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中医古籍中治疗石瘿的主要用药规律及聚类分析

段志园;刘庆阳;高天舒

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古籍中治疗石瘿的主要用药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古代医籍中医家治疗石瘿的内服方剂,将数据收集整理核对后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主要用药按其规律分为3类:C1类包括海藻、昆布、海蛤,三者均为软坚散结类中药,是治疗石瘿的主要中药;C2类包括连翘、海带、羊靥、桂心;C3类包括通草、龙胆、半夏、矾石、白蔹、松萝.结论:古代医籍中以海藻、昆布为代表的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是治疗石瘿的主要用药及方法.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试论石寿棠学术思想及其治温经验

    作者:胡振义;熊楠华

    石寿棠,名芾南,字寿棠,又字湛棠.江苏安东(涟水县)人.其家七世事医,从他“入塾受书时”,其父督学殊严,于幼年“略明句读”起,“即授以医家言,命与四子书并读……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即使中举之后,攻习岐黄,心怀济世不敢稍怠.其母体弱多病,医药不离,寿棠“每侍疾时,与医家参以诊剂,辙颇得效”.壮年以后,医术愈精,每每临证,尤重“轻重之准,刚柔之质,先后之宜”.同时“尝恼医家之不通儒术,率皆昧于其原,而仅逐其末”.故而又重视一个“原”字.《医原》一书,就是石氏基于“欲因病之原,探医之原,并探其原中之原”的观点而著.此书写于1861年,分上下2卷,收录医论20篇,所论内容广泛.特别是作者在书中十分强调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人身是一小天地,“天地与人,同一理也.”“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即感天地之气以病,亦必法天地之气以治.”

  • 近年来中医药治消化性溃疡概况

    作者:周志刚;姜国平

    消化性溃疡(简称PU)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10 a研究进展较快,兹就中医药治疗概述如次:1中医药治疗1.1辨证治疗田海河[1]等对于辨证为胃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虚、胆胃火盛的分别采用加味胃苏饮、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黄连温胆汤治疗164例,治愈率88.3%。李存德[2]利用消疡益胃汤(党参15 g,黄芪15g,黄芩1 2 g,黄连9g,元胡10 g,丹参20 g,茯苓20 g,泽泻15g,白术12 g,大黄9g,法夏10 g,阿胶1()g烊化)加减,痰湿偏重者加瓜蒌、枳壳,瘀结偏重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虚寒者加熟附子,吞酸者重加煅瓦楞,每天1剂,两煎混合分3~4次温服,治疗43例,总有效率97.7%。申民安[3]以健脾汤加减(黄芪20 g,党参15 g,炒白术18 g,云苓15 g,砂仁6 g,良姜12 g,陈皮12g,白及10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6枚),治疗属脾虚证者,总有效率96.97%。韩桂珍[4]自拟愈溃疡汤(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0 g,桂枝10 g,甘草6 g,乌贼骨15 g,贝母10g,白及10 g,阿胶10g烊化,延胡索10 g,参三七3 g另冲,侧柏叶30 g)为主方,若胃脘发凉、喜热饮者加淡干姜,胃中灼热、苔黄者加黄连、山栀,痛甚者加乳香、没药,胃阴虚者加北沙参、石斛,每日1剂,治疗40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以洛赛克、法莫替丁治36例,总有效率83.2%。

  •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中医治疗概况

    作者:朱永忠

    1 专病专方张行辨证属痰郁化热,热伤肺络,迫血妄行,拟定了清热止血方(桑叶9 g,连翘9 g,黄芩30 g,地骨皮30 g,桑白皮30g,鱼腥草30 g,杏仁9 g,大贝母9 g等组成),总有效率100%[1].方氏以加味独圣散(白及粉、百合、蛤蚧、三七),治疗59例,肺部体征(X摄片)消失17例,大部分消失20例,部分消失14例,无消失8例,并发现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C3、C4、E玫瑰花环试验等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症状改善100%[2].陆氏以自制秘红丹(肉桂3 g,生大黄、代赭石各6 g),治疗36例,总有效率91.6%[3].刘氏等以青黛、海蛤粉、黄芩、桑白皮等治疗145例,止血平均时间为(3.53±3.00)d,对照组为(6.19±2.60)d(P<0.001),且治疗后血流变各项阳性指标均有明显下降[4].侯氏自拟支扩咯血丸(沙参30 g,麦冬60 g,白及60 g,三七15 g,当归60 g,熟地60g,桂枝6 g,川断60g等),25例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5].缪氏等以321止血粉(大蓟:白及:大黄=3:2:1)治疗5例,平均止血时间为2.83 d,而对照组为4.4[6].

  • 痛经外治疗法近况

    作者:杨晓海

    痛经一病,有虚有实,但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是其诸多证候共同的病理变化.兹就外治法概述如下:1外敷法1.1 脐敷法戴氏以鹿茸、参三七、黄芪、当归等中药制成药袋,于经前1 d或经来时敷贴脐眼,于月经结束时取下,经治40例,总有效率为90.9%[1].陈氏取丁香、肉桂、元胡、冰片、干姜、高良姜、郁金、五灵脂、蒲黄烘干研末,于经前3 d取药5 g,用黄酒或藿香正气水调匀,制成直经2 cm之药饼,敷于脐部,然后用麝香追风膏贴牢,如冷痛明显可用热熨或隔药灸,经治55例,总有效率94.5%[2].1.2腹部敷贴法徐氏等用化瘀止痛热敷散治疗气滞血瘀证痛经100例,总有效率为95%.药用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丹皮、木通、当归、川芎、木香、香附、茴香、蒲公英各60 g研细末分为3份,用时以1份加入米醋,装布袋放锅内蒸至热透,熨敷在少腹部,药袋上加用热水袋助热加温[3].1.3穴位敷法金氏用痛经宁外敷关元穴治疗235例,总有效率为91.1%.药用肉桂、茴香、当归、元胡、乌药、虎杖各1.5 g,干姜、川芎、蒲黄、五灵脂、樟脑、冰片各1 g共研细末,用适量凡士林调和成膏状贴敷于关元穴上,外用纱布固定,24 h换药,3 d为1个疗程[4].杨氏自制祛瘀定痛膏治疗51例,总有效率为98%,药用仙灵脾、仙茅、巴戟天、熟地、黄芪、白术、茯苓各30 g,当归、赤芍、白芍、鸡血藤、益母草、泽兰叶、香附各50 g,乌药、红花、乳香、没药各20 g,菜油2 000 g,广丹250 g.面药以肉桂、茴香、吴茱萸各20 g,三棱、莪术、五灵脂各50 g研末100目筛过,用时将制成的膏药贴敷中极,虚证贴关元,每贴3 d取下更换1张,每周期贴2张即可,于经前1周或疼痛出现前3 d开始贴用[5].

    关键词: 痛经 外治疗法 综述
  • 穿山甲于胆结石症中应用

    作者:陈高进

    穿山甲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之功效,乃为人所共知,然穿山甲治疗胆结石,却鲜为医者所运用.余在临床中对结石直径大于1 cm,在辨证施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配伍穿山甲治疗胆结石62例,收到满意的疗效.如治患者男性,16岁,学生.1995年3月12日初诊.患者于3 d前突发右上腹绞痛,经某医院B超诊断为“胆结石”,结石大小为1.1 cm×1.0 cm.建议手术治疗,家属惧于手术,求治于中医.察其证:右上腹绞痛,疼痛放射至肩背部,不思纳食,口苦,目黄,便秘,溲赤,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证属气血瘀滞,肝胆湿热,蕴结成石,不通则痛.治予清热利胆、化湿通下法.处方:茵陈1 5 g,虎杖12 g,柴胡9 g,鹅不食草15 g,青皮6 g,陈皮6 g,条芩7 g,大黄6 g(后下),茯苓12 g,枳壳9 g,金钱草15 g,鸡内金1 5 g.蛇舌草12 g.服药20剂,症状有所减轻,但B超检查结石大小仍为1.1 cm×1.0 cm.后在原方基础上配伍穿山甲5 g,药后10d,B超检查结石已碎成3块.大小为0.5cm×0.5 cm、0.4cm× 0.3 cm、0.5 cm×0.4 cm.前后服药共60余剂,B超复查示:“胆囊未见异常”,结石已消失.

    关键词: 胆结石 穿山甲
  • 大剂量活蛇治愈药物性剥脱性皮炎1例

    作者:张志明

    张某某,男,58岁,1999年11月初诊.患者3 d前突然发生全身红疹瘙痒,迅速加重.就诊时,红疹遍布全身,皮肤潮红,灼热瘙痒,头面部及双下肢浮肿.详细询问,知其有痛风病史,曾服别嘌呤醇月余,嘱其立即停药,并以药疹收入住院.经抗过敏、抗炎及中药清热凉血、祛风解毒等法治疗1周后红疹有所消退但皮肤仍潮红、灼热,并且出现剥脱现象,遂到省城某大医院住院.诊断为药物性剥脱性皮炎,治疗10d后回家时,红疹基本消失,但全身皮肤出现大片剥脱灼热痛疼甚至波及口、鼻腔粘膜,反复不断,患者苦不堪言,直至全身衰竭,卧床不起.

  • 三仁汤加味治口腔溃疡1例

    作者:黄斌贝

    李某,男性,35岁,农民.患者于2000年2月6日突然发热恶寒、周身疼痛在本地卫生院诊治2 d后,热退身痛除,而继感口腔、咽喉疼痛,进食困难,转诊儿家医院,曾用青霉索静滴及先锋霉素、维生素B2等口服,又先后用清胃散、导赤散、玉女煎等中药口服及双料喉风散、锡类散喷敷仍罔效,于3月111日至吾处求治.诊见:口腔两颊、唇内、舌边及舌下、扁桃体周围、咽后壁粘膜密布大小不等之溃疡面,溃疡周围鲜红肿胀,言语不利,咀嚼及吞咽困难,月余来未曾进食干饭及荤、素菜,只以稀饭吞服充饥,身热不甚,口干不渴,饥而畏食,失眠心烦,胸脘痞满,头身困重,尿黄少,大便粘腻不畅,舌、咽、唇鲜红,苔黄厚腻,脉濡数.体检:T 37.3 C,P 88次/min,R 20次/min,BP 12/9 kPa,胸腹检查无异常.血常规检验:HB140 g/L,RBC 5.0×101 2/L,WBC 6.0×109/L,N 0.7(0,L 0.3(0.中医诊断:口糜.辨证:湿热蕴结三焦.治当上下分消,清利湿热.与三仁汤加味:杏仁8 g,白蔻仁8 g,薏苡仁18g,厚朴15 g,制半夏18 g,通草4 g,滑石20 g,竹叶6 g,藿香8g,黄芩10 g,连翘15 g,生甘草3 g.1 d 1剂水煎服.3剂后口咽疼痛明显减轻,已能安眠,小便增多.大便黄软畅解,口腔溃疡面缩小,红肿明显减退,再与原方去藿香,3剂.三诊见口腔及咽部溃疡大部份愈合,只剩几个较大的溃疡面亦明显缩小,疼痛大减,已恢复正常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濡.遂处原方3剂获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按:口腔溃疡,非纯属实热,亦非阴虚火炎,乃为湿热壅滞三焦,蒸腾于口所致,故纯投清热不效,滋阴泻火亦罔然,却以三仁汤加味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而瘳.

    关键词: 三仁汤 口腔溃疡
  • 口炎散治小儿口疮疗效观察

    作者:岳阳升;张秋

    笔者采用口炎散外涂患处治疗口疮22例,其治法是:以吴茱萸6 g、重楼6 g、乌贼骨5 g、黄连6 g、蒲黄5 g、大黄6 g,共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沾取药末涂在溃疡面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 d,创面即可愈合;3 d为1个疗程,如无效,即改用其它药物治疗.结果痊愈(粘膜愈合完整,乳食或饮食正常)18例,好转(部分创面面积缩小,流涎减轻;乳食或饮食正常)3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5.46%.按:吴茱萸性虽热,但取其引热下行,引火归原;重楼、黄连清热解毒、散瘀,乌贼骨、蒲黄收敛创面、破瘀血,大黄通腑泻热,诸药共济清热解毒、祛瘀生新之功.本方经临床观察未见不良反应.

    关键词: 小儿口疮 口炎散
  • 天仙子在骨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赵家宏

    天仙子,又名莨菪子.本草载其“能解痉、止痛、定痫、平喘、止泻、外敷痈肿恶疮”.笔者用其外敷治疗某些骨外科杂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用法:视病情及患处大小,取天仙子适量,开水冲调搅拌,使成粘糊状,待稍冷摊成面饼状敷于患处,绷带固定.夏天1~2 d一换,冬天则3~5 d更换.患处肌筋肿硬或关节腔血肿机化后关节瘀肿、屈伸不利者,加入蒲黄、红花;红肿热痛者,加入生大黄粉或金黄散;阴疮恶症者,加入肉桂粉、皂角刺粉.

    关键词: 天仙子 骨外科
  • 利脑心胶囊在肺心病治疗中应用

    作者:陈清波;黄桂英;李翔宇

    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急性和重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并用利脑心胶囊治疗48例,与同期常规治疗50例进行疗效观察对照,获得较好效果,特简报如下:1临床资料9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83例,女15例;年龄49~73岁,平均56岁;病程4~13 a;心功能Ⅱ级42例,Ⅲ级43例,Ⅳ级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心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诊断依据1981年第3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心功能分级按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2治法和结果对照组50例按西医常规治疗(抗感染,持续低流量鼻塞给氧,解痉,祛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治疗组48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脑心胶囊(延边敖东药业公司研制)1 g/次,每天3次.2组均以4 d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

江西中医药

省级期刊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