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困难性胆管插管方案用于行ERCP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困难性胆管插管中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和双导丝插管方案应用对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患者成功率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行ERCP治疗中胆管插管困难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分别采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和双导丝插管技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6.00%(43/50)、64.00%(32/50);A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高于B组(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4/50)、6.00%(3/5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困难性胆管插管中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和双导丝插管技术方案应用于行ERCP患者总体安全性接近,但治疗成功率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更具优势.
-
双导丝技术与早期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ERCP中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导丝技术与早期乳头预切开技术在困难性ERCP插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对106例困难ERCP患者所采用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对常规插管反复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双导丝组(46例),而将常规插管不成功者即早期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胆管插管的定义为早期预切开组(60例).观察两组插管的成功率、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孑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整个研究期间内106例困难ERCP患者,分别应用双导丝插管(46例)以及早期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选择性胆管插管(60例),其中双导丝组成功率为93.5% (43/46),早期预切开组成功率为96.7%(58/60),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双导丝组25例(占54.3%)、早期预切开组13例(占21.6%),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穿孔、出血.结论 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或者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均能提高插管成功率,早期预切开技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双导丝组明显降低,可作为困难ERCP插管中的补充方式.
-
双导丝法在困难ERCP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
目的:观察双导丝插管技术在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选择行ERCP治疗的患者,对常规导丝引导切开刀选择性胆总管插管失败且导丝3次进入胰管者,保留胰管导丝,再次用第2根导丝引导切开刀进行选择性胆总管插管,并比较双导丝法与常规插管方法的成功率及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结果:73例治疗性ERCP中,常规插管成功51例,22例为插管困难性ERCP,对导丝3次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技术行胆管深插管有16例,成功15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插管方法患者中有2例术后发生胰腺炎,在双导丝方法中也有2例发生术后胰腺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导丝插管是常规胆总管深插管失败后比较可靠的一种补偿方法,可以提高困难性ERCP诊治的成功率,术中娴熟的护理配合技巧是保证双导丝插管法行困难ERCP成功的关键。
-
双导丝插管技术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双导丝插管技术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需要治疗性ERCP胆管插管的205例患者进行研究。对使用常规方法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常规组(205例),对常规插管反复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双导丝组(28例),而将常规插管不成功者即采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胆管插管的定义为预切开组(27例)。评价各组胆道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内需要ERCP胆管插管患者205例,其中常规胆管插管成功150例,成功率为73.2%(150/205),而常规胆管插管失败的55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双导丝插管(28例)以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选择性胆管插管(27例),其中双导丝组成功率为85.7%(24/28),预切开组成功率为85.2%(23/27),终有8例不能完成ERCP胆管插管,总成功率达96.1%(197/205),术后常规组中插管相关并发症共12例(占8.0%),双导丝组2例(占8.3%)、预切开组2例(占8.7%),三者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常规胆管插管不成功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或者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均能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后两者不增加ERCP的并发症的风险,是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可以选择的安全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