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表型及其心肌样细胞的分化潜能
目的 鉴定兔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的生物学表型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成年兔肩胛区皮下脂肪组织经消化、培养,观察其形态变化.第3代细胞进行CD29、CD34、CD44、CD105免疫细胞化学显色、免疫荧光单标、双标及三标显色.5-氮杂胞苷(5-aza)诱导ADMSCs 7d,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显示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和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结果 ADMSCs开始为圆形,后逐渐伸展,呈现形态多样性.90%以上的第3代细胞阳性表达CD29、CD44、CD105,三者共表达于胞质中.CD34阴性表达.CD分子表达阳性的细胞70.59%±1.26%表达Troponin-Ⅰ,71.98%±1.13%表达MHC.结论 90%以上的ADMSCs共表达干细胞表面标记CD29、CD44、CD105,它们具有很强的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潜能.
-
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env基因V3环序列变异及其与生物表型的关系
目的 研究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env基因V3环序列变异及其与生物表型间的关系.方法 从广西主要流行区收集来的50份HIV-1感染者血液样本中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 env基因片段并进行亚型鉴定,选择38份CRF01-AE重组型HIV-1毒株env基因V3环及邻近区域的序列进行系统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 38份CRF01-AE重组毒株中36份与分离于广西地区的CRF01-AE.97CNGX2f和泰国代表毒株THCM240接近,另外2份与中非共和国代表株90CF402聚成一簇;CRF01-AE重组毒株V3环顶端四肽存在着4种类型:GPGQ、GPGR、GPGH和GPGA;根据V3环关键氨基酸推测辅助受体使用情况,结果显示:71.05%的CRF01-AE重组毒株可能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28.95%不能对其辅助受体的使用情况做出预测.结论 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V3顶端四肽变异较大,而且大部分毒株可能为NSI型,这可为广西该毒株的防治和诊断试剂的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变异 生物表型 -
我国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env)基因V3~V4区变异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我国HIV-1主要流行毒株亚型的env V3~V4区变异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方法应用nested-PCR对157份获自我国12个省份的HIV-1毒株env区序列进行扩增,并使用ABI 377型测序仪测序,然后应用BLAST、GCG和MEGA等生物学软件或程序对env基因V3~V4区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 B′亚型毒株V3顶端四肽存在着4种类型:GPGR(54%)、GPGQ(28%)、GPGK(16%)和GPGA(2%),B′/C重组毒株全部为GPGQ(100%),CRF01-AE重组毒株呈现GPGQ(95%)和GPGR(5%)两种类型;B′/C和CRF01-AE重组毒株V3~V4区及其临近区域N-糖基化位点比B′亚型毒株N-糖基化位点保守.而B′亚型毒株V3环的净电荷分别显著高于B′/C和CRF01-AE毒株(P<0.01);根据V3环关键氨基酸推测辅助受体使用情况的结果显示:B′亚型毒株有9.26%可能使用CCR5,7.41%可能使用CXCR4,其余83.33%不能对辅助受体的使用作出预测.所有B′/C重组毒株被预测可能使用CCR5.CRF01-AE重组毒株有90.48%被预测可能使用CCR5,没有被预测为使用CXCR4的序列,9.52%不能作出预测. 结论 B′亚型毒株大部分可能为NSI型,少部分可能为SI型,而B′/C和CRF01-AE重组毒株绝大部分为NSI型.我国主要流行株的V3~V4区尤其是V3环的氨基酸变异可能与病毒生物学功能限制有关.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亚型 生物表型 基因变异 -
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制备各阶段效力稳定性观察
目的:检测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制备储存各阶段益生菌的存活数量及其生物表型的稳定性,以判定该制剂的效力稳定性.方法:在有效期内(1年),每月定期随机取5个"海生元"胶囊,按常规对M9(乳杆菌QJ405)和T9(双歧杆菌QJ405)两株益生菌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和菌种鉴定.结果:(1)在常温保存条件下的一年效期内,制剂中的2种益生菌(M9和T9)存活数量略有下降趋势,但各次结果均符合产品的效力要求(活菌数>108/g).(2)M9 和T9各次纯培养的形态学、生化反应模式及终末代谢产物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均分别符合其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菌种鉴定特征.结论: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在常温保存的1年有效期内,可保持制剂中益生菌的活菌数量及稳定的生物表型特征,从而保证该制剂的效力稳定性和疗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