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药论文摘要常见错误例析
在中医药论文的编辑加工过程中,针对摘要普遍存在的写作问题,分别从摘要与引言雷同、不能客观真实反映论文要点内容、未使用第三人称论述及表述形式不规范四个方面,选取典型实例,并加以评论、分析、修正,后指出了摘要写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
刺络放血、针刺与重灸翳风治疗面瘫例析
面瘫,现代医学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 刺络放血、针刺与重灸翳风方法治疗面瘫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例析
开放性试题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题型,具有命题开放、答案多元、评分采意等基本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例析
1病例介绍田某,女,48岁.患者2年前因为多食易饥、口渴、多饮、多尿而就诊于市中心医院,化验血糖介于18~22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先后口服多种降糖药均出现继发性失效.近1年来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每日用量达50单位,并且配合二甲双胍50mg每日3次口服,血糖仍波动在15~20mmol/L,甘油三脂2.7mmol/L,总胆固醇9.2mmol/L.
-
静脉滴注安络血导致血管性头痛例析
安络血(肾上腺色素宗)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临床上常将安络血进行口服,肌注及静脉注射,我院观察治疗1例病例,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血管性头痛,现报告如下:
-
养津存液法治疗顽固性水液停聚病证三例
1增液载痰治疗顽固性咳痰案顽固性咳痰是指因痰邪内停而咳嗽经久不愈,或己用抗生素疗效欠佳,或已用中药燥湿化痰、清热化痰等法罔效者.证见咳嗽经久不愈,咳痰不爽,咽痒胸闷,夜间尤甚,大便于结或反溏,舌质红,少苔,花剥苔或黄腻苔,脉细滑,无寒热,或夜汗出.
-
综合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简析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于3~8岁学龄前小儿,临床以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为特点.用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疗程长,副作用大,易复发,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是值得同道共同研究的.
-
小儿夏季热证治例析
陈某某,男,4岁.2000年7月24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于同年3月份曾患过麻疹,经中西治疗病患痊愈,病后体质差,容易患感冒,饮食不振,烦躁,大便不调,平素感冒发热,常用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连续3~5天治疗,方见治愈.
-
POEMS综合征病例分析
1 病例介绍患者,女,11岁.因进行性四肢无力、皮肤色素沉着1年,胸闷1个月入院.入院前1年始渐出现四肢无力、全身皮肤色素沉着、发硬,以四肢关节处显著,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行走困难,指趾活动欠灵活,伴畏寒、双下肢麻木感.
-
失笑散治疗疑难杂症三则例析
失笑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用于瘀血阻滞、血行不畅的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痛经、产后恶露不行等,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于瘀血所致的各种病症,均收显效.现报告如下:
-
白及粉治疗消化性溃疡两例例析
白及味甘苦涩,性微寒,功能补肺止血,消肿生肌,"善止血,是其长也".历来用以治疗肺咳血、鼻出血、外疡出血等疾患.
-
薯蓣丸治疗疑难杂症四则例析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原文是"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该方应用于具有虚劳不足、风气百疾证候的疑难杂症,每多收效快捷,且身体康复迅速,现举例如下: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证治浅析
1病例李某,男,62岁.近3年来腹泻反复发作(每天3~4次),有时混粘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上腹饱胀不适,无发热,无腹痛,曾在当地住院治疗,作过结肠镜检查及X光钡剂灌肠检查均未见异常,因患者有痢疾既往病史,故当地住院医师诊断为慢性细菌性痢疾,反复使用大量抗菌素而未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且伴有头晕、失眠、心悸等,每因饮食不当或情绪激动等诱因而腹泻,夜间尤甚.因住院治疗症状未减而出院到本科就诊.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乌梅丸 证治 例析 -
吞咽性房性心动过速例析
患者女性,35岁.反复吞咽时出现胸闷心悸1年余,又发5天.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心率95次/分,Q-T间期0.39S(高值0.38S),嘱病人吞咽动作同时作常规心电图连续记录,显示多个连续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P波形态多变,P-R间期不固定,在0.14~0.48秒.平均心率105次/分,其中部分QRS波畸形,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率,房性心动过速.
-
带状疱疹并发水痘例析
1病例介绍患者,男,35岁.因左肩、臂皮肤起集簇性水疱伴疼痛7天,面、颈、胸水疱2天.于2002年5月27日来门诊就诊.
-
辨证治疗闭经复发性口腔溃疡例析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诊治疾病,应重视遵循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原则.尤其在诊治疑难杂病时,因其病机复杂,病程较长,临床症状杂乱无章,常常表现出虚实并见、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甚尔"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之象.
-
临证应用调整颈胸椎后关节手法例析
笔者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仅靠教科书中介绍的对抗搬法、旋转压法、膝顶法等,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对胸椎后关节调整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对C7~T2的后关节紊乱整复效果不佳,且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总结出几种手法,现介绍如下.
-
自拟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证机理例析
太息症,俗称"善太息",又有"叹息"和"喜出长气"等名称,是自觉胸间憋闷、压迫感而深吸气,后以自然呼出为快的一种症状,多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
-
点针法治疗小儿疾病机理及临证例析
点针是一种浅刺针法,它是根据小儿脏气清灵、感受性强、反应敏捷、留针困难等特点,结合古代针法中的"半刺"、"毛刺"、"浮刺"、"赞刺"等方法,创立的一种针法.经多年的临床观察,本法对7岁以下小儿的急性、常见病如:高热、癫痫、泄泻、副鼻窦炎等,都有很好的疗效.与中药内服配合,二者相得益彰,是儿科临床理想的疗法之一.1点针法渊源点针法的理论源头出自<内经>.首见于<内经>的"九变刺法"、"十二节刺法"、"五刺法"(均见<灵枢@官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上述刺法中有多针浅刺的"毛刺",少针浅刺的"扬刺",斜刺留针的"浮刺",快速浅刺的"半刺",直刺多针而浅的"赞刺"等等.点针法则保留了"毛刺"的浅,"半刺"的快,赞刺的多的特点,采取用力轻,动作快,针点穴位一小片的方式,通过刺激穴区的皮部,引起感应,而达到疏通经气,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活动的目的.
-
急性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浅析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于改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