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胃分治思想的源流与临床应用
脾胃分治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清代叶天士重视胃阴,倡导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分治理论重在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脾胃同处中焦,互为表里,以经络相连,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互相影响。脾胃者,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中焦枢纽,调节气机。脾胃分治的思想不仅能有效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鸿恩辨病以虚为重的思想源流探析
刘鸿恩,清代河南医家,著有《医门八法》流传.他在书中提出辨病应以“表里、虚实、寒热、阴阳”为主,在“八法”的辨病基础上,强调“虚、实”为要,并特别关注对“虚”的辨病.他认为“虚”指的是机体多因气血亏耗波及五脏,致使五脏“藏”的功能受到影响后,内伤杂病多以“虚”为外在表现,并于此提出“五脏皆无实证”的立论.故他在论述疾病上多着眼于从五脏的整体功能考虑,重视补“虚”.关于他辨病重“虚”的思路,通过研习其著作发现来源有二:一是基于《内经》中五脏主“藏”,失“藏”多“虚”的观点;二是清朝年间医家治肝多从肝的整体功能出发,多滋阴养肝.
-
秦汉前"治未病"思想源流考
梳理上古时期治未病思想萌芽时期的文献,探讨殷商、东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治未病发展情况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影响,认为上古时期的人类生存活动和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之源.
-
中国传统养生学思想源流史略
《庄子·内篇》早提到了“养生”一词,《说文》解释“养”为“供养”,亦有“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中国传统养生学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为基本理论底蕴,兼容并蓄,吸收借鉴了多门多派学术思想,并受不同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影响.
-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浅议
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著名医学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 ,阐述中医重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源流、内容和影响、主要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