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曲东;李杰;宋国维;胡凤华;庞宝森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出凝血系统的功能改变和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按照小儿/新生儿SIRS新定义将收住ICU的患儿分为SIRS组(24例)、非SIRS组(21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SIRS组按预后再分为死亡组(10例)和生存组(14例),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共10项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结果 (1)SIRS组中PT、APTT、TAT、TM、DD、TPA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升高(P<0.05);AT-Ⅲ、PC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降低(P<0.05),非SIRS组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LT、FBG水平在SIRS组、非SIRS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SIRS患儿中,死亡组与生存组各出凝血指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SIRS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活化、抗凝活性的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2)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是疾病早期针对性反映患儿凝血系统所处状态的良好指标;(3)分子标志物对预后的意义尚需大样本进行评估.

  • 低分子肝素改善脓毒症凝血功能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颖;曲东;李杰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时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ICU诊断的脓毒症患儿24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监测两组患儿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蛋白S(PA)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进行危重程度评分.结果 脓毒症患儿治疗后的PC、PS均较治疗前升高,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TAT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两组患儿危重评分均有升高,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改善脓毒症患儿的出凝血功能紊乱,小剂量应用无明显出血的副反应.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黄坚;曾雪;李成

    目的 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7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将全部患者按病程分为早期组(n=29)、中期组(n=37)和晚期组(n=21),并随机选择3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常规出凝血指标、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差异,比较三组患者常规出凝血指标、出凝血分子标志物阳性检出率.结果 三组患者与对照组常规出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大多有显著性差异,但指标变动规律复杂或无显著性;三组患者与对照组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随病程进展呈规律变动.常规出凝血指标平均阳性检出率为59.53%,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平均阳性检出率为96.72%,且TAT和D-D三组阳性检出率均达到100%.结论 出凝血标志物在DIC检测中不受凝血因子消耗的影响.血浆含量可随病程进展变动,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与病情监测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