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碎裂QRS波与坏死性Q波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相关指标.结果 QRS波(fQR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大于坏死性Q波(P<0.05);而碎裂QRS波与坏死性Q波联合诊断效果更高.结论 QRS波(fQRS)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参考.
-
位置性Q波1例
患者男40岁,因查体心电图示:V1~V3导联QS型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5℃,呼吸:18次/分,血压:140/80mmHg,心率:65bpm,心界大小正常,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双侧下肢无浮肿.复查12导联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V1导联rS型,V2~V3导联QS型、V4~V6导联ST段抬高<0.05mV,与外院查体时心电图比较无动态变化.为求明确诊断,嘱患者行心脏CT血管造影,未见冠脉狭窄病变.心脏超声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无冠心病病史及家族史,无糖尿病病史,无吸烟史.结合上述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心肌梗死的证据不足.考虑患者体型瘦长,将胸前各标准导联水平下移一个肋间,再次行12导联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V1导联rS型,r波较前升高,V2~V3导联R型、V4~V6导联较前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患者V1~V3导联的Q波,属于位置性Q波.
-
坏死性Q波与等位性Q波
心肌梗死基本的心电图改变是心肌缺血性T波改变、损伤性ST段改变和坏死性Q波.其中坏死性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陈旧性心肌梗死采用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采用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4月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心肌梗死类型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为非陈旧性心肌梗死,实验组60例患者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研究分析两组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性以及心电图波动改变状况,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组的敏感度(53.33%)、准确度(70.00%)以及特异性(81.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敏感度(32.50%)、准确度(37.50%)以及特异性(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心电图出现坏死性Q波概率(75.00%)较高,对照组患者心电图出现缺血性T波概率(35.0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应效果,其检测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度和准确度相对较低,在临床应用值得考虑借鉴.
-
非心肌梗死性Q波及ST-T改变的相关疾病
目的分析多种非心肌梗死性Q波、ST-T改变的机制及鉴别点.方法回顾分析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39例,急性胰腺炎6例,病毒性心肌炎8例,肥厚性心肌病5例,主动脉夹层3例,心脏原发性肿瘤3例,急性肺栓塞4例,早期复极征3例,Brugada征2例,预激综合征1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胸部外伤2例.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改变29例(74.4%)、异常Q波18例(46.2%)、T波改变28例(71.8%).结论异常Q波、ST-T改变等心电图改变非急性心肌梗死独有特征,多种疾病也可出现心电图异常.结合临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相关疾病的判断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