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肉毒素注射后上直肌移位联合改良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
目的 观察内直肌肉毒素注射后,上直肌移位联合改良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 麻痹性内斜视20例(20眼),内直肌肉毒素注射12例(12眼)为A组,未行肉毒素注射组8例(8眼)为B组,两组均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和观察,斜视度稳定后,采用上直肌移位联合改良肌联结术,并同时行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观察术后第一眼位斜视度、代偿头位、眼球运动及复视的改善.结果 术后A组治愈10例(10眼),第一眼位0~+7Δ,正前方代偿头位和复视消失,眼球运动外展受限≤3mm,治愈率91.7%;术后B组治愈4例(4眼)治愈率75.0%.A、B两组,术后眼底照相和马氏杆检查无旋转斜视发生,舒适度满意率90.0%,无眼前节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上直肌移位联合改良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A、B两组术后病人眼位、复视和代偿头位恢复无明显差异.但手术中发现肉毒素注射组内直肌挛缩程度明显比非注射组轻.
-
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婴幼儿内斜视的观察
目的 探索婴幼儿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双眼内直肌5~8 mm后徙的方法对所有6个月~3岁及部分3~5岁的(集合过强型)婴幼儿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手术,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的方法对另外一部分3~5岁的婴幼儿内斜视患者进行手术,两组术后眼位进行比较;并把所有患儿按6个月~2岁和2~5岁分成两个手术组进行远期立体视(术后3年)功能分析比较.结果 6个月~2岁组较2~5岁组术后正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施行双眼内直肌后徙5~8 mm组和施行单眼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个月~2岁组立体视发生率为40.74%,2~5岁组12.50%,立体视觉的发生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1.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是婴幼儿内斜视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之一;2.婴幼儿内斜视应早期手术治疗,如果有可能应在6个月龄~2岁之间进行,可获得精细立体视觉更高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