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颌复合组织瓣转瓣治疗萎缩性鼻炎
1998年11月~2003年10月我科采用上颌复合组织瓣转瓣治疗不同程度萎缩生鼻炎26例(41侧),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口咽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我科于1996年1月~2003年12月对18例晚期口咽癌施行根治或扩大切除术,并对13例行一期修复,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血管皮瓣修复上颌骨切除术后患者的护理
上颌骨切除后缺损可导致开放性鼻音、眼球下陷及面中嘱塌陷等而影响患者美容.游离组织瓣为近年来常用的上颌骨区缺损的修复方法,股前外侧穿支血管皮瓣简称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TF)因其可提供的组织量大、血管蒂长、供区畸形及并发症少,成为修复全上颌骨切除后缺损较理想的供区组织,修复后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我科自2002年~2008年共18例患者应用ATF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缺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鼻中隔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
近年来,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得到了广泛开展[1 ~5],其中,以穿孔上下边缘为轴的双蒂黏骨膜瓣翻转法更适合于大穿孔的修补[4,5].然而,在简化穿孔前后边缘处理,以及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的同期处理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1 998年4月~2004年2月,收治4例鼻中隔穿孔伴慢性鼻窦炎或/和鼻中隔偏曲,均在鼻内镜下一期完成手术,报道如下.
-
前臂游离组织瓣Ⅰ期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
游离组织瓣的移植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依赖于合理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尤其是术后护理[1,2].2003年4月~2006年12月,我院共完成前臂游离组织瓣Ⅰ期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手术56例,现将术后护理的经验总结如下.
-
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并发症防治对策
口腔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0.0%[1],手术治疗是综合序列治疗口腔癌重要的手段之一.由于原发灶广泛扩大切除,术后造成的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应用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是这类手术得以成功进行的关键,但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创伤大、手术部位多、皮瓣位置特殊及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等,使得该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目前还有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口腔癌联合根治术和带血管蒂肌皮瓣立即整复的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出现的临床并发症及其治疗护理对策.
-
耳甲腔转移皮瓣治疗后天性外耳道闭锁
后天性外耳道闭锁发病率逐渐增高,多因外伤,烧伤,放疗等原因引起.治疗比较棘手,我科采用耳甲腔转移皮瓣治疗后天性外耳道闭锁13例,报道如下.
-
内乳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气管食管瘘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6岁.1年前因声门型喉癌(T4N1M0),Ⅱ型糖尿病人院,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后全面下行喉全切除术和双侧颈部淋巴结Ⅱ1、Ⅲ和Ⅳ区的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喉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
联合应用颏下翻转皮瓣和腹部游离皮片修复咽瘘1例
咽瘘是指唾液潴留于皮下或切口下组织,形成脓腔致皮肤破溃,造成喉咽、食管腔等与皮肤相通而形成的窦道[1],其发生率在3.2%~38.6%之间[2].现报道1例利用颏下翻转皮瓣联合腹部游离皮片修复咽瘘.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喉癌"于2010年3月在外院行气管切开+部分喉切除+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疗,剂量为50 Gy,同年10月因咳痰带血、喉软骨坏死行喉复发灶切除,术后22 d出现咽瘘.查体:术腔感染,皮下积液,扩大外瘘口见皮肤缺损约7 cm×5 cm大小,咽食管黏膜缺损约6 cm×5 cm大小,表面大量分泌物伴灰白色、恶臭坏死组织,周围皮肤僵硬、弹性差.双氧水清理瘘腔后每天两次换药,刮除黏膜表面坏死物后刮皮缘制造新鲜创面,碘仿纱条填塞瘘腔.
-
带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Ⅰ期修复颅底缺损——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手术后颅底中央区穿通性缺损I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带血管蒂的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3例颅底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颅底中央区组织缺损,其中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2例,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1例.取瓣面积可达8cm×15cm左右.结果:用该瓣修复的3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血管恒定、血供好、组织薄、带有硬性支撑并可弯曲成形,取瓣径路与手术切口一致,不影响美观.因此,该组织瓣为修复颅底中央区穿通性组织缺损的一种新方法.
-
岛状皮瓣、筋膜瓣在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岛状皮瓣、筋膜瓣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缺损部位、范围、形态,选择轴型岛状皮瓣或随意型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头皮、眼睑、鼻、耳廓、面部和口腔软组织缺损42例.结果:41例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1例皮瓣部分坏死.结论:用岛状皮瓣、筋膜瓣修复头面部软组织缺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耳廓创伤的修复与整形
临床上耳廓创伤以撕裂、断离、缺损、畸形为常见.文献报道,常采用修复[1]、再植[2]、畸形矫正、辅以药物及高压氧治疗[3].我科对耳廓皮肤大面积缺损及软骨缺损采用耳前三角皮瓣转移和半层皮软骨瓣转移方法手术,成功治愈耳廓损伤、耳廓缺损2例患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耳前瘘管术后皮肤缺损
近年来我们对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且耳前皮肤坏死面积较大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病灶,运用耳后带蒂皮瓣一期修复,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舌骨下肌瓣会厌重建治疗喉声门上型癌
喉声门上型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以后因会厌缺失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我们自1996年1月至2002年2月,对23例喉声门上型癌进行舌骨下肌皮瓣会厌重建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
游离组织移植在头颈外科的应用
微血管游离组织移植用于缺损的修复和重建,是过去20年来头颈部肿瘤治疗中重要进展之一,对头颈肿瘤切除后形态和功能的重建有了较好效果[1].
-
带蒂胸大肌皮瓣Ⅰ期修复头颈部缺损
Ⅰ期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手术,首先由Ariyan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采用胸大肌复合瓣修复头颈部大型组织缺损成活率高,修复效果令人满意[1].我院近年来应用该方法治疗头颈部各类肿瘤切除术后所致的组织缺损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
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颅底重建技术
过去十几年中,鼻内镜外科技术成熟和发展,对经鼻内镜入路的解剖学认识显著提高,结合器械和影像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鼻颅底外科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经鼻完成颅底和硬脑膜内病灶的暴露和切除,成为近期具活力的医学进展.鼻内镜手术技术应用领域由延伸(extended)到扩大(expanded),即expanded endoscopic approach(EEA),是一种完全经鼻内镜径路的手术,提供了一种进入整个腹侧颅底的路径.但是,手术后蛛网膜下腔与鼻腔鼻窦之间屏障的重建仍然是个挑战,也是EEA应用和接受度的障碍.
-
鼻唇沟皮瓣
研究发现鼻唇沟区供血丰富,可制成多种形式的鼻唇沟皮瓣.常见的有任意皮瓣、面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眶下血管蒂皮瓣和上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主要用于眼睑、鼻及口腔颜面部轻、中度缺损或畸形的修复.其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软腭缺损修复研究进展
软腭缺损常见于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较大的缺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发音和吞咽功能,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由于软腭解剖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其缺损修复是临床上一个难题.软腭缺损至今已发展出多种皮瓣修复方式,包括前臂游离皮瓣、颊肌黏膜瓣、岛状腭瓣、舌瓣、颏下皮瓣、前额皮瓣以及联合皮瓣等,但各有优缺点,本文将围绕软腭缺损修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人工耳蜗植入术并发症及其预防
目前,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双耳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首选治疗方式.自1995年多道人工耳蜗进入中国内地以来,CI在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等方面都已基本规范化,然而严重并发症仍是困扰CI的主要问题之一.用"cochlear implantation"、"complication"'作为关键词在Medline搜索,已有近百篇文章报道,而国内相关报道甚少.目前,通常将CI术后并发症分为轻度并发症和重度并发症[1].轻度并发症指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处理的并发症,包括暂时性面瘫、皮下血肿、无需外科特殊干预的感染及能够通过关闭电极缓解的耳鸣、疼痛和面肌抽搐等,也有文献将暂时性眩晕归入轻度并发症;重度并发症指需要手术干预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不能同侧二次植入(皮瓣坏死、严重感染、鼓膜穿孔及胆脂瘤)、不能够通过关闭电极缓解的耳鸣、疼痛、面肌抽搐及脑脊液耳漏等,也有文献将植入体移位和人工耳蜗故障需重新植入归入严重并发症.
相关标签
- 甲状腺全切除(Thyroidectomy)
- 低钙血症(Hypocalcemia)
- 手术中并发症(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
- 眶骨折(Orbital Fractures)
- 上颌窦(Maxillary Sinus)
-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 舌肿瘤(Tongue Neoplasms)
- 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
- 凋亡抑制蛋白质类(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