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疑似迟发性肌张力障碍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8岁,因“自语自笑、疑被害10年,复发半月”于2013年8月15日入院。患者于10年前首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先后使用过氯氮平、奥氮平治疗,每次停药或不规律服药后复发。入院前半年门诊服用利培酮1~4mg / d,服药不规律,入院前半月规律使用利培酮1mg 每天两次口服,病情不稳定,表现被议论感、被害感、喜怒无常等。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均未见异常。入院后继续使用利培酮2mg / d 起始,10d 后加至4mg / d,症状缓解,但出现手抖、四肢肌张力增高、面部表情僵硬,加用苯海索2mg bid,上述表现消失。住院第45d 时,患者出现表情呆滞,动作不灵活,嘴角不自主抽动,颈部不自主向左侧偏斜。将利培酮减至2mg / d,次日发展为四肢肌肉紧张,肌张力明显增高,持续斜颈,身体向左侧偏斜,言语困难,大小便解于床上,肌注东莨菪碱0.3mg 后未见缓解。复查各项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颅 CT 检查未见异常。疑似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遂调整治疗方案,停用利培酮及苯海索,使用维生素 E 胶丸600mg / d,氯硝西泮注射液0.5mg 静脉滴注,补液促进药物排出,换用氯氮平25~125mg / d 治疗。住院第60d 患者肌张力恢复正常,颈部和躯干不自主倾斜消失,偶见嘴角不自主抽动,能自主表达、自行进食、自主排便,表情自然。 -
奥氮平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奥氮平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的诊断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1日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例因奥氮平致TD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奥氮平致TDt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既往无肌张力障碍病史及家族史,在应用奥氮平1.5年后出现颈部发硬、向左扭转歪斜,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诊断为奥氮平所致TDt.逐渐停用奥氮平,加用氯氮平治疗,首剂25 mg/d,渐增至125 mg/d治疗并应用乙哌立松50 mg,每日3次治疗,患者精神症状稳定,颈部向左扭转歪斜未恢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6~51岁,平均(28.13±10.27)岁;服用奥氮平剂量5~20 mg/d,平均(13.33±5.23)mg/d;TDt出现时间4 h至5年,出现于应用奥氮平1年以内者12例;临床类型:局灶型7例、节段型5例、多灶型1例、全身型2例;对TDt的治疗,除1例未停用奥氮平外,其余均停用奥氮平.结论 奥氮平所致TDt尽管少见,但治疗困难,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奥氮平所致TDt的发生.在应用奥氮平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治疗1例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效果.方法在微电极的引导下,将刺激电极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为患者进行UDRS和BFM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UDRS评分分别为94、38和7.5,BFMS评分分别为98.5、42.5和8,随访3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在9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双侧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研究进展
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是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之一.据报道,发生率为2.7%~5.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随意肌自主运动困难,或因自主运动困难所致姿势异常.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持久抑制引起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敏感性过度增高所致或与抗精神病药的抗去甲肾上腺素能效应有关.TDt须与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家族性肌张力障碍、转换症状等进行鉴别诊断.一旦发生TDt应停药,换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其他药物治疗,或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可能有所改善.
-
抗精神病药物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12例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的临床特征及长期结局.方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对12例TDt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家族史、既往史、精神疾病的诊断、药物相关资料、TDt相关资料、治疗情况及出院时疗效进行调查.采用定期随访的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2 ~ 28年的长期随访.结果 TDt男性多见,66.67%的患者既往曾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出现TDt距开始用药的时间为1 ~ 6年,平均(3.71±1.66)年.TDt可累及身体的任何部位,而以头颈部常见,向右侧斜颈较多见.本研究12例患者均停用致病药物,曾试用多种药物治疗,在2 ~ 28年随访期间,无一例恢复,且5例述有疼痛感.结论 TDt有其自身临床特征,病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一旦发生,症状常持续存在.
-
利培酮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1例
1 病例患者男性,36岁,农民,已婚.住院号:13759.因敏感多疑、自语自笑7年,斜颈3月于2006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于1999年9月因恋爱受挫出现精神失常,表现失眠,多梦,游走不定,渐出现敏感多疑,别人在一起谈话认为是在议论他,称有人陷害、杀害他,偶有自语,内容不清,时无故傻笑,未经治疗,于2005年1月2日首次入院治疗.
-
利培酮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伴迟发性运动障碍2例报告
例1,男,32岁.2003年2月诊断精神分裂症.开始服用利培酮治疗,高剂量6 mg/d,2年来一直4 mg/d 维持.症状控制理想.2007年1月出现不自主斜颈,偏向右侧,逐渐持久斜颈,伴右上肢不自主投掷样动作.
-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诊治1例报道
一般认为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ardive Dystonia,TDt)是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k)的一个亚型[1].近二十年来发现TDt的病理生理、病程、结局及治疗效果均与TDk不同而将两者分开.现有1例其症状表现、诊治经过有一定特点,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