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的神经机制和测谎应用:来自fMRI研究的证据
摘要: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探讨欺骗机制和开发测谎技术中的应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前者使用多种范式来考察假装失忆、故意错误及人际交互中的欺骗行为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而后者主要沿用传统的GKT和CQT范式检测欺骗行为.已有研究突显了前额叶和顶叶这些参与执行控制过程的脑区在欺骗中的核心作用,但基于这些脑区信号进行测谎时,得到的准确率不容乐观.未来研究应探索除执行控制过程外的欺骗的其它认知成分,尝试从“记忆痕迹”和“欺骗结果”等方面寻找测谎的新线索.并应揭示“欺骗特质”的神经基础,以启发“忠诚度”的测量方法.
-
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
现阶段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从脑功能、神经电生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以及遗传与表观遗传这四个方面对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进行讨论,综合心理、生理和遗传三方面的结果,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多层面提出了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学机制的整合模型.并进一步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为未来探究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
双通路理论视角下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视线加工障碍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普遍存在不能与他人建立视线接触,不能追随他人视线看向目标物体等视线加工(gaze processing)障碍.然而已有实验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实验情境中普遍存在视线接触(eye contact)异常,但其视线追随行为(gaze following)则存在正常与异常并存的现象.基于视线加工双通路理论的启示,该障碍可能是由于视线加工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而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所致.然而,该理论尚缺乏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是视线接触障碍潜在神经机制的直接证据,还需进一步考察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对视线追随障碍的影响作用,以及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即其补偿机制的神经回路及早期形成过程.
-
驾驶员为何对道路关键事件“视而不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机制的交互作用
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是指驾驶员的视线虽然指向道路上的危险目标,却没有知觉到其存在,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首先在注意计算框架内,分别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加工机制探讨诱发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的主要因素,该框架解释力不足的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实践经验和动机对驾驶员预期和注意定势的影响.由此提出注意计算框架扩展模型,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机制对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提出综合解释.
-
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多元幸福取向的视角
智慧与幸福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智慧与自我实现幸福感(eudaimonia well-being)--相关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智慧与享乐主义幸福感(hedoniawell-being)是何种关系,仍在争论中.从智慧发展的角度,学者提出了积极人格发展观和发展历程观,对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结合中国文化及智慧和幸福感的研究进展,提出发展水平观:随着智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体幸福感的来源、持续时间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宜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选择和编制适宜的智慧和幸福感测量工具;(2)澄清智慧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
-
交流手势认知理论
手势是交流互动中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手势不仅可以辅助语言交流而且具有独立的交流性;作为和语言共同发生的非语言媒介,手势交流有助于降低交流认知负荷.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基于手势和语言表达关系的交流手势理论、交流手势激活理论、交流手势的认知节省理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考虑交流手势实验研究情境自然性和控制严格性间的平衡,交流手势和其他非语言因素间的关系,交流手势认知研究的现实意义.
-
从整合的角度看联结记忆中的项目再认
联结记忆由三种成分构成:项目1,项目2以及项目1-项目2之间的联结,其中,对项目1和项目2的再认称之为项目再认,而对项目1-项目2之间联结的再认称之为联结再认.双加工理论认为项目再认可以由熟悉性和回想加工来完成,而联结再认只能由回想加工来完成.但近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当要学习的项目对被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表征时,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再认.而关于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研究较少,总结已有研究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只有受益”观点(benefits-only)认为整合在增加联结再认的同时不影响项目再认;另一种是“收支平衡”观点(costs and benefits)认为整合增加联结再认是以牺牲项目再认为代价的.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了解整合对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的具体作用,有助于针对具体记忆任务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来提高记忆表现.
-
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视听跨通道整合
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往往出现在某个视觉情境里.大量认知科学研究表明,视觉信息与语言信息加工模块并不是独立工作,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本文以视觉信息对语言加工的影响为主线,首先对视觉信息影响言语理解,言语产生以及言语交流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重点对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后介绍了关于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计算模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人格判断的线索及其有效性
透镜模型强调线索的有效性是人格判断准确的重要条件.已有研究表明,文字信息,语音内容,面孔图片,反映不同情境的视频片段以及面对面交流涉及的言语、非言语信息在人格判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背景下常规的文字、视频信息等同样能够有效反映个体的人格特质,而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的网络语言、表情的使用,状态更新与点赞等特殊线索的有效性也值得深入探究.未来对人格判断线索的研究应加强现实生活情境以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考虑不同线索间的相互比较以考察线索有效性的适用条件,深入探究网络情境中个体行为线索的有效性.
-
为可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限制性饮食作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采用的减肥策略,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维持和降低体重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限制性饮食者反而比非限制性饮食者更容易发生过度进食,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研究,总结了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以及预加载、情绪唤醒、自我损耗、认知资源分散、人格与社会五大影响因素,并对现有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
心理韧性及其神经机制:来自非人类动物模型的证据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对不幸、逆境或挫折等压力情形的有效适应.以非人类动物为模型的心理韧性研究一般改称心理韧性为“抗逆力”,本文也将沿用“抗逆力”来区分不同物种的韧性研究.近年来采用非人类动物模型对抗逆力神经机制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内侧前额叶、海马、奖赏环路等脑区及其投射均参与调控抗逆力的表现,操控其神经环路的影响与所面对的压力形式有关,并且高抗动物拥有特异性适应机制.鉴于人类研究的伦理及实验手段等原因,抗逆力的研究将为人类的韧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