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
目的:分析丹参有效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方法:采用HPLC,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乙腈-0.02%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280 nm,流速1.0 mL· min-1.分别测定丹参粗皮部分,去粗皮部分和原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丹参有效成分的分布部位不同,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主要存在于粗皮部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主要分布在去粗皮部分;栽培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933.6%,1 554.7%,700%,268.4%,56.6%,61.1%;野生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393.0%,1 822.0%,235.7%,150%,62.8%,90.4%;栽培丹参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较高.结论:丹参不同部位成分的差异证实丹参传统等级划分的科学性,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丹参资源.
-
疱疹性咽峡炎387例临床研究
目的 回顾性分析387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临床表现.方法 对2017年1月-2017年7月泰安市中心医院和泰安市泰山区人民医院诊治的387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年龄8月龄~9岁,中位年龄1岁8个月;体温37.8~40.5℃,中位体温38.9℃;疱疹部位:单纯咽峡部占17.31%,单纯软腭12.14%,单纯扁桃体13.7%,咽峡部软腭35.92%,咽峡部扁桃体11.37%,扁桃体咽峡部软腭9.56%;并发症:心肌炎(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39例,心肌损伤(心肌酶谱异常)307例、头痛及呕吐33例、恶心及呕吐27例、脑炎4例;所有病例均随访至患儿痊愈.疗程5~10d,平均7d,均预后良好.结论 2017年1月-2017年7月诊治的387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仍以经典表现为主;并出现部分单纯扁桃体处和单纯软腭部疱疹的病例.这部分病例临床容易漏诊误诊,应引起临床重视.
-
探究院内感染微生物的分布部位及耐药谱
目的 探究院内感染微生物的分布部位及耐药谱.方法 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自 2006 年 3 月至 2010 年 8 月期间的 34125 例住院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医院内感染率及主要病原菌,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统计测定结果.结果 院内感染率大约 6.32%,其中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占 46.25%( 上呼吸道占 28.12%,下呼吸道占 18.13%),其次为手术伤口 28.68% 及泌尿系统感染 16.43%.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常见,占 63.25%,革兰阳性菌占 26.18%,真菌为10.57%.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表明院内感染病原菌存在严重的耐药性.结论呼吸道、泌尿道及手术伤口是常见的院内感染部位,应重点防治,但是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利用及微生物的检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增多.
-
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和内镜特征研究
观察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内镜下的息肉分布情况,比较临床症状与息肉大小分布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412例作为研究对象。结肠镜下诊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息肉发生部位以及息肉大小。结果:41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的发生率为36.7%,大便性状改变的发生率为17.2%,便血的发生率为22.6%,腹泻的发生率为9.2%,便秘的发生率为8.5%,贫血消瘦的发生率为5.8%。息肉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比例较高,分布在回盲肠的比例低。息肉直径不超过0.5cm的占43.54%,直径在0.6-1.0cm的占35.24%,直径大于1.1cm的占21.22%。消瘦与不消瘦患者的息肉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血与不便血患者的息肉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84枚息肉有359枚发生病变,均病变成腺瘤,病变率为61.6%。息肉发生腺瘤病变与息肉直径、数目与粘膜表面有关,与息肉分布位置无关。结论:结直肠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是便血、消瘦、便秘腹泻以及腹痛腹胀等,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不同症状的患者息肉大小比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