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杂志
Ophthalmology in China 안과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69
- 国内刊号: 11-302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眼压测量值的分析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38例(473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并随访1年,记录手术前后的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ASIK术后3、6、12个月的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1).术前及术后各时期的眼压测量值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均呈正相关,而与屈光度无关.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是影响眼压测量值的两个重要因素.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拦截劈核技术在超声乳化术的应用.方法:对206例(226只眼)白内障患者施行无缝线5.5mm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视力在0.5以上者202只眼(89.4%),术后1个月视力在0.5以上者213只眼(94.2%).结论:此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白内障手术.采用拦截劈核技术,使超声能量降低,超声时间缩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眼型疟疾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眼型疟疾的诊断依据、血中疟原虫数量与眼组织病变程度的关系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非洲赤道几内亚293例以眼痛、视力下降及眼部组织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疟疾病例及经抗疟治疗后的变化;以赤道几内亚马拉博市首都医院检查血或骨髓涂片疟原虫(+~+++)确诊疟疾;应用蒿甲醚胶囊或青蒿琥脂片抗疟疾治疗.结果:293例患者经抗疟治疗及对症治疗后全部治愈,视力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结论:存在眼型疟疾.诊断依据为:血或骨髓涂片疟原虫阳性,以眼痛、视力下降及眼部组织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血中疟原虫的数量与眼组织的病变程度成正比关系.抗疟治疗有效,无后遗症.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技术标准及疗效.方法:根据DRPSG (Diabetic Retinopathy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制订的治疗技术规定,对350例410只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行激光治疗,按技术规定的光凝范围和光凝参数行标准全视网膜光凝(standard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S-PRP)和超全视网膜光凝(extra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及黄斑水肿行局限光凝或格栅光凝,术后3、6、12个月行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随访3~42个月.结果:50只眼弥漫性黄斑水肿格栅光凝后,33只眼水肿减轻或消失,有效率66.0%,390只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新生血管部分或全部消退281只眼,有效率为72.1%,410只眼中视力不变和增进325只眼,占79.3%.结论:按DRPS制订的治疗技术规定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行之有效的,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更规范化.
-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1997年6月至2001年8月,9例(9只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结果,并作微生物学检查.结果:2例为糖尿病患者,2例患者有眼外伤史,1例为低蛋白血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红痛和视力障碍.9例患者中3只眼经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后,治愈;6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后囊膜切除及人工晶状体取出术.5例患者保存了有用视力,4例眼球萎缩.微生物学检查:1例玻璃体培养发现D-型链球菌,3例房水涂片检查分别发现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菌丝.结论:糖尿病、眼外伤、低蛋白血症可能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易感因素.玻璃体手术、全身和局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激光量的选择.方法:对1998~2000年门诊随机治疗的符合多中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组(Diabetic Retinopathy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DRPSG)制定的标准362例(551只眼)PDR患者PRP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从两组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比对照组用的光斑大,点数少,光斑反应重,范围广,疗效好.结论:根据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PRP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适宜波长的激光、光凝范围、光斑密度,光斑大小、光照时间、输出功率三个技术参数的合理应用,以少的点数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眼化学伤和翼状胬肉
目的:评价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眼化学伤和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对16例(18只眼)眼化学伤患者进行新鲜羊膜移植,以及对36例(4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作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所有化学伤患者结膜、角膜均良好愈合,新生血管明显减少,视力超过0.3者占50.0%.翼状胬肉患者除2只眼外全部一次治愈,翼状胬肉复发率为4.8%.结论:新鲜角膜移植治疗早期眼化学伤有良好效果.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是治疗重症翼状胬肉特别是复发性病例的首选方法.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后中长期随诊结果
目的:进一步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中、长期随诊的激光量和疗效的临床结果.方法:63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PRP术后随诊12~132个月(平均43.2个月)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63例PDR患者PRP术的平均视网膜光凝斑总数975个.视力改变:提高者占24.2%,不变者占35%,下降者占40.8%.主要晚期并发症是程度不等的玻璃体视网膜纤维膜形成及少数病例(4例5只眼)发生1~3次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出血.结论:PDR病例PRP术后中、长随诊的激光量--平均总视网膜光斑数1 000个左右;60%的病例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40%的病例视力下降,病情控制.强调了适宜的视网膜光凝范围、适宜的激光波长和适宜的视网膜有效光斑是PRP术成功的关键.还讨论了DR激光治疗后视力下降的因素的主要晚期并发症.
-
治疗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两种不同光凝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光凝方案治疗高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临床选择获得更好疗效的光凝参数提供参考.方法: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36例(60只眼),17例(30只眼)应用方案A全视网膜光凝,19例(30只眼)应用方案B全视网膜光凝,方案B与方案A相比,光斑较大、光凝反应较强及光凝范围较广泛.光凝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后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酌情追加光凝.随访时间平均8.3个月.结果:抑制新生血管方面,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显著的疗效,方案B组较方案A组对新生血管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1).全视网膜光凝术后,两组视网膜前出血或少量玻璃体出血的发生率均有下降,方案B组比方案A组对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出血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P<0.05).结论:对严重致盲性疾病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恰当的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是抑制新生血管及玻璃体大出血的极重要手段,而采用较大的光凝斑、适当的光凝反应和较广泛的光凝范围可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脉络膜平滑肌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4个月余,于1998年2月10日来我院诊治.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右晶状体后囊及玻璃体轻度混浊,右眼底颞侧见灰棕色半球形隆起.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右眼球内颞侧见13.3 mm×12.3 mm的等回声团块,边界规整,内部回声均匀.
-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型NR1、NR2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功能亚单位NMDAR1、NMDAR2A在Wister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8只健康成年Wister大鼠分成6组,每组3只,都取其右眼行视神经周围血管结扎手术制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左眼作为对照组不行手术.60分钟后去除结扎缝线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即刻、3、12、24、72、168小时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做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R1、NR2A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刻的变化并进行图象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及各实验组间NMDAR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2)除即刻组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及各实验组间NMDAR2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再灌注后3小时至168小时NMDR2A表达缓慢上升.结论:(1)NMDAR1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关,不参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2)NMDAR2A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参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
-
提高和发展眼底病激光技术提高全视网膜光凝术的疗效
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是治疗眼底病的基础激光技术,提高和发展PRP激光技术是提高PRP术疗效的保证.掌握PRP术多方面的适应证,掌握和灵活应用激光技术四要素,强调视网膜有效光斑,兼顾病因和相关周身病的治疗,定期作随诊检查,多方面因素综合促使提高PRP术的治疗效果.
-
全氟化碳液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
全氟化碳液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在眼科应用广泛,可用做一些复杂的眼内手术辅助工具,又可用于眼内短期填充.但大多全氟化碳液对眼组织具有毒性作用,长期眼内存留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
基质金属蛋白酶、凋亡、端粒酶与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术后复发率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1].现将国外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凋亡、端粒酶与翼状胬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它发生、发展的原因,指导临床治疗.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概况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作为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新进展正在全世界逐渐推广应用,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mERG的研究状况,包括我国正常人mERG的特征,及mERG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
晶状体特异性中间纤维与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调控
串珠状纤维(beaded filament,BF)是晶状体特异性中间纤维,由CP49、filensin蛋白组成,分布于分化的晶状体纤维细胞,未分化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其他的组织器官不表达.相关研究提示CP49、filensin蛋白与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调控有关,CP49蛋白基因的点突变可导致先天性白内障.本文就CP49、filensin蛋白的基因结构、肽链结构特点及其与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调控作一综述.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在胬肉向角膜生长的过程中,由于牵扯产生散光,或因胬肉生长遮蔽瞳孔,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此外由于充血肥厚的胬肉组织位于睑裂部,还影响患者的美容及身心健康.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高达30%~69%[1].我们自1993年开始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56只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直接断端寻找法吻合下泪小管断裂65例体会
泪小管断裂吻合方法众多,有许多相关文献报道,但由于手术方法或泪小管解剖等因素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采取直接寻找泪囊侧断端方法吻合泪小管,方法简单、吻合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误诊分析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是一种被认为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以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玻璃体和眼前节炎症及后期出现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严重致盲眼病[1].
-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并发症的探讨
总结2001年3月至2002年11月,我院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567例(585只眼)白内障患者,现将术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
-
激光联合双眼包扎或戴小孔镜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自1920年Gonin开始,封闭视网膜裂孔一直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目前,除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巩膜扣带术[1].我科2000~2001年利用810-激光联合双眼包扎或戴小孔镜及合适的体位治疗1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48例老年人麻痹性斜视的病因分析
眼外肌麻痹引起的复视,在眼科临床中经常遇到,其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我们总结了48例55岁以上老年人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蒙古族白内障防盲治盲三级网站建立与实施
我国属多民族国家,目前对各民族白内障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完整[1].蒙古族属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就白内障发病率调查资料甚少,尤其对蒙古族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联合三级网站建立未见报道.为了完善我国少数民族白内障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了进一步推动内蒙古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的进程,同时建立蒙古族白内障治疗网站,彻底解决蒙古族因经济、文化、卫生落后、散居、交通不便,白内障患者得不到及时复明的实际问题,终为蒙古族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联合通辽科区残联对通辽市科尔沁区40岁以上蒙古族人群进行调查,采取边查边治、查治结合的方法,建立白内障三级网站[2].结果报告如下.
-
新生期小牛感光细胞联系和缝隙连接特征超微形态学分析
目的:了解新生期小牛视网膜感光细胞联系和细胞连接特征.方法:以新生期小牛视网膜感光细胞为研究对象,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为研究手段,实验共用眼球6个,取视网膜24片.结果:新生期小牛视网膜感光细胞胞体平均直径3~5μm.近外核层外侧端,感光细胞间有束状纤维联系;近外核层内侧端,多个感光细胞通过网状纤维形成多种联系,纤维平均直径:0.3~0.6μm.部分感光细胞通过束状纤维呈"会聚式"联系,束状纤维主干平均直径:0.65~0.75μm,分支平均直径:0.25~0.5μm.感光细胞与中间传导细胞建立缝隙连接,部分具备典型结构,缝隙间隙宽度:3~5nm,但大部分感光细胞与中间传导细胞的细胞连接结构尚不成熟.结论:新生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已具有分化和参与功能构建能力,适宜作为视网膜移植供体选材.
-
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大鼠角膜损伤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大鼠角膜针刺损伤愈合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均取右眼制造角膜针刺创伤模型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点眼,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每日6次,至创面愈合止.计算剩余损伤面积、行组织学检查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术后两组创面愈合面积比较实验组均快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组织学检查及电镜观察均显示两组差异.结论:TGF-β2有促进角膜损伤愈合的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TGF-β2是胶原溶酶的主要抑制剂,可抑制基质中胶原酶的合成,降低胶原分解,促进胶原的分泌.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