分别(216.0±56.8)、(120.2±74.3)、(70.4±12.3)和(29.1±10.9).可见在灌注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膀胱收缩周期较小(P<0.05),而且在同一灌注速率下,脊髓损伤组大鼠膀胱的收缩周期较健康大鼠显著减小(P<0.05),但与灌注速率的相关性亦减弱.脊髓损伤组大鼠膀胱的收缩峰值较健康组大鼠降低(P<0.05),但收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灌注速率影响健康大鼠和脊髓损伤大鼠膀胱的收缩周期,同一灌注速率下膀胱的收缩周期和收缩峰值与膀胱状态相关.
-
低能量氦-氖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微管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神经元微管结合蛋(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无血清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并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并以低能量氦-氖激光对其照射,于培养后14d神经元生长旺盛时期取出各组培养皿内盖玻片进行MAP2免疫学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拍照计数,与其他对照组比较,观察激光照射对神经元微管结合蛋白(MAP2)表达的影响.结果 将氦-氖激光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阳性表达细胞轮廓清晰,照射后阳性表达MAP2的培养神经元数目为(15.85±2.79)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9.23±2.56)个/高倍视野]的数量,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氦-氖激光照射能促进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MAP2的表达.
-
运动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慢性、多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早期病变以四肢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反复发作,伴随关节功能障碍为主,晚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畸形,并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骨骼肌萎缩,甚至肢体残疾[2];运动疗法是类风湿关节炎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3-4],但近年来国内有关运动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研究报道较为少见[5].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关节功能恢复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手部矫形器分指板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后约有30%~66%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尤其是手部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水肿、痉挛及挛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及生存质量,加重了家庭及社会负担[1].因此,能否有效预防水肿、缓解痉挛状态已成为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待解问题之一.手部分指板作为矫形器的代表辅具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本研究将手部矫形器分指板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旨在观察其对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功能、肌张力、疼痛及水肿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在髌骨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髌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占所有骨折的1.65%[1].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术后由于固定时间过长等原因常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膝关节可调式支具在髌骨骨折的康复训练中逐渐得到应用,其可在固定骨折的基础上辅助关节进行早期活动,对于增加关节活动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髌骨骨折患者62例,采用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对髌骨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的康复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车祸及高空坠落等事故增多,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数量逐年上升[1].据2002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和北京卫生信息中心公布的北京市SCI发病率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北京市SCI发病率达60/100万,较80年代末SCI发病率(6.8/100万)上升了近10倍[2].SCI可导致患者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随着医学技术进步,SCI所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不断下降,但幸存者中仍遗留有许多功能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等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关键词: -
经颅直流微电刺激及其对认知功能的调控
经颅直流微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神经调控技术,是由一个直流微电刺激器、一个阴极电极和一个阳极电极组成.电极放置在大脑表面后,刺激器输出1 ~2 mA的微弱直流电,使电流从阳极流动到阴极,从而形成一个环路.一部分电流在通过头皮和颅骨时衰减,另一部分电流则穿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质,进而调节大脑皮质活动,影响相应的感知觉、运动和认知行为(图1).
关键词: -
中国脑机接口研究发展及现状——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价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现状.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0月31日出版的脑机接口相关文献,采用多种文献分析软件,从时间分布、学科分布、基金支持、作者、机构、收录期刊及关键词情况等方面分析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现状.结果 共检出文献877篇,纳入425篇,发表于160种期刊.2002年至2012年,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研究受到大量基金支持.参与作者及机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共737名作者和135所研究机构参与纳入文献的发表,但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和个人则数量较少,仅32.56%的作者和51.85%的机构参与超过1篇文献的发表.主要发文期刊、关键词和学科分布集中于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为脑电及脑电信号.结论 脑机接口相关研究在我国发展态势良好,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和转入临床实用是下一步工作重心.
年 | 期数 |
2019 |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