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场景情境与面孔表情图片诱发ERP的早中期成分差异性研究
有关情绪的大脑皮层加工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探讨皮层对场景情境与面孔表情诱发情绪的不同加工机制,采用常见的图片视觉刺激诱发方式,组织了16名青年学生(7男9女,平均年龄27±3)参与情绪诱发实验;记录了被试观看场景情境和面孔表情两类图片(各分积极、消极和中性3种)、进行情绪体验与判别时的脑电信号;对比了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枕叶事件相关电位(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以及各个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应用幅值均方根(RMS)做了全脑ERP幅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图片刺激下的N1(170 ms)幅值大于场景图片(P =0.031),P2 (250 ms)幅值小于场景图片(P=0.010),分别体现了面孔加工的特异性和复杂场景的再加工机制;在场景图片刺激下,具有优先加工特点的消极情绪能够比积极和中性情绪诱发出更明显的N1成分(P=0.019),而积极(P=0.008)和消极(P =0.008)情绪均能在P2时刻获得比中性情绪更多的再加工;此外,全脑ERP幅值对比显示图片刺激的激活区主要为枕叶,而负责情绪调控的额叶在N1和P2时刻被明显激活.上述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差异充分说明场景情境图片与面孔表情图片诱发情绪时大脑皮层的加工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深入研究.
-
不同冲动水平男大学生的注意偏向特点
目的:探究不同冲动水平男性大学生对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选取男大学生161人,根据Barratt冲动性量表-11 (BIS-11)总分,按前后各16%的比例选出高冲动组和低冲动组各25人进行行为实验.行为实验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表情图片为线索,采用线索-靶子任务来考察注意偏向.结果:线索-靶子任务的反应时结果显示,冲动性、线索和面孔表情三重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1),高冲动组在有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和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6.17±10.71)ms vs.(351.36±11.53)ms,(351.45±11.31)ms];在无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慢[(380.91±12.91)ms vs.(374.78±12.32)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78.73±11.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冲动组在有效和无效两种条件下均显示,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9.60±9.01)ms vs.(355.17±9.88)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51.83±9.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冲动和低冲动男大学生均对高兴表情存在注意偏向,但是高冲动男大学生比低冲动男大学生更难从注意中解脱出来.
-
婴儿面孔表情标准化图片系统的初步建立
目的:养育脑是人脑中和育幼感受与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神经回路的统称,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亲子关系形成的实质。本研究为了方便养育脑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准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方法:采集211名3~6个月中国婴儿的面孔表情图片共计360张,对其进行标准化加工处理。在重庆及贵阳各1所高校共招募196名未婚无生育史的大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评分者。其中100名对图片的情绪类别和强度进行评定;另外96名对筛选出的图片在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上进行9点评分。结果:建立了包含117张高兴,92张中性,108张悲伤表情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其对应的平均认同率为89%、77%、92%;强度为5.83、5.15、6.19;愉悦度为5.92、4.55、2.70;唤醒度为5.11、4.18、3.77;优势度为5.02、4.93、4.91。该系统能有效唤起被试的情绪反应,所建立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指标,在3类表情图片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信效度较高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可作为养育脑及情绪研究的实验材料。
-
幼儿面孔表情认知反应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幼儿表情认知反应的个体和家庭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90名1.5~3岁幼儿(男55例,女35例),记录其对面孔表情图的认知反应,同时用1~3岁幼儿气质量表、家庭因素和亲子关系情况调查表、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进行调查.将表情认知反应各原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再用偏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探讨幼儿表情认知反应各公因子与气质特征、家庭因素及社会认知能力各因素的关系.结果: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多个自变量与表情认知反应各公因子有明显相关,包括心境(Beta=-0.214)、节律性(Beta=0.217)、言语发育水平(Beta=0.289),及家庭环境中多个因素包括父母亲性格(父亲内/外向Beta=0.278、母亲内/外向Beta=-0.263,母亲敏感/不敏感Beta=0.260)、父亲和带养人文化(Beta=0.259,0.244)、母亲产后情绪(Beta=0.347)、母亲行为(Beta=0.231)、家庭经济(Beta=-0.217,0.257)以及家庭氛围(Beta=-0.281)(P<0.05).结论:正常幼儿表情认知反应不仅与其气质特征和语言能力有关,也与多个家庭环境因素有关.
-
1~3岁幼儿面孔表情认知发展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1~3岁幼儿对5种面孔表情的认知反应发展特征.方法 选择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常规保健的1~3岁幼儿180例作为观察对象,让幼儿观看电脑屏幕上呈现的5种标准面孔表情图,记录、编码和分析幼儿对面孔表情图的视觉注意、自身情绪和行为反应.结果 1~2岁组幼儿对5种不同表情图的初次注视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3岁组幼儿对5种不同表情图的初次注视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幼儿对5种表情图的回看次数和组别效应均不显著.1~1.5岁组幼儿对5种表情的初次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短于其他两组(P<0.01).各组幼儿对5种不同表情图的积极和消极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组幼儿回看母亲、手指指向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模仿表情行为发生率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 1岁以后,幼儿基本能感知和识别不同情绪意义的面孔表情,并开始逐渐对表情进行分类和概念化,但很粗浅.
-
EPP:一个与表情特征加工相关的ERPs晚期正成分
目的研究与表情特征加工相关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成分.方法被试者为12名(7男5女)右利手健康大学生.刺激包括3种卡通面孔(中性、微笑、愤怒)和3种非面孔.要求被试者进行面孔识别(face recognition,FR)和面孔表情分类(facial expression classification,FEC)2种作业.记录32导脑电.结果 1)与FR任务相比,FEC任务产生明显的P580成分;2)FEC的ERP与FR的ERP的差异波形,表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中央-顶区分布的正差异(450~850 ms),命名为表性加工正成分(expression processing positivity,EPP); 3)EPP的峰值潜伏期表现出明显的表情特征主效应,以愤怒面孔EPP的潜伏期短,微笑面孔EPP的潜伏期长.结论 EPP可能反映了表情特征的晚期加工.
-
月经周期和神经质对高兴和恐惧表情识别的影响
目的:探索不同神经质水平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对高兴和恐惧面孔的识别绩效及其与卵巢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让高、低神经质两组女性在卵泡早期,卵泡晚期和黄体期对不同强度的恐惧和高兴面孔进行识别,并对卵巢激素进行检测.结果:面孔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在晚卵泡期高于卵泡早期或黄体期,但是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高低神经质组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此外,男性和高兴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更高,反应速度也更快.面孔表情与性别交互作用表明只有在女性面孔上,高兴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恐惧识别的正确率.而男性高兴面孔识别的正确率与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均显著负相关,睾酮与面孔识别的反应时相关显著,泌乳素仅与高兴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显著负相关.结论:月经周期中面孔表情识别绩效与卵巢激素相关,尤其是雌激素、黄体酮、睾酮和泌乳素可能是影响面孔表情加工的潜在内分泌机制.
-
不同共情能力个体加工情绪面孔的ERP研究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具有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加工情绪性面孔的差异.方法:使用共情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被试,要求其对不同情绪、不同性别的面孔做出相应判断,记录EEG,分析两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N1,P2等成分.结果:在性别判断任务中,高共情被试在正性和负性情绪的N1,P2和LPC波幅上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低共情被试在不同效价的情绪间没有出现差异.结论:与低共情被试比较,高共情被试从无意识阶段,注意阶段到决策分析阶段都对情绪效价更加敏感,另外,被试在与情绪无关任务中显示出了情绪特性,而在情绪相关任务中未显示出该特性,体现了与情绪相关认知任务对情绪自动化加工的抑制作用.
-
面孔表情的ERP研究进展
情绪(emotion)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人们适应性的一种表现,也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面孔是人类表达、认知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正确的表达和识别面部表情是人类生存的一项重要的技能.人们运用各种手段研究面孔、情绪、大脑及其与其他认知方面的关系,本文总结了前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面孔和情绪的方法、结果、影响因素并且对面孔及情绪的ERP研究提出问题并做出了展望.
-
面孔表情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
知觉负荷理论认为, 当前任务知觉负荷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状况.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 不论知觉负荷的高低, 作为干扰刺激的面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不过面孔的表情和面孔的注视方向可能会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其中, 面孔的负性情绪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正性和中性情绪相比负性情绪, 更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面孔直视的注视方向不需要主观注意,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 非直视的注视方向则容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今后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种族、性别、年龄等范畴, 探讨不同知觉负荷条件对于这些面孔信息的影响.
-
基于眼部线索的面孔表情加工及神经机制
眼部是面孔加工过程中重要的特征区域,传达了个体即刻的情绪状态信息和注视朝向信息.从正常和异常人群面孔表情识别时的注视模式来看,眼部区域在面孔表情加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眉毛、瞳孔、眼白等细小的眼部线索在面孔表情的加工中都发挥了作用,并且会引起杏仁核、颞上沟、梭状回、扣带回、前额叶等脑区的激活.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探讨单独的眼部特征在面孔表情加工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重要性,并结合后天复杂的环境因素来揭示人际交往中眼神交流的一般规律.另外,还需要挖掘异常人群加工眼部线索的脑机制,采取适当的认知训练策略来提高其面孔表情加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