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구강면수복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3761
- 国内刊号: 11-442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氮掺杂纳米TiO2抗菌剂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高可见光活性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N-TiO2)抗菌剂体外细胞毒性的测定,初步评价纳米N-TiO2抗菌剂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含不同浓度纳米N-TiO2抗菌剂的培养液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另设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 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1、3和5d的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的相对增值率,从而判断细胞毒性的级别。结果:各观察期,实验组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表现出较高的细胞增值率,1d为109.67±8.5、3d为109.99±7.0、5d为102.53±6.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吸光度值在各个时间段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吸光度值增大。结论:纳米N-TiO2抗菌剂实验期内无细胞毒性,生物安全性较好。
-
模拟失重后再超重对猴咬肌细胞SERCA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后再超重环境对猴咬肌细胞SERCA1a、 SERCA2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猕猴2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模拟失重(B组),模拟超重(C组),失重后再超重分别为+11Gx/270s(D1组)、+13Gx/230s(D2组)、+15Gx/200s(D3组)和+13Gx/230s恢复第10d(D4组)。实验期间,各组喂养条件相同,在实验结束后动物恢复第2d(A、 B、 C、 D1、 D2、 D3组)和恢复第10d(D4组)处死取材,组织置于液氮中保存。采用常规方法制作冰冻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猴咬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使用RT-PCR方法检测猴咬肌细胞SERCA1a、 SERCA2a mRNA的表达。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对照组猴咬肌细胞结构正常;实验组咬肌细胞胞膜边界模糊不清,间质增宽;模拟失重后再超重组肌细胞肿胀,偶见细胞核呈扁平状,移位胞浆中央。采用RT-PCR检测发现,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猴咬肌细胞SERCA1a mRNA表达均增强, SERCA2a mRNA除D4组外,其他实验组表达增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2、 D3组与B组相比, SERCA1a mRNA表达升高,差异显著(P<0.01); D2、 D3组与C组比较, SERCA1a mRNA表达增强,有显著差异(P<0.01); D4组与D2组比较, SERCA1a、 SERCA2a mRNA表达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失重、模拟超重和模拟失重后再超重环境均可造成猴咬肌细胞组织形态学不同程度地改变,并可引起SERCA1a、 SERCA2a mRNA表达增强,其中模拟失重后再超重恢复第10d咬肌细胞组织形态学趋于正常结构, SERCA1a、 SERCA2a mRNA表达呈恢复下降趋势。
-
氮化钛镀膜后纯钛在不同氟浓度中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目的:观察纯钛表面镀制氮化钛薄膜后在不同氟质量浓度人工唾液中的耐腐蚀性。方法:用动电位极化技术测试对照组和镀膜组纯钛在氟质量浓度为0、500、2000mg/L的人工唾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和自腐蚀电位,扫描电镜观察实验面的表面形貌,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和镀膜组纯钛在三种氟质量浓度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1.53±0.23、2.29±0.21、4.13±0.19和0.26±0.01、0.32±0.01、0.66±0.03μA,自腐蚀电位分别为-0.93±0.07、-0.89±0.11、-0.57±0.05和-0.54±0.02、-0.56±0.03、-0.50±0.03 V。随氟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照组和镀膜组纯钛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增大,而镀膜后纯钛的自腐蚀电流密度较未镀膜组明显减小(P<0.01)。扫描电镜显示,随氟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照组和镀膜组纯钛的表面腐蚀逐渐加重,而镀膜后纯钛较对照组纯钛的表面腐蚀形貌明显减轻。结论:不断增加的氟浓度使对照组和镀膜组的耐腐蚀性逐渐下降,而脉冲电弧离子镀氮化钛薄膜使纯钛的耐腐蚀性增强。
-
伴牙列磨耗的成人患者正畸治疗的临床体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正畸矫治技术的进步,临床中寻求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越来越多。然而成人患者口内情况复杂,牙齿过度磨耗是常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伴磨耗的成人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不同表面处理对纯钛的耐腐蚀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纯钛耐腐蚀性的影响。方法:制作纯钛试件36件,分别进行机械抛光和电解抛光后,浸泡于不同氟浓度(0%、0.05%、0.2%)人工唾液中,(37.0±1.0)℃浸泡4周,测量浸泡前后表面粗糙度并观察表面形貌。结果:浸泡前后电解抛光组表面粗糙度均小于机械抛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泡后纯钛表面粗糙度随氟浓度升高而增加。无氟存在时浸泡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氟后均与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解抛光组与机械抛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形貌与粗糙度值结果一致。结论:电解抛光方式的耐腐蚀性优于机械抛光;氟离子对纯钛具有腐蚀性;高氟制品对纯钛的耐腐蚀性影响较大,选用纯钛修复体的患者,建议电解抛光后戴入口内。
-
外胚叶发育不全的咬合重建过渡修复义齿制作探讨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因外胚叶发育不全造成先天牙列缺损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8-35岁,进行调查研究。口腔检查14例患者中2例牙齿缺失呈对称性分布,多位于前牙及前磨牙区。12例间隔缺失,有乳牙滞留,牙齿扭转,畸形牙多位于前牙区。所有患者均有颞颌关节紊乱(图1)或口腔颌面部发育缺陷,甚至全身其他系统发育缺陷。采取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作为该类病症的过渡性治疗。
-
CAD/CAM全瓷嵌体与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后牙II类洞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CAD/CAM全瓷嵌体与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后牙Ⅱ类洞患者193例(共226颗牙),根据患者意愿,其中101颗采用CAD/CAM全瓷嵌体修复,其余125颗采用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分别在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修复体磨耗、折裂、脱落、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及继发龋等情况。结果:2种嵌体在修复体磨耗及边缘着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体折裂、修复体脱落、继发龋和边缘密合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AD/CAM 全瓷嵌体的成功率为:96.84%,树脂嵌体的成功率为:81.05%,两组之间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Ⅱ类洞缺损的修复治疗中, CAD/CAM全瓷嵌体的效果优于复合树脂嵌体。
-
应用预成弹性印模桩临床制取桩核印模的初步观察
目的:评估本课题组自主研制的预成弹性印模桩临床制取桩核印模的效果。方法:用预成弹性印模桩法(实验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分别对70颗牙体大面积缺损、根管治疗后要求桩核冠修复的单根管患牙各制取桩核印模,观察两种方法制取桩核印模的完整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印模桩核区印模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44.29%、74.29%,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印模缺陷在根尖部的发生率分别为2.96%、41.4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印模缺陷在桩体部的发生率分别为4.29%、35.71%,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桩核印模的可用率分别是93.75%、60.00%,实验组的临床可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预成弹性印模桩制取桩核印模能够提高印模桩核区的完整性。
-
磁性附着体与卡环联合应用修复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效果观察
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1月年在北京大学医院口腔中心修复的可摘局部义齿患者35例,可摘局部义齿4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8-73岁。按Kennedy分类法,一类牙列缺损21例,二类16例,三类5例。共用磁性附着体46个,卡环80个,修复缺失牙齿161颗。
-
螺旋CT结合Mimics软件实现颏管区测量和可视化
目的:利用螺旋CT检查数据结合Mimics软件对颏孔的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以减免种植术中损伤该区解剖结构。方法:将螺旋CT数据结合Mimics软件,重建三维图像,对颏管区进行透视观察,观测颏孔的位置,大小以及开口方向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颏管区重建的可视化三维数字模型,可进行多方位对颏管区的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和综合评价;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区占65.83%,位于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占21.67%,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的下方占12.50%,同性别左右之间以及男女性之间颏孔位置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颏孔(横径和纵径)同性别左右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大于女性。颏孔的开口方向,第1区占50.83%,第2区占40.83%,第4象占5.83%,第5区占4.17%,第6区占0.83%,第7区占0.83%,第8区占6.67%,两个开口方向的占10.38%。结论:螺旋CT结合Mimics软件可建立颏管区三维可视化模型,并且可以进行对颏孔进行准确的观测。
-
口内数字化印模扫描重复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口内数字化扫描仪多次扫描的重复性来评价其扫描精度。方法:根据原始研究模型上牙备后基牙的分布不同分为5小组(1.右侧上颌中切牙为牙备后形态,余牙完整;2.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为牙备后形态,余牙完整;3.右侧上颌中切牙和尖牙为牙备后形态,上颌侧切牙缺失,余牙完整;4.右侧上颌7颗牙齿为牙备后形态,左半侧完整;5.上颌全部牙齿为牙备后形态)。实验组中,每一小组的研究模型均用TRIOS口内扫描仪10次;对照组中,每一小组的研究模型先分别翻制10副石膏模型,再用3Shape口外扫描仪扫描。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得到扫描生成的50个STL三维图像文件,将总共100个STL文件通过Geomagic Studio 12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来评价两组扫描的重复性和精度。结果:实验组(口内组)3D标准偏差分别是第1小组:13.33μm,第2小组:7.0μm,第3小组:16.33μm,第4小组:41.56μm,第5小组:88.44μm。对照组的3D标准偏差分别是第1小组:14.89μm,第2小组:8.67μm,第3小组:24.33μm,第4小组:14.22μm,第5小组:12.67μ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3D标准偏差在第2,3,4,5小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内数字化印模扫描精度随着牙弓扫描范围增大而降低,其在扫描范围小于半个牙弓时表现出的精度符合临床要求;而口外台式扫描仪在扫描任意范围牙弓时均表现出较好的精度。
-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5年征稿征订
-
关于举办“第二届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山东口腔设备材料展览会”通知
-
第三届“牙周基础治疗标准化操作及无痛治疗技术”培训班(第二轮)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第十届口腔美容医学大会通知
-
举办2014年全国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讨会暨全国口腔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技能竞赛的通知(第二轮)
-
第五次全科口腔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二届两岸四地全科口腔医学学术会议
-
“2014老年、微创人工种植牙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
-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5年征稿征订
-
第17届综合医院口腔医疗发展论坛暨学术研讨会通知
-
2015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方式
-
偏侧咀嚼患者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偏侧咀嚼不良习惯对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伴有偏侧咀嚼不良习惯的患者60名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6-35岁,常规进行口腔及颞下颌关节的临床检查并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核磁共振。结果:全部60名患者的120个关节中,使用侧和废用侧可复性盘前移分别为13个和10个,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不可复性盘前移分别为11个和14个,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盘内移分别为4个和13个,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盘外移分别为12个和3个,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关节腔积液分别为15个和12个,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关节弹响分别为7个和9个,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侧咀嚼对关节盘内外移位有显著影响,对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积液和弹响无显著影响。
-
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伴滑膜组织增生致咬合紊乱的诊治
颞下颌关节滑膜良性病变包括急、亚急及慢性滑膜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滑膜软骨瘤病等[1]。此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关节弹响、疼痛等,也可出现咬合关系紊乱[2-4],但因单纯滑膜增生导致咬合紊乱病例报道较少。现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颞下颌关节滑膜增生致咬合紊乱1例患者进行报道,探讨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
颌骨水平向位置异常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的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颌骨水平向异常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科就诊的正畸患者255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175例,为受试对象,年龄10-45岁,常规拍摄口内全景X线片,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磁共振,并对关节结构情况进行观察,其结果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55例正畸就诊患者中,左侧偏斜患者44例,关节结构异常33例,比例为75.00%,正常不偏斜患者186例,关节结构异常122例,比例为65.59%,右侧偏斜患者25例,关节结构异常21例,比例为84.00%。结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在正畸就诊人群中的比例较高,下颌偏斜患者异常比例高于正常人群。
-
咬合抬高对后牙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表面肌电值的影响
目的:探讨后牙重度磨耗患者咬合抬高后对咀嚼肌表面肌电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北京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就诊的,伴有双侧后牙重度磨耗的患者40名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23名,女性17名,年龄40-50岁,治疗前及咬合抬高不同距离后分别进行咬肌及颞肌的肌电检查,并对结果采用多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1mm时,双侧咬肌,双侧颞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2mm时,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左侧颞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颞肌肌电值有所增加(17.08±3.27 VS 24.66±3.18, P<0.05)。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3mm时,除右侧咬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2.35±3.14 VS 27.74±4.26, P>0.05),左侧咬肌,左侧颞肌,右侧颞肌肌电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4mm时,双侧咬肌,颞肌肌电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2mm时对咬肌和颞肌肌电值影响不大,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3mm会对咬肌和颞肌肌电值产生较大影响。
-
咬合重建中运用整合医学理念必要性的回顾分析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分析,探讨成人咬合重建过程中运用整合医学理念的必要性。方法:对18例通过固定修复方法接受咬合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以咬合重建为目的整个治疗过程涉及到的口腔临床专业、技术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咬合重建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均涉及到至少3个口腔临床专业的多种技术和方法,部分病例涉及的口腔临床专科和技术方法更多。结论:在成年人患者的咬合重建过程中,涉及到的口腔临床专业和技术方法较多,在诊疗过程中有必要贯彻整合医学理念,从而更好地提高咬合重建效率、效果和质量。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