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作用辨识
从生理、病理、病机等方面探讨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瘀阻脑络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溢脉外是出血性中风发病之关键;血蓄于脑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中心.脑位于头颅之中,相对封闭,蓄于脑中之血无法迅速排出体外,因瘀血阻络及颅内压力的增加,脑出血可自行停止.脑出血之病理重点表现为瘀血滞留于脑内,故出血性中风重点在于尽可能快速清除脑中瘀血.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活血化瘀法 病理 病机 -
丹参通脉胶囊治疗脑中风恢复期阴虚血瘀型96例
脑中风恢复期是指中风后半个月至半年内的一段时间,此期的主要病机为阴虚血瘀.2006-01-2008-01,笔者采用丹参通脉胶囊治疗脑中风恢复期阴虚血瘀型9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丹参通脉胶囊/治疗应用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
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占脑中风病的43%~65%,病死率的15%~25%,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占居榜首,所以急性期的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1].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化痰通脑饮/治疗应用 -
补肾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
缺血性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中风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补肾通络 -
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89例
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常以痰热、腑实、瘀血的症状为突出表现,根据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2000-01-2006-12,我们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89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祛痰祛瘀 -
血脉通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硬瘫67例
中风后遗症患者常见肢体痉挛性瘫痪,现代医学对此疗效较差,中医药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为探讨中医药对该病的疗效,2003-06-2006-05我们采用血脉通胶囊治疗本病67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血脉通胶囊/治疗应用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
清心复神汤治疗中风后强哭强笑170例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中风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中风一旦发病,或危及生命,或遗留严重功能障碍.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针对中风后精神失常中强哭强笑症状运用"清心复神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
中风病与肺的关系及从肺论治
目前中医治疗中风病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平衡阴阳以平熄内风;调理气机祛除痰瘀,从而使经络恢复通畅.就脏腑而言,主要从心、肝、脾、肾论治.然而从临床实际来看,外邪袭肺,肺失宣降可致中风发生;由内风引起的中风常致肺气上逆.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肺脏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从肺论治 -
偏瘫Ⅰ号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250例
几年来,我们以温经通络、活血祛瘀、舒筋强肌为治则,组方偏瘫Ⅰ号胶囊(本院制剂),对25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并与华佗再造丸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偏瘫Ⅰ号胶囊/治疗应用 -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探讨
急性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成为中老年人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探讨大限度降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的治疗方法,仍是目前神经病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表明,决定脑出血预后的主要因素为颅内血肿的部位、出血量及脑水肿的程度。因此,在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针对血肿的具体情况所采……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脑出血/中医学疗法 活血祛瘀 -
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中风偏瘫手足肿痛60例
中风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生活,肢体瘫痪是中风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该病患侧常常出现手足肿痛,如不及时正确治疗,严重影响中风患者肢体的康复,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从而使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2006-2009年来,笔者采用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中风偏瘫手足肿痛6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益气健脾 活血利水 -
通腑化痰胶囊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30例
近年来,国内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7/10万[1],其中脑出血占40%,高于国外报道的5%~10%.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的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降低病残率至关重要,中西医结合较之单纯西医治疗具有相当的优势和特色.2004-09-12-2005-05-28,在河南中医学院侯士良教授的指导下,我们采用通腑化痰胶囊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通腑化痰胶囊/治疗应用 -
补中益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
中风后遗症的传统治疗方剂,习惯选用补阳还五汤,笔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有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
郑绍周教授辨治中风三阶段
郑绍周教授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其门诊各种疑难杂症均可见到,但仍以中风者居多.郑师在中风的诊治过程中以其不同时期分别给予相应的原则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2年,受益匪浅,现总结其经验如下.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郑绍周 中医师 -
王左教授中风急性期扶正法学术思想探讨
总结王左教授中风急性期运用扶正法的学术思想.虚是中风根本的病理因素,虚是中风诸邪之源,治病必求于本;既病正损,强调早期扶正;扶正固本,擅用益气养阴,平调阴阳法.
关键词: 王左 中医师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106例
治疗以及改善中风病人的偏瘫,降低致残率,一直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所关注.针灸治疗中风病中,传统治疗办法多为几组穴位针灸交替使用.近我们采用综合疗法(传统针灸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重点在亚急性期采用不同药物注射分布在肌腱为主的穴位治疗,收到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针药并用 -
中风病临床治疗体会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对中风病的治疗有自己的体会.风为百病之长,风中经络,气血痹阻,不能濡养机体,是形成中风的根本原因.痰是病理产物,痰阻经络,蒙蔽清窍.活血化瘀是目前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结合现代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溶栓治疗,值得推崇.宜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提高中风病的治疗率,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中医病机 -
中风便秘的辨证施治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加之饮食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常引起便秘.便秘致腑气不通,浊气不降,气机不畅,对患者各种功能恢复不利,甚至导致病情恶化.常见有气虚、阴虚、湿浊等类型.我从临床上根据症候和体质特点,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便秘/中医药疗法 -
通腑泻浊法在中风病急性期治疗中的运用
1前言中风包括脑溢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性疾病,为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渐上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日趋明显,中风发病率明显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那么,如何减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是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80年代以前,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治疗一直采取"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通腑泻浊 -
通络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通络之法意为疏通经络,是古今临床治病大法之一,在谮对中风病的"络病"治疗中,通络法更显示出了不容置疑的独特疗效.基于当今临床中风病的日趋高发,故在此浅要论述通络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关键词: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