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切除术并发流出道梗阻的防治
目的 加深对流出道梗阻这一并发症的认识,提高复杂肝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5例肝切除术并发流出道梗阻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进行总结.结果 5例肿瘤均位于第二肝门区,3例术中发生,表现为肝创面出血难止、肝肿大,经切除失去肝静脉引流的肝段后血止,术后恢复顺利;2例术后发生,表现为胸腹水、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等典型布-加氏综合征症状,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球囊导管行血管狭窄段扩张治愈.结论 术中预防流出道梗阻的关键是使主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免受损伤性或压迫性狭窄;术后治疗的有效手段是用球囊对狭窄段行反复扩张或行内支架管置入术.
-
小儿肝移植术后迟发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总结小儿肝移植术后迟发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共完成263例小儿肝移植,10例在术后2~14个月并发迟发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回顾性分析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要点:通过实施多途径的随访管理,早期识别患儿病情变化;介入前做好肝功能不全的护理;介入过程中严密关注患儿心律和血压变化;介入治疗后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确保肝素抗凝安全性,严密防范感染;出院后增加随访频率,确保肝移植远期效果。结果经球囊扩张介入治疗后,9例恢复良好,1例复发,行支架植入术后好转。随访2~50个月,全部存活。结论球囊扩张术是肝移植术后并发迟发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患儿的重要治疗方法,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可以保证患儿的安全。
-
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术后肝静脉回流梗阻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肝静脉回流下腔静脉解剖分型与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0年5月至2015年8月间202例背驮式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每一例患者肝静脉回流下腔静脉的类型进行3D重建,并测量重建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横切面角度∠COB,术中测量受者肝静脉的长度和直径.肝静脉回流下腔静脉Ⅰ型为肝左中静脉合干,肝右静脉单独回流下腔静脉型;Ⅱ型为肝右中静脉合干,肝左静脉单独回流下腔静脉型;Ⅲ型为三支肝静脉合干回流下腔静脉型.流出道重建均采用受者肝静脉合干血管成形后与供者腔静脉端-端吻合.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术中即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术后急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术后慢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结果 本组202例背驮式肝移植受者肝静脉回流腔静脉的分型中,有136例为Ⅰ型;52例为Ⅱ型;14例为Ⅲ型.Ⅰ型:肝左中共干静脉成形后流出道与腔静脉成角∠COB为(164±10.14)°;Ⅱ型:肝右中共干静脉成形后流出道与腔静脉的成角角度∠COB为(44±12.2)°;Ⅲ型:三支共干静脉成形后与腔静脉成角∠COB为(96±13.1)°,三型间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一型受者三支肝静脉间直径和长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工型患者中有32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其中28例为术中即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4例为术后急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Ⅱ型有2例患者为术中即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3例患者为术后急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Ⅲ型中只有1例诊断为术后慢性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Ⅰ型患者中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总发病率为23.5%,Ⅱ型患者中为9.6%,Ⅲ型患者中为7.1%,(x2=6.109,P<0.05).三型之间出现不同类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阳性率卡方检验(x2 =44.53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系数Cramer'sV=0.765.结论 肝静脉回流分型与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发病率有较高相关性.工型较为常见,术中易出现即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Ⅱ型可有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Ⅲ型较理想,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