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多针法”临床应用体会

韩继忠;余梅芳;许瑾

摘要: “多针法”是在患病局部压痛点、阳性反应或穴位上同时刺入2~5支同样长短粗细的毫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近年来笔者用“多针法”治疗906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0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25例,女481 例,年龄小23岁,大61岁,以40~50岁居多,病情短2天,长2个月。1.2 取穴原则:(1)主穴取患处局部压痛点,无压痛者以所痛之处的俞穴为主穴。(2)配穴取患处远端相应的经络腧穴。如肩周炎除取局部穴位外,可配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1.3 治疗方法:一般所取主穴均采用一穴多针法以加强驱风通痹的作用。因在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可找到疼痛区域,痛区一般常有圆形、片状、条索样等阳性反应点,结合反应点的形态,进行多针刺法。病变在关节者,可根据疼痛部位刺至关节间隙、滑囊、关节附近肌腱附着点等部位;病变在肌腱、韧带、肌肉者应刺中肌肉韧带,病变经穴或厅穴用傍针刺治疗;所取阿是穴凡压痛极显著者用杨刺法治疗;一般压痛点用齐刺法针治;如压痛点较多,取较明显的2~3处即可。针与针之间应有0.1~0.2寸的间隔,每日1次,7天一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一疗程,若疼痛明显减轻,则改为隔日1次。一般针刺多用大幅度捻转泻法,体弱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1.4 疗效标准:(1)症状消失:症状全部消失病变部位活动自如。(2) 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病变部位活动明显减轻。(3)好转: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好转,如疼痛减轻或病变部位活动度增大。(4)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略有好转但疗效不持久。2 结果 本组906例,痊愈280例,占30.90%;显效340例,占37.50% ;进步275例,占30.30%。总有效率98.7%;无效11例,占1.3%。3 典型病例3.1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男60岁,右肩疼痛,活动受限2 月余。查患肩周围肩骨禺、肩前、肩后、天宗穴等多处压痛明显,右肩不能上举,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梳头等均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诊为右肩关节周围炎,即用多针法在上述穴位上每穴各刺入2.5寸毫针2支,用泻法,配曲池、合谷等穴,并配合摸墙锻炼,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6次后,患肩活动如常,疼痛消失而愈。3.2 急性腰扭伤:患者,男,43岁,前一天搬物不慎致使左侧腰部扭伤,不能直立行走。在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按摩、服药效果不佳,后来我科治疗。查患者左侧腰眼部位压痛(+),肌张力高,即在疼痛部位上下平等刺入4针[2],刺入0.5~1寸,留针20分,治疗一次后疼痛减轻,隔日治疗1次,共2次而愈。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般疼痛患者大多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致疼痛难忍,用传统的一穴一针法,通瘀之力不足,而采用多针法,刺激量大,故能使凝滞之气血行散,经络畅通,疼痛才能减轻或迅速消除。“多针法”多用在病变的局部,常刺在关节间隙、滑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的附着部位,能加速局部气血运行,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故适用于痹证和伤筋的治疗。“多针法”突出了局部取穴原则,但常常还要配合远端辩证取穴加强治疗效果。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家族遗传性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脏器损害的CT分析

    作者:李晓坤;温大勇;李建;陈形

    目的 分析家族遗传性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脏器损害的CT表现并提高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临床与CT影像表现证实的家族遗传性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脏器损害的CT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表现面部多发血管纤维瘤(口鼻三角区为著).CT显示3例颅内室管膜下多发硬化结节,病灶均已钙化,颅骨多发骨质硬化结节1例.肝脏、双肾多发错构瘤1例,肺内多发淋巴管肌瘤病1例,脊柱椎体、附件多发结节样、斑片状骨质硬化3例.结论 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脏器损害CT特征性表现,可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 妊娠期妇女合并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

    作者:郭莉;王莹;王桃;高燕;张海娟;吴晓

    目的 探讨妇女妊娠期合并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围产期孕妇2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PV检测结果分为研究组(HPV阳性,116例)和对照组(HPV阴性,142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分娩方式、妊娠结局、胎儿生长发育受限等情况,分娩时取胎盘、羊水、胎儿脐静脉血及新生儿咽部(男)或外阴(女)分泌物,比较合并HPV感染采用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对羊水、胎盘、脐血以及新生儿咽部或外阴分泌物HPV感染的影响.结果 116例研究组产妇中54例(46.67%)经阴道分娩,62例(53.33%)行剖宫产分娩,分娩方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产褥感染,以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死胎或胎儿畸形的发生比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经阴道自然分娩与行剖宫产分娩者比较,羊水、胎盘、脐血以及新生儿咽部或外阴分泌物HPV的阳性检测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妇女合并下生殖道HPV感染经母婴垂直传播给新生儿,虽然对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及新生儿近期造成的影响不大,但仍须采取措施对孕妇进行治疗,避免新生儿发生感染.

  • 经皮微创置钉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分析

    作者:马海珍;丁波;袁林;马宝军;王磊;顾成刚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置钉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入微创组和开放组,接受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矢状面Cobb角、椎体角、和病椎椎体前缘高度间的差异.结果 微创组术后第5天VAS评分(1.4±0.8)分、失血量(61.3 ±33.9)mL、手术时间(102.8±37.8) min;开放组术后第5天VAS评分(2.7±1.2)分、失血量(261.8±69.5)mL、手术时间(127.9 ±48.1)min,微创组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2组患者手术后矢状面Cobb角、椎体角和病椎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矢状面Cobb角的矫正丢失较开放组少.结论 微创组较开放组可明显减少组织的创伤,且能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的矫正丢失.

  • 渐进式康复训练对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伍梅芳;徐清;马凤华;马军梅

    目的 探讨渐进式康复训练对腰椎融合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137例患者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腰背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术前阶段、腰椎稳定训练、动态稳定训练及抗阻训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由干预前的(6.26 ±0.17)分降低到(1.48±0.63)分,对照组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由干预前的(6.51 ±0.18)分降低到干预后的(2.36±0.70)分,2组干预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程度由干预前的(43.68±1.06)分降低到干预后的(10.71±1.01)分,对照组患者由于预前的(44.62±0.87)分降低到干预后的(22.43±1.07)分,2组干预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渐进性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的早期腰腿疼,进而改善腰椎功能恢复的程度.

  • 2017年某地区不同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杨晓霞;王光俊;虎明明;武振军

    目的 掌握不同人群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为开展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区辖区6个居委会的常住居民,对其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某区人群Hp总体感染率为49.55%,不同性别、人均收入(元)人群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7、0.834,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有无消化道症状人群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9、23.465、15.283,P<0.05).结论 此区人群Hp感染率略低于其他省份调查结果.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早筛查和早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是控制Hp感染的有效措施.

  • 腹主动脉远端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疗效

    作者:杭悦霞;折利娜;刘黎;李娟;张娇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远端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产妇分为2组:球囊阻断组41例,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常规手术组68例,直接行剖宫产术.比较2组产妇剖宫产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术后感染率、ICU入住率、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结果 球囊阻断组患者剖宫产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术后感染率、ICU人住率、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均小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 在行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应用腹主动脉远端球囊阻断术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操作时间,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输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寿海;董学芳;张骞;雷鸣

    目的 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甲钻胺片治疗,对照组加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加黄芪桂枝五物治疗,治疗28 d后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症状减轻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推拿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惠敏;王倍倍;李青润

    目的 观察推拿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8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患儿给予推拿联合中药贴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推拿疗法,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肿块厚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缩小肿块厚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石嘴山某医院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彩霞;王玲华;杜宗孝

    目的 回顾性分析石嘴山某医院近年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为临床防控输血感染性疾病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 收集住院治疗时需输血的6 932例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特异性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果 6 932例检测标本中,共发现感染性指标阳性594例,阳性率为8.57%,其中HBsAg(+)442例、抗-HCV(+)52例、抗-TP(+)93例、抗-HIV(+)7例,阳性率分别为6.38%、0.75%、1.34%、0.10%,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P<0.05).40~60岁年龄组感染性指标阳性率为10.46%,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HBsAg、抗-HCV阳性率在外科和内科高,HBsAg阳性率分别达7.88%和7.91%,抗-HCV阳性率分别达0.88%和0.84%;抗-TP及抗-HIV阳性率在产科高,分别达2.68%和0.71%.在594例感染性指标阳性患者中,14例患者合并有多项指标感染,占2.36%.结论 住院患者中输血前均有一定的感染率,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对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好医院感染控制,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 健康人群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颈动脉中膜厚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占生;赵龙;耿磊

    目的 探讨相对健康人群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关系的性别差异.方法 此研究连续入选年龄>50岁,且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健康体检者,电子体检报告收集人口学,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资料,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颈动脉中膜厚度的关系的性别差异.结果 共514例受试者人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06例,年龄(57.33±5.68)岁;女性208例,年龄(57.52±5.79)岁.男性γ-谷氨酰转移酶和颈动脉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女性(P<0.05).调整了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后,在整体人群中γ-GGT与CIMT密切相关(β =14.52,95% CI:6.27~22.77,P<0.05);男性和女性均存在γ-GGT与CIMT呈正相关性(男性:β=8.27,95%CI:1.34~15.20;女性:β =22.12,95%CI:10.40~33.85);γ-GGT与CIMT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颈动脉中膜厚度密切相关且存在性别的差异性.

宁夏医学

省级期刊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