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误诊为混合瘤1例分析
对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误诊为混合瘤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3岁.因发现左耳前无痛性肿物3个月于2006-12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血压正常,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左耳前下腮腺区可触及一肿物,约2 cm×2 cm×1 cm大小,质硬, 表面光滑,活动受限,无压痛.
-
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胸膜间皮瘤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对1985-01~2002-12收治的1 9例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资料,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症状出现较晚,其胸痛、咳嗽、气促等症状为非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他肺部疾病.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预后较差.正确诊断对提高生存率非常重要,对有上述症状者,需结合临床表现,认真分析影像学资料,可以在术前建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
-
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鉴别
涎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复发以后可出现恶变,恶变时可称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或称为恶性多形性腺瘤.恶变的细胞常为多形性腺瘤中某种成分.
-
鼻咽癌50例误诊分析
鼻咽癌早期及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医生忽视而误诊,而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直接影响其疗效及预后.作者对1990-2000年误诊的5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恶性胸腔积液八例误诊临床分析
本文报告8例胸腔积液病例,经常规检测未能明确其病因,而进行抗结核试验治疗,胸水明显吸收,诊断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再次出现胸水及其它情况,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本文就此8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
-
IL-6及其受体mR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eceptor,IL-6R)在胃正常粘膜、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91例不同胃粘膜标本中IL-6及其受体mRNA表达情况,其中正常粘膜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20例,早期胃癌25例,进展期胃癌26例.结果IL-6 mRNA在正常粘膜、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84%、84.6%.IL-6受体mRNA在胃粘膜不同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0%、80%、88.4%.IL-6及其受体mRNA在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前病变(P<0.05);IL-6及其受体mRNA在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5);而早期胃癌中的IL-6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及其受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0世纪30年代,著名遗传学家B Mc Clintock和HJ Muller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将其命名为"端粒"(telmere),并发现染色体丢失这些片段将使其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与生长;1984年,CW Greider和EH Blackburn[1]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端粒的长度有所增加,从而确定了"端粒酶"(telomerase)的存在.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端粒酶在细胞生长及肿瘤的发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端粒酶已成为肿瘤研究中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 端粒酶/检测 肿瘤 癌/诊断 端粒酶活性/诊断应用 -
液基细胞学检测与传统涂片法在非妇科细胞标本肿瘤细胞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 对非妇科标本应用液基细胞学检测与传统涂片法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033例非妇科标本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并与传统涂片的细胞形态和诊断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应用液基细胞学方法 在痰标本中检测到恶性肿瘤细胞71例,可疑癌细胞7例,同组标本用传统涂片法有25例为阴性.液基细胞学方法 灵敏度提高了32.05%.应用液基细胞学方法 在支气管灌洗液标本中检测到恶性肿瘤细胞23例,可疑癌细胞3例,同组标本用传统涂片法有7例为阴性.液基细胞学方法 灵敏度提高了26.93%.结论 液基细胞学检测方法 在非妇科细胞标本肿瘤细胞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