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上腔静脉支架与PICC同时置入的护理
总结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经上肢同时置入上腔静脉支架与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充分风险评估,选择上腔静脉支架与PICC同时置入;术中DSA可视下医护协同操作,第1次置管时解决送管困难、导管头端紧贴支架内壁等问题,第2次置管时采用原位换管以减少穿刺点出血,同时改良扩皮方法解决送鞘困难;术后指压结合加压包扎预防局部出血、利尿防止右心功能不全、补液纠正急性颅内压降低等并发症.2次置管成功,导管留置190 d内功能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
可撕裂鞘在原位置换PICC管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原位置换PICC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重新置管成功率,为病人提供一种舒适、无痛苦的输液方法。方法:将102例PICC管异位及堵管的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PICC管异位及堵管后给予拔管后选择血管重新盲穿置换新管;试验组PICC管异位及堵管后实行技术创新,利用可撕裂性的穿刺鞘进行原位置换新PICC管。结果: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置换新管30例,失败12例,成功率71.43%;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置换新管60例,成功率100%,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术后穿刺点出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局部感染发生率两组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可撕裂性的穿刺鞘进行原位置换新PICC管的方法简单、安全可行,一次性置换管的成功率达100%,而且对病人创伤小、无出血、无痛苦。
-
原位更换长期导管24例分析
目的:探讨更换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s,TCC)时,采用原位换管方式的可行性,并对两种换管方式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使用T C C作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患者,因故不能使用原TCC须行TCC更换,共更换TCC24例次,其中常规原位换管组10例,改良原位换管组14例;比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征,术后感染发生例数.结果:原位换管二组24例均成功,常规组术中见1例心律失常,两组未见空气栓塞、血气胸及血肿形成并发症,改良原位换管组出血量,手术用时小于常规原位换管组.结论:改良的原位更换TCC操作简单、安全、可避免新的血管损伤,延长TCC的使用,同时出血少,手术用时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1例PICC原位换管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catheter PICC)作为一条长期安全、无痛的通道,近年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静脉化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留置PICC导管不仅可减轻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还可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2].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原位换管 导管脱出 -
PICC原位换管技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PICC原位换管技术解决早产儿PICC发生的导管渗漏、滑出、堵塞等功能性并发症问题.方法 通过评估患儿是否具备换管指征,做好换管前的准备,进行原位换管的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要求等方法进行原位换管.结果 成功为4例早产儿进行了原位更换PICC导管,PICC导管渗漏、滑出以及堵塞等问题得到了解决.结论 早产儿PICC原位换管技术进行了国内首次的介绍,为早产儿PICC临床护理技术开辟了新的解决问题途径,供临床借鉴.
-
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原位换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当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s,TCC)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时,采用原位换管方式的可行性,并与常规重新置管方法的比较.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留置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2年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28例,依据同一部位曾留置导管2次为常规置管组,超过2次为原位换管组,其中常规置管组16例,原位换管组12例;原位换管组采取原位更换导管方式,在涤纶套及上次静脉穿刺点中间位置切开,分离皮下组织后挑起导管,离断并退出远心端,在原导管静脉端置入导丝后退出剩余导管.重新建立一皮下隧道,将新导管从皮下隧道穿过,导丝法置入新导管.与常规重新置管方式比较,观察其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曾留置导管次数、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io,URR)、置管成功率、感染率、末次置管使用时间等指标,对使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常规置管组16例中,6例置管失败;原位换管组12例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导管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20ml/min以上.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1周内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血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经抗生素静脉治疗及局部封管后好转.统计结果显示,原位换管组在导管血流量、Kt/V值、URR、透析时间、年龄、性别上与常规置管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同部位血管曾换管次数越多,末次置管使用时间越长,需要使用原位换管的可能性越大,原位换管组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常规置管组高(P<0.05).结论 对于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出现功能不良的尿毒症患者,采用原位换管方式,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有效实用的方法;而且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
颈内静脉导管原位置换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颈内中心静脉导管原位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55例需要更换颈内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7例,采用颈内静脉导管原位置换法;对照组78例,采用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置管法。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出血量的差别。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导管原位置换操作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既可使通道重建,又减轻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利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