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医用电子技术与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

    作者:广东省医用电子仪器与高分子材料制品重点实验室

    编者按广东省医用电子仪器及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重点实验室是主要以医用电子仪器、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为医疗产品媒介及医疗保健器具等医用功能产品的研究、开发、试验、应用和相关信息交流的公共实验平台.

  • 2004年福州市登革热媒介的调查研究

    作者:黄春文;陈敏红;王清华;唐丽琼

    目的了解福州市发生登革热的局部流行,调查传播媒介的孳生情况,为控制疾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蚊虫幼虫密度;调查蚊虫的主要孳生环境.结果4个流行区的白纹伊蚊房屋指数为35.4%,容器指数为48.3%,布雷图指数为74.6.非流行区3项指标分别为26.3%、33.1%和40%.白蚊伊蚊的孳生容器类型有18种,以废桶类、蓄水缸、废缸罐为高,分别占全部阳性积水容器的24.3%、23.4%、20.4%.结论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均较高,一旦有病源输入极易发生疾病的流行传播.

  • 2004~2006年崇左市部分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状况调查

    作者:韦光武;何伟胜

    托幼机构是年幼儿童生活与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由于这些儿童年龄较小,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一旦外界病原体经空气或物表等媒介传入,加之托幼机构单位自身消毒措施不到位,就容易使各类传染性疾病在托幼机构中发生,因而,对这类机构的日常消毒效果监测显得尤其重要.为此,笔者于2004~2006年起对崇左市部分托幼机构的空气、玩具、物体表面、餐饮具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结果如下.

  • 合浦县室内鼠蚤动物的种群构成变化

    作者:温平;张安钊;马日光;周怀栋

    合浦县属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其中鼠蚤动物的种群构成常常因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消长,以维持种间平衡.本文就我站建站以来至 90年代末的鼠情、媒介监测资料,对合浦县山口、沙田地区的室内鼠蚤动物的种群构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 2015—2018年南宁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和登革热风险评估

    作者:黎祖秋;汤洪洋;屈志强;凌峰;李萍;莫庆华;罗密芳;石健

    目的 分析南宁市伊蚊种群、密度、分布、季节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方法 收集南宁市各监测点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参照国家登革热风险评估标准进行南宁市登革热风险评估.结果 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南宁市的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每年3月,伊蚊幼虫、成虫的密度逐渐升高,4—10月为全年较高时段、6—8月达高水平,在11月至次年3月,为密度较低时段;幼虫、成虫均可越冬.不同月份、年份的伊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密度与平均气温、低气温、高气温、日照时间、相对湿度、降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气压存在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幼虫密度由高到低的场所依次为花鸟市场、废品收购站、居民区、公园、医院、工地,成蚊密度依次为公园、居民区、医院、废品收购站和工地.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6—8月期间登革热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较高,应加强登革热的预测预警,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发生流行.

  • 2001~2011年楚雄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何永芝;李绍雄;李宗福

    目的 分析楚雄市鼠疫监测结果,为制定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采用笼(夹)法监测动物宿主,并疏检鼠体表面寄生蚤.结果 2001~2011 年室内共捕鼠3 904 只,平均鼠密度2.70%,黄胸鼠密度0.14%;室外共捕鼠90 只,平均鼠密度0.42%,黄胸鼠密度0.005%;室内外褐家鼠占94.00%,黄胸鼠占5.01%;鼠体蚤平均总蚤指数0.67,印鼠客蚤平均指数0.34,印鼠客蚤占50.15%;病原学、血清学均未发现阳性材料.结论 褐家鼠是本地主要鼠种,印鼠客蚤是本地主要蚤种,楚雄市未发现鼠疫流行报告.但部分地区印鼠客蚤数量异常增高,存在隐患,应扩大监测面积和次数,加强动物宿主、传播媒介的监测工作.

    关键词: 鼠疫 宿主 媒介 监测
  • 2005~2006年广西部分地区病媒生物监测报告

    作者:蓝春庚;冯向阳;廖国厚;熊绮梦;蒋解花;农林美

    目的 掌握广西病媒生物分布状况,为防治媒介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西南北各有代表性的南宁市区和桂林市区进行蚊、蝇、鼠、蟑密度监测.结果 蚊类平均密度为16.15只/小时,主要蚊种为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蝇类总密度为21.77只/笼,,主要蝇种为家蝇、大头蝇、丝光绿蝇、铜绿蝇、市蝇.鼠类总密度为2.20%,主要鼠种3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蟑类总密度为6.04只/张,主要蟑种为德国小蠊、美州大蠊、澳州大蠊、黑胸大蠊.结论 广西南宁、桂林两市仍存在密度较高的传病媒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病媒生物 媒介 监测
  • 沟通策略应用在治疗妇女性病的探讨

    作者:杨琪萍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1].是指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又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受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理解的过程[2].妇科门诊的特点:门诊量大,外阴皮肤、生殖道性病多,沟通成为她们的迫切需求.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应用好沟通策略,不仅关系到患者是否愿意来治疗,还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对接受治疗的患者应用沟通策略,发现应用好沟通策略对治疗妇女性病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 医学期刊中的编辑策划应用初探

    作者:陈斌冠

    目前,我国期刊业正在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型,许多期刊社已摆脱了国家或主办单位拨款、事业单位运作的模式而走向企业化道路,期刊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媒介,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而,期刊的编辑策划也就成为摆在每个期刊从业者面前急需研究的课题.我们针对目前的形势和自身的特点,在编辑策划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创新性探索.

  • 乡镇公共餐具集中式消毒的卫生管理与效果

    作者:黄广利

    餐具作为人们用以进食的一种器具,同时也是肠道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潜在媒介.因此,如何保证公共餐具的卫生质量,预防病从口入便成为餐具卫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1997年5月始,田东县思林镇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对街上32家的饮食摊店的公共餐具及镇中心小学统一早餐的食具进行集中式消毒方式.

  • 广西南宁市登革热媒介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屈志强;黎祖秋;汤洪洋;凌峰;李萍;罗密芳;石健

    目的 掌握南宁市登革热媒介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伊蚊种群、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标准间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指数法、栖息蚊虫捕捉法、人诱停落法、双层叠帐法;伊蚊携带病毒监测采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和登革热病毒分离方法;气候、环境等因素监测采用定期收集气象部门的观测数据和实时现场记录的气候、环境数据.结果 南宁市2015年5月-2018年4月捕获的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常年有伊蚊活动,密度随季节消长,高峰期为5-9月;与气温、日照时间、相对湿度、降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气压存在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伊蚊密度较高的场所是废品收购站、花鸟市场、公园、工地,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伊蚊孳生地类型主要是小型积水容器,孳生繁育的适宜小气候环境和栖息条件为丘陵地形、毗邻水系、有废弃物或有植被覆盖.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常年有活动,5-9月存在登革热输入和本地传播风险,应加强登革热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发生流行.

  • 江苏省疟疾监测点5年纵向监测分析

    作者:王伟明;周华云;曹俊;李菊林;朱国鼎;顾亚萍;刘耀宝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 根据疟疾发病情况,江苏省从2005年起选择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泅洪县天岗湖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人个案调查、媒介密度监测等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09年5年监测点疟疾发病数分别为65、46、40、28和24例,发热病人血检率从2005年的2.76%,提高到2009年的5.16%.203例疟疾病人在乡镇医院初诊的152例,占74.88%;在村医初诊的25例,占12.31%.结论 提升乡镇医生疟疾病例诊断和规范治疗的能力,对及时发现传染源,减少二代病人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湖北省媒介按蚊生态与疟疾发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陈国英;张华勋;黄光全;李书华;袁方玉

    目的 了解湖北省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 方法 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 结果 湖北省疟疾流行与媒介的种类、栖息场所、吸血习性等有密切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嗜人按蚊人房密度为84.04%,中华按蚊密度为15.96%.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 在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疟疾发病较高.应根据媒介生态习性、分布特点及发病规律采取不同的抗疟措施.

    关键词: 疟疾 媒介 生态 湖北省
  • 云南部分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调查

    作者:王丕玉;吴超;张苍林

    目的 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方法 人工诱捕成蚊调查、CDC诱蚊灯诱捕成蚊以及在各种孳生地进行幼虫调查等3种方法进行调查. 结果 人工诱捕蚊虫成蚊4属17种764只,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535只,占70.03%、埃及伊蚊108只情况;幼虫调查中捕获蚊虫4属20种1 218只,白纹伊蚊451只,构成比占37.28%;CDC诱蚊灯诱捕成蚊捕获蚊虫3属18种1022只,未捕到伊蚊. 结论 结果显示云南蚊虫种类繁多,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在云南分布较广,埃及伊蚊呈局部分布,危险因素大量存在,一旦条件适合,可能引起登革热疾病的流行.

  • 江苏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比较

    作者:王伟明;周华云;刘耀宝;李菊林;曹园园;曹俊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1年,选择江苏省13个直辖市各1个乡(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通宵室外帐内人饵诱捕法,观察各监测点中华按蚊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并按照监测点的地理位置,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13个疟疾媒介监测点共捕获2044只按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江苏省中华按蚊季节消长密度高峰为7月下半月,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9,P=0.19).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19:00至22:00间的3h,共捕获中华按蚊1388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所捕获中华按蚊数的的67.91%;中华按蚊在清晨时分又出现一个小高峰,5:00至6:00时间段共捕获中华按蚊184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的9.00%.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88,P=0.000). 结论 应做好傍晚和清晨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降低疟疾的传播机会.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为消除疟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 云南云县1986~2010年疟疾流行监测分析

    作者:陈和仙

    目的 分析云县1986~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及其流行趋势,为消除该县疟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1986~2010年以来的发热病人血检、居民血片普查、按蚊调查、疟疾疫情数据. 结果 25年间,云县共报告664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66/万,其中内源性病例69例,外源性病例595例;发热血检88 308人中,阳性率为0.54%;居民血片普查13542人,带虫率为0.19%,荧光抗体测定7277人,阳性率为3.17%;现症病人治疗1908人,休止期根治4045人,预防服药10635人,灭媒喷洒1166868M2.共捕获蚊62329只,14种蚊虫,其中中华按蚊为当地优势蚊种. 结论 该县疟疾病例主要属于外源性病例,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 江苏省2005~2010年疟疾监测点媒介季节消长监测

    作者:王伟明;曹俊;周华云;李菊林;朱国鼎;顾亚萍;刘耀宝;曹园园

    目的 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和季节变化,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5~2010年,选择江苏省5个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室内)搜捕法进行种群和季节变化调查.利用圆形分布法对6年逐月疟疾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5~2010年,江苏省5个疟疾媒介监测点仅捕获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于7月上半月.疟疾发病高峰日出现于8月16日.疟疾病例分布与媒介的季节消长情况相吻合. 结论 疟疾防治中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警惕因中华按蚊密度升高而致疟疾疫情回升.

  • 云南省2006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作者:王丕玉;周红宁;张再兴;吴超;思敏;陈然;夏海平;毛祥华;郭晓芳;夏荣济;白泊;刀宏祥

    目的 了解云南省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人群抗体水平、媒介伊蚊种群(包括成幼虫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各级医疗、卫生、检疫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诊断;在流行季节前随机抽取正常人群血清,-20℃保存,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在6~10月采用定时、定点调查法,对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每月1次.结果 2006年云南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8例;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8.09%.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分别在14~98、4.7~73.68之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3.5~34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 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群抗体水平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人群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对登革热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注意.

  • 山东城市居民蚊媒防制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作者:赵玉强;甄天民;刘新;程鹏;寇景轩;李文;公茂庆;刘丽娟

    目的 了解城市居民有关蚊媒防制知识、态度和行为,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及蚊媒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本省内选择五个地区,每个区随机抽取300户居民家庭,每个家庭选一位18岁以上成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答卷.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蚊媒传病知识方面有67.6%的被调查者知道疟疾是由蚊子传播,63.2%的居民知道雌蚊吸血,66.2%的居民能识别适合蚊子生长的环境.居民家庭及个人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方面,有90.1%的居民家庭住房装有纱门纱窗,有54.6%的人认为居室内驱杀蚊虫有效的是喷雾杀虫剂,54.8%的人愿意使用有芳香气味的杀虫剂.有19.19%的人认为悬挂蚊帐比较麻烦,夏季蚊帐内闷热,影响睡眠,超过半数(52.3%)的人不愿使用涂抹在皮肤表面的驱避剂.居民对政府部门蚊媒防治措施方面,有91.2%的居民认为当地政府有必要采取统一的灭蚊措施.66.7%的人认为在本社区内消杀工作可以通过居民集资的做法是合理的,58.9%的居民认为每年每户家庭集资5元以下可以接受. 结论城乡居民蚊媒防治知识偏低.卫生防疫部门与地方政府应重视开展蚊煤及其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在蚊媒防制工作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 广西钦州市登革热媒介监测分析

    作者:黄莹莹;黄秀清;庞耀;林兆森;颜景德;于建共

    钦州市1985年曾发生过登革热爆发疫情,发病179人,随后静息了近20年,没有疫情再发生.根据资料报道[1],一个地方经过登革热流行后极易形成地方性.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与东盟贸易的发展,一些人为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国内沿海沿边的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不断出现登革热疫情,因此,开展登革热媒介监测,探讨钦州市是否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登革热 媒介 疫情
473 条记录 20/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