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21例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辅以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了解髌骨不稳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5~12(6.75±5.25)个月,髌骨不稳无复发,4例仍有膝前疼痛,但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6.2±4.7)分和(91.8±5.2)分(P<0.01),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分别为(41.9±6.2)分和(92.7±6.3)分(P<0.01),所有患者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X线检查对比: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由术前的28.1°±7.9°改善为1.6°±8.1°(P<0.01),髌骨外侧关节面张开角从术前的-1.2°±7.3°改善为11.6°±4.2°(P<0.01).结论 改良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具有微创、可一并处理膝关节内其他病变、同时进行胫骨结节内移及抬高、减轻髌股关节压力、从根本上矫正解剖性或生理性股四头肌角(Q角)、手术技术易于掌握等优点.
-
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并椎间孔成形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并椎间孔成形术治疗80例游离型LDH患者,通过ODI评分与VA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为37~75(57.8±14.8)min,术中出血量为29~51(39.8±7.2)ml.患者均未出现椎旁血肿、伤口感染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3d及1、3、6、12个月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并且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后3d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并椎间孔成形术治疗游离型LDH近期疗效显著.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术 椎间孔成形术 腰椎间盘突出 -
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358例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脊柱手术患者(年龄≥60岁)的基本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情况、术后低氧血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各因素对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结果 37例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中出血量、术后是否发热及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发热、低氧血症是术后谵妄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术后低氧血症是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发热管理和避免低氧血症可能会减少术后谵妄的患病率.
-
掌背侧不同入路联合斜T形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3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骨块移位方向和骨折类型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24例)和背侧入路组(19例),对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桡骨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 ~15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桡骨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桡骨掌倾角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末次随访时,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50).结论 掌背侧不同入路联合斜T形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相当.临床治疗中应按患者适应条件、骨折情况等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两种抗凝药物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不同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每日1次利伐沙班口服10 mg×10 d;对照组每日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 IU ×10 d.观察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D-二聚体、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发生DVT 1例,发生率均为3.33%.术后第10天,PT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APTT、Hb、PL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钙均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发生,但利伐沙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
C臂机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C臂机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C臂机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改良肘关节H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13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25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来院拆除内固定时疗效评价:优7例,良5例,一般1例.患儿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克氏针松动或断裂、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缺血挛缩、肘内翻等情况.结论 C臂机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固定稳定,术后康复良好.
-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固定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观察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ACDF治疗38例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 ~26个月.术后6~8个月椎间隙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节段Cobb角:术前为5.7°±3.4°,术后3d为8.8°±2.7°,末次随访为8.1°±1.9°.融合节段高度:术前为53.2 mm±2.5 mm,术后3d为57.7 mm±3.3 mm,末次随访为56.9 mm±2.6 mm.JOA评分:术前为7.8分±2.2分,术后3d为12.4分±2.6分,末次随访时为13.0分±2.1分.上述3项指标术后3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融合节段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目的 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内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予对症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JOA评分:术后6、12个月分别为(11.70 ±3.23)分、(13.27 ±1.97)分,与术前(7.81±1.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有效改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减少手术相应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关键词: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症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0.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
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后踝大块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行微型钢板内固定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行空心钉内固定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踝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0(8.13±1.2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4.88%,低于对照组的14.65% (P <0.05).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观察组为85.36%,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结论 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较空心钉内固定效果好,可加速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
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 Ⅲ、Ⅳ型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28例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患儿,术后行屈肘90°前臂中立位管型石膏外固定3周,去除外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均无切口感染.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异位骨化,无骨骺早闭及骨桥形成.2例出现桡骨小头坏死,1例出现髓内针尾激惹.术后6个月,按照Tibone-Stoltz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23例,良3例,可2例;按照Metaizeau术后X线片评价标准评价复位情况:优22例,良5例,可1例.结论 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具有闭合复位成功率高,固定牢靠,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