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下加压贴球镜治疗小角度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作者:许江涛;肖亦爽;钟江涛

    目的 探讨小角度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 .方法 给14例小角度高AC/A调节性内斜视儿童长期佩戴下加压贴球镜的双焦点眼镜,并观察眼位变化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戴镜后所有患者视近眼位正位,AC/A值2~4;14例Titmus检查获400″~40″立体视锐度,11例随机点图片检查获800″~60″立体视锐度.结论 8岁前儿童长期佩戴压贴膜球镜制做的双焦点眼镜,可以替代双焦点眼镜治疗小角度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 婴儿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分析

    作者:李倩;李忠恩;傅特

    目的 探讨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压贴球镜矫正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46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年龄6~18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人工晶状体植入组(A组)和压贴球镜组(B组),随访1年,观察视力变化及术眼情况.结果 二组术后1年视力较术后1周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43.02,P<0.01,95%可信区间:0.302~0.332;tB=25.62,P<0.01,95%可信区间:0.158~0.186),二组术后1年与术后1周视力差值为0.317±0.023和0.172±0.019,A组较B组视力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31,P<0.01,95%可信区间:0.132~0.158).炎性反应重者A组10例(43.48%)、B组3例(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P=0.049);视轴区出现致密纤维增殖膜A组6例(26.09%)、B组7例(3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3);二组均未见其它眼部并发症.结论 对6~18个月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患者可用压贴球镜行屈光矫正.

  • 压贴球镜矫正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利;刘波

    目的 评价压贴球镜矫正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视觉功能.方法 将全身麻醉下行白内障针吸、后囊膜切开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8例(15眼),按年龄大小分成A组(年龄12~24个月)、B组(年龄3~11个月),术后1周均予压贴球镜联合框架眼镜全矫正配戴.观察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组患儿的视力、屈光度、双眼同时视情况.结果 2组患儿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均<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A组屈光度分别为(18.79±3.47)DS、(19.36±3.44)DS、(19.07±3.18)DS、(20.38±0.48)DS;B组屈光度分别为(15.94±1.57)DS、(20.81±3.39)DS、(20.43±3.13)DS、(20.63±3.25)DS.A组各阶段屈光度变化平稳,B组术后3个月以后屈光度变化平稳.2组术后屈光度为+16.00~ +21.00 DS.15△棱镜底向外测试在术后6个月A组4例患儿建立了双眼同时视,B组1例患儿建立了同时视,A组检查结果 优于B组;4△棱镜底向外试验示2组患儿眼位均无移动.结论 压贴球镜联合框架眼镜全矫正,能有效解决患儿视功能发育关键期无晶状体眼的屈光不正,利于患儿术后视功能的重建.

  • 婴幼儿无晶状体眼对压贴球镜矫正的依从性及疗效

    作者:龚淑贤;陈丹;欧阳芳;黄华林

    目的 评价婴幼儿无晶状体眼对压贴球镜矫正的依从性及疗效.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6年4月28例(55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患儿,年龄4~23个月,采用优先注视法检查视力,用+14~+20 D压贴球镜矫正无晶状体眼,观察其戴镜的依从性及视力提高情况.每6个月扩瞳验光,调整眼镜度数,随访6~24个月.结果 能坚持戴镜、依从性好者25例(89.29%),不能坚持者3例(10.71%).术后视力明显高于术前视力(P<0.05).术中检影验光屈光度为+14~+20 D,平均+17 D;随访检影,随着月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每6个月降低0.50~1.00D.视轴区透明,未见明显后发性白内障.结论 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用压贴球镜矫正屈光不正,由于镜片轻便,患儿易于接受、依从性好.联合弱视训练,视力明显提高,可适当推迟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时间,并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