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1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病人扣眼穿刺引起动脉针感染的护理

时间:2016-09-30 14:28:01 来源:未知 浏览:763

  1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病人扣眼穿刺引起动脉针感染的护理

  陈方方

  温州市中医院浙江省温州市325000

  【摘要】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采用扣眼穿刺技术后发生内瘘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分析原因主要与患者自身因素、护士操作技术及器材等因素有关。护理对策为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护士操作水平、使用特殊器材等,一旦发生感染,予对症处理。现取1例扣眼穿刺引起内瘘感染的病人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感染;护理

  现阶段,在临床上所使用到的众多类型的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中,应用为广泛的就是自体动静脉内瘘,通过相应的外科手术与病人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想吻合,这样动脉中的血液就会慢慢的流到浅表静脉,从而满足血液透析的血流量要求,也就更容易进行血管穿刺工作了,这就是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好坏和使用寿命对病人的寿命以及透析的整体效果也是有着重要的影Ⅱ向的。临床上主要会采用区域法、扣眼法和绳梯法这三种穿刺方法。其中,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采用扣眼穿刺法了,长久以来在内瘘动脉瘤的防治工作中,这种方法也被认为是有效的防治方法。然而,国外却相继报道了应用扣眼法时会加大病人感染内瘘的概率,并且周围组织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我科对1例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引起动脉针感染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所得到了一些体会如下:

  无菌纱布,湿敷两小时,期间不断添加碘伏,保持纱布湿润,湿敷后,用百多邦外用,7天后,患者疼痛减轻,消失,感染部位收敛、愈合。

  2分析原因

  2.1病人原因

  (1)病人对穿刺点并未采取保护措施,而个人卫生又较差,手臂的皮肤不够清洁。而本身病人的凝血功能就不强,回家后穿刺点就会出血,容易造成患处的感染。

  (2)病人往往都会使用止血贴和胶布,那么穿刺位置处的皮肤就易发生感染的现象,甚至是破损和溃烂,就也容易导致皮肤感染的问题:

  (3)病人在进行了血透后,其本身的抵抗力就是很弱的,再加上高磷、贫血以及营养等因素的因素,皮肤就是较为干燥的,而如果病人频繁的抓挠患处,穿刺部位的皮肤就会感染病菌甚至是溃烂。

  1病例资料 2.2护士原因

  病人,性别女,年龄44岁,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体外循环规律血液透析6年,平均一个星期透析的次数为4次,病人内瘘侧肢体的皮肤应是干燥的,同时没有皮肤破损或是红肿和硬结的情况,内瘘的使用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下。每次血液透析的量为2 80mL/min。2014年10月5日由同一名护士使用NIPR016G锐针以3同原则6~13次穿刺后形成扣眼隧道;之后在病人的维持阶段,应由其他护士进行操作并且穿刺时使用NIPR016G钝针穿刺,2个月后患者发生内瘘动脉针周围组织感染,仅有内瘘周围皮肤微红、发硬,皮温升高,脓液,范围约lcmxl.5cm,疼痛感明显,压痛,无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血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对病人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病人自己的卫生习惯不佳或是进行无菌操作时不够规范以及营养状况差等。措施:由护理人员戴无菌手套用碘伏对内瘘动脉针感染部位消毒两遍:用SCC注射器针头排脓,无菌纱布的形状应与病人感染的部位相同,并充分的浸透在碘伏中,严格的控制其湿度。之后在病人的感染部位上覆盖上之前准备好的

  (1)护士没有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对自己手以及病人穿刺部位都没有严格的进行消毒处理:

  (2)进行拔针操作后没有保护好穿刺点,导致其受到污染;

  (3)患者没有深入的了解动静脉内瘘居家护理的相关知识,护士也没有及时的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4)进行穿刺准备工作时,护士不够重视对动静脉内瘘皮肤的观察和评估工作,皮肤早期会出现红肿、破损、过敏以及溃烂等症状,护士没有进行及时的宣教;

  (5)有的皮肤消毒液即使过期了仍在继续使用,没有及时的盖上碘伏瓶的盖子,无菌操作不规范,会导致患处被细菌感染;(6)进行穿刺处理时,没有将血痂清除感觉,那么在病人的血管中就会带入血痂碎片,穿刺手术就可能失败,隧道内壁会受到损伤,同时细菌也会在其内部生长繁殖。

  3护理措施

  (1)保证病人的皮肤是绝对清洁的。在每次对患者进行透析前,应先用洗手液彻底的清洗内瘘侧肢体,透析操作全部完成后,要保证穿刺部位不被水污染,用无菌的敷料将其覆盖上,发现污染应立即更换,第二天将敷料清除;

  (2)护理人员也要注意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必须勤洗手,保证无菌操作的规范性,对待不同的患者不可以使用同一个手套,更换手套时应对手进行消毒;

  (3)我科正尝试使用金霉素眼膏涂于结痂处,以达到软化结痂、去痂的目的,并且也降低了穿刺失败或是患处感染的风险;

  (4)定期的评价患者的营养情况和治疗依从性,如果存在问题就应暂时退出钝针穿刺组,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5)感染期间暂停内瘘扣眼穿刺,改锐针在内瘘无红肿部位穿刺引血,穿刺外周静脉作回血通路,患者1周后感染症状消失,局部组织恢复正常,内瘘通畅,继续使用扣眼穿刺法。

  (6)建立扣眼穿刺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其应包括护理人员的培训、操作流程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等内容,这样采用扣眼法进行穿刺时也就不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了。

  4结束语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确的穿刺方法直接关系到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使用寿命。正确运用扣眼法穿刺,可降低内瘘血管瘤形成及穿刺疼痛程度。但扣眼法穿刺易并发穿刺点渗血、皮下隧道炎性反应及感染、隧道闭合、血管瘤形成等。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一旦发生并发症,及时予对症处理,以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叶朝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文艳秋,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365.

  [3]李玉芳,李增禄.34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临床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 0,17 (11B):39.

相关推荐
  • 内质网应激与溃疡性结肠炎

    医学论文发表医学论文……

  • 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苏王志斌王跃仝令畅王荣美李玲张立超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 生物有关。小檗碱是黄连的主要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炎。近年来研究发现……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雅琳、占强 摘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具有典型锯齿状形态特征的病变,因其具有恶变潜能,近年来学者们 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变的基础研究较多,但临床研究不多,此文就结直肠锯齿 状病变的流行……

  • 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高燕、姜相君 摘要:DNA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沉默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度甲基化可能是由于 DNA甲基转移酶的过表达或是去甲基化活动的减弱所引起的,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有研究发现,在胃 癌组织中有许多基因启动子……

  • 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黄艳霞张靖王歌朱金水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因其长度大于20()个核苷酸,缺乏编码蛋白能力而得名。在表观遗传 学控制、转录和转录后调控等多个层面,IncRNA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节。研究已经证明, I……

最新文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