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足口普通病例居家隔离状况调查
目的:提高手足口普通病例患儿居家隔离能力,有效控制感染,预防疾病传播。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许昌市某医院手足口门诊普通病例240例,通过随访,了解手足口轻症患儿居家隔离状况。结果:手足口普通病例患儿居家隔离方法和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的健康教育,促进有效隔离,防止疾病传播。结论:完善、良好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手足口普通病例患儿做好居家隔离,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染和复发。
-
加味泻黄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泻黄散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疗效。方法:将129例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例按小儿手足口病诊疗方案治疗;观察组67例加予自拟加味泻黄散,1剂/d,疗程7d,观察两组患儿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病情变化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泻黄散有助于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治疗。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疗效观察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患者3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0例。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退热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喷雾剂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抗病毒口服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和手足皮疹的消退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治疗总有效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没有出现明显性的不良反应。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患者采用抗病毒口服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
某地手足口病流行规律分析
手足口病( 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全球性传染病.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但常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1].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Cox),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肠道病毒71( 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该病在我国于1981年始见于上海.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较少;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该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短期即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2].2008年5月2日起该病被卫生部列为丙类传染病[3].
-
清化湿热中药灌肠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清化湿热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伴有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清化湿热灌肠方保留灌肠,连用3天.结果: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清化湿热灌肠中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有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2010-2013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经济负担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玉溪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者的经济负担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重症病例,然后采用1∶1配对普通病例对照的方法对玉溪市2010-2013年儿童手足口病病例的经济负担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手足口病例210例,重症病例和普通病例各105例.人均总经济负担、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分别为6 159.07元、4 388.06元和1 770.98元.普通病例人均经济负担中位数为2 717.19元,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人均中位数为1 672.02元,间接经济负担人均中位数为1045.17元.重症病例人均经济负担中位数为9 472.27元,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人均中位数为7 002.62元,间接经济负担人均中位数为2 469.65元,重症病例总经济负担、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均高于普通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玉溪市手足口病经济负担较重,仍需积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手足口病诊疗,切实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