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药治疗肠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肠功能衰竭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肠衰竭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现代医学治疗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医研究颇有优势。近年来中医治疗肠衰竭取得了明显进展,作者将主要探讨肠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
肠功能障碍诊治进展
对肠功能的认识始于肠衰竭概念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为以"肠功能障碍"一词替代"肠衰竭"更适合临床的情况与需要,这一概念的转变体现了从器官障碍到器官衰竭的病理过程.肠功能障碍可分为功能性小肠长度绝对减少型、小肠实质广泛损伤型和以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为主可同时伴有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障碍三型.在胃肠道生理功能认识到胃肠道是人体四大菌库之首(其他为呼吸道、阴道、皮肤),胃肠道是机体大的免疫器官.直到今天,对胃肠道功能障碍与衰竭的定义还没有取得广泛的共识,更缺乏定量诊断标准.对于有关功能性小肠减少(一型)和小肠实质广泛受损(二型)的研究文献多,这类肠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替代和代偿.
-
重症肺炎并急性肠功能衰竭13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并急性肠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3例重症肺炎并急性肠功能衰竭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 急性肠功能衰竭常为重症肺炎的首发症状.结论 急性肠功能衰竭是危重症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常以肠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因此早期根据急性急性肠功能衰竭寻找到病因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大黄与甘草合用对肠功能衰竭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大黄与甘草合用对肠功能衰竭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2015年6—8月选取 SFP 级 SD 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组、甘草组、合用组、标准品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黄组、甘草组、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采用乙酸诱导形成肠功能衰竭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黄组、甘草组、合用组大鼠分别给予5 g/ kg 大黄、甘草、大黄和甘草溶液灌胃;标准品组大鼠给予40 mg/ kg 大黄素和甘草酸标准品溶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7 d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黄组、甘草组、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 DAI、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组、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 DAI、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降低,甘草组大鼠 DAI 降低(P <0.05);与大黄组比较,甘草组大鼠 DAI、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升高,合用组大鼠 DAI 及组织学损伤评分降低( P <0.05);与甘草组比较,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DAI、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降低(P <0.05);与合用组比较,标准品组大鼠 DAI 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升高(P <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黄组、甘草组、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血清 TNF-α、IL-6、IL-8表达水平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组、甘草组、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血清 TNF-α、IL-6、IL-8表达水平降低(P <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黄组、甘草组、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结肠组织 TNF-α、IL-6、IL-8表达水平升高(P <0.05);与模型组和甘草组比较,大黄组、合用组、标准品组大鼠结肠组织 TNF-α、IL-6、IL-8表达水平降低(P <0.05)。结论大黄与甘草合用对肠功能衰竭大鼠具有协同抗炎作用,其主要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大黄素和甘草酸。
-
生大黄灌肠改善肠功能状况的疗效观察
肠功能衰竭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极高,旦发生衰竭,肠腔内细菌和内毒素即不断移位于肠腔外的组织器官,从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1].中毒性肠麻痹的诊断依据为肠鸣音消失伴明显腹胀为主,但需排除麻醉、低钾、机械等因素所致肠麻痹[2].
-
大鼠旋转输液装置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有效的方法[1].建立稳定可靠的近交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进行临床小肠移植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往由于成本高、操作困难、大鼠术后存活率低,使得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更加困难.
-
小肠移植发展现状、困惑与挑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肠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标准治疗方式。全球小肠移植登记中心(ITR)显示,截止至2013年2月,全球82个移植中心共对2699例患者完成了2887次小肠移植。小肠移植的近期疗效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远期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肠功能衰竭的残存小肠康复治疗和延长成形术的进步及营养支持技术的改进,客观上减少了小肠移植适应证患者数量,小肠移植存在困惑和挑战。随着近年来对小肠移植体液性排斥反应监测和治疗的重视,小肠移植的远期预后有望得到改善。
-
中药通腑泻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通腑泻下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肠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将99例SAP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胰瘅1号、胰瘅2号灌胃、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均P<0.01);治疗组治疗7d后的APACHEⅡ评分、胰腺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胰瘅1号、胰瘅2号灌胃灌肠的通腑泻下疗法,能显著促进SAP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
清胰汤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肠功能衰竭患者血清内毒素、胃动素和肠黏膜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清胰汤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肠功能衰竭患者血清内毒素、胃动素和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胰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检测患者血清内毒素、胃动素、肠黏膜通透性、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同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水平.结果 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内毒素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动素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肠黏膜通透性、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1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胰汤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可有效改善SAP伴肠功能衰竭患者血清内毒素、胃动素和肠黏膜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
肝小肠联合移植
肠功能衰竭患者长期依赖全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维持生存,一部分患者可因TPN发生肝功能障碍,甚至肝功能衰竭,如果这部分患者继续应用TPN维持生命,他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6~12个月[1].肝小肠联合移植成为挽救这部分患者生命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