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巩膜暴露区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于大仆;于珍;贾超;徐涤非;王星

摘要: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目前它的治疗难点仍是复发问题.为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我们采用甘油保存的板层角膜行巩膜暴露区上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单俊杰;曹国平

    目的 对比特发性黄斑前膜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6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对照组进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不剥除内界膜治疗,观察组给予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logMAR BCVA为(0.53±0.2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43.54±48.73) 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黄斑体积为(7.79 ±0.41) mm3,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ILM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相当,联合ILM剥除在改善视力方面与不联合ILM相当,且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更加厚.

  • 鼻内镜下双泪小管植入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分析

    作者:秦渊;刘亚男;李莫东;刘竞慧;曾令岩;李杰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双泪小管植入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3例(73只眼)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根据泪小管支架不同分两组,第一组33例采用腰麻导管做支撑行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第二组40例采用鼻内镜下泪道引流管双泪小管插管吻合断裂泪小管.随访6个月至3年,对比两种方法在手术时间、有效率、泪小点豁开情况、支架脱落情况和内眦眼睑畸形愈合情况.结果 第一组手术时间(68.06±4.69) min,有效26例(78.8%),无效7例(21.2%),泪点豁开6例(18.2%),泪小管支架脱落11例(33.3%),术后眼睑畸形4例(12.1%),第二组手术时间(84.25±5.04) min,有效38例(95%),无效2例(5%),泪点豁开2例(5%),泪小管支架脱落1例(2.5%),术后眼睑畸形1例(2.5%),术后6个月,两组对比,第二组手术时间较第一组手术时间长,第二组有效率高于第一组,泪点豁开比率低于第一组,支架脱落率低于第一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畸形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内镜下双泪小管植入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及硅油填充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

    作者:张蕊;金玮;杨安怀;黄平平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及硅油填充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21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病例资料,在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行视网膜光凝21只眼,硅油填充19只眼,术后随访4~18个月,观察患眼视力及炎症控制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炎症得到控制,14只眼行硅油取出,取油术后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增生性视网膜病变2只眼.2只眼未行硅油填充患者术后均因视网膜脱离再次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并予以硅油填充.16只眼(76.20%)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4,P=0.003).结论 对于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联合视网膜光凝及硅油填充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挽救视功能.

  • 隧道式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和治疗效果临床分析

    作者:王明睿;史春生;王勇;方严

    目的 研究隧道式小梁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54只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入院后行小梁切除术,其中常规小梁切除术式组17例(27只眼),隧道术式组18例(27只眼),观察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角膜曲率、手术成功率及滤过泡形态.结果 术后6个月时,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功能滤过泡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在术后1周、1个月时垂直方向角膜曲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1个月时两组间在垂直方向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隧道式小梁切除术组垂直角膜曲率较小,3个月、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水平方向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曲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隧道式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对角膜曲率的影响较小,3个月后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没有差异.

  • 外伤性白内障早期和晚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庞永明;唐勇华

    目的 探讨开放性眼球损伤后外伤性白内障手术的适宜时间.方法 80例(80只眼)开放性眼球创伤后外伤性白内障患者,40例早期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创伤后第1周),40例晚期行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创伤后第1~2个月).排除12岁以下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4、12周,6个月随访.包括视力、眼压、前房反应、IOL位置和有无后粘连.同时做眼球后段评估和眼底检查.术中记录相关并发症包括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以及IOL植入部位等,术后并发症包括眼内炎、前房炎症、虹膜后粘连、IOL半脱位和IOL色素沉着.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佳矫正视力无差异.在早期白内障手术组中,后囊破裂率明显高于晚期手术组(P=0.065).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在晚期手术组中发生率明显偏高(P=0.040).其他并发症包括眼压增高、前房炎症、后粘连、IOL半脱位和IOL色素沉积在两组中均无差异.结论 术后早期和晚期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IOL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Graves眼病患者中高眼压、青光眼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明媚;罗文

    目的 分析Graves眼病(GO)患者中高眼压(OHT)和开角型青光眼(OAG)的患病率,探讨GO的临床特征与OHT和OAG的关系.方法 对1016例GO患者进行了横断面分析研究.进行了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眼压、视盘摄影、Humphrey视野仪进行视野检查,以及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O患者发生OHT和OAG的危险因素.结果 GO患者中OHT的患病率为6.5% (66/1016),OAG的患病率为2.1%(21/1016);仅考虑40岁以上的患者时,OHT和OAG的患病率分别为8.7%和4.0%.1016例患者中有29例(2.9%)出现视神经病变.在评估的因素中,男性性别(OR:1.84,95% CI=1.07~3.11)、GO的持续时间(6~24个月,OR:2.18,95%CI=1.16~3.72;24~60个月,OR:3.45,95% CI=1.65~7.17)、临床活动评分(CAS)≥3(OR:1.75,95%CI=1.04~3.02)、限制性肌病(OR:4.64,95%CI =2.53 ~8.51)和眼睑收缩(OR:2.16,95%CI=1.18~3.95)与GO中OHT的患病相关.OAG的患病与男性(OR:4.28,95% CI=1.61~11.52)和GO持续时间(≥60个月,OR:4.27,95% CI=1.12~ 16.46)有强关联.结论 GO患者中OHT患病率较高,OAG患病率与一般人群相似.男性、6个月以上的GO病史、CAS≥3、限制性肌病及眼睑收缩是GO患者发生OHT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和60个月以上的GO病史是GO患者发生OAG的危险因素.

  • 面部三维成像技术在眼科解剖参数测量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范伟杰;赵峰;陈力迅

    目的 评价面部三维成像技术在在眼科解剖参数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例健康志愿者,利用面部3D扫描仪进行三维扫描及重建,在获得的等比例3D模型上进行瞳距、眼球突出度、睑裂高度、内眦间距等眼部解剖参数的测量,并将结果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对于瞳距、睑裂高度、内眦间距等解剖参数,在3D模型上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与传统方法获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眼球突出度的测量结果两种方法差异较为明显,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面部三维成像技术可构建精确的面部3D模型,在眼部整形美容等专业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目前角膜等透明组织的三维成像精度尚有待提高.

  •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行PICC术的疼痛干预研究

    作者:王靖;周炼红;彭家琴;廖婷婷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行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的疼痛干预方法.方法 选取行PICC穿刺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取穿刺前60 min局部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穿刺前30 min水合氯醛灌肠的改良式疼痛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穿刺前60 min局部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常规穿刺局部止痛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具备PICC高级专科护士资质的工作人员进行PICC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疼痛情况、置管成功率、皮下出血率及操作时间.结果 采取改良式疼痛干预方法后,患儿疼痛感进一步降低,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皮下出血率大大降低、护士操作时间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刺前60 min局部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穿刺前30 min水合氯醛灌肠,相比单纯采用穿刺前60 min局部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常规穿刺局部止痛方法,能进一步减轻患儿的疼痛,并且有效减轻了因为患儿恐惧、不合作、哭闹扭动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该改良式疼痛干预方法安全、简便、有效,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行PICC穿刺中具备良好的应用效果.

  • 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恒健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的55例(105只眼)患者列为观察组,执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的45例(80只眼)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后眼压、滤过泡与并发症状况.结果 手术后随访3 ~ 30个月,对比两组眼压控制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几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巩膜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手术结束后早期,自然产生前房与滤过泡,并发症发生率低,眼压控制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 OCT对剥脱综合征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丽华;李凡;唐广贤;张恒丽;闫晓伟;耿玉磊

    目的 应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比较剥脱性青光眼(PEG)、剥脱综合征(PES)与正常人群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异.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连续PEG病例42例(46只眼)作为PEG组,平均年龄(74.07 ±5.30)岁,PES病例31例(35只眼)作为PES组,平均年龄(76.57 ±7.20)岁,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42例(42只眼)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74.24 ±6.95)岁.应用频域OCT分别测定3组人群平均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鼻侧、鼻上、颞上、颞侧、颞下、鼻下神经纤维层厚度,共7个部位数值,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EG组平均、鼻侧、鼻上、颞上、颞侧、颞下、鼻下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66.24±22.70) μm、(53.20±15.95) μm、(72.80±32.40) μm、(79.22±36.63) μm、(57.24±17.67)μm、(84.30±39.00) μm、(72.89±30.98) μm;PES组相应参数分别为:(95.34±13.63) μm、(73.80±14.27) μm、(103.60±25.08) μm、(122.43±25.91)μm、(73.63±19.62) μm、(133.49±28.59) μm、(108.14±22.90) μm;对照组相应参数分别为:(105.57 ±9.81) μm、(78.05±17.73) μm、(117.95±30.18) μm、(145.29±16.07) μm、(73.50±12.01) μm、(152.17±18.40) μm、(124.74 ±22.76) μm.3组人群的7个部位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组较PES组、PEG组较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S组较对照组,除鼻侧、颞侧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3>0.05、P=0.973 >0.05)外,其他部位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已普遍变薄,提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PES患者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及早予以干预,减缓视功能的损害.

临床眼科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