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晶状体特异性中间纤维与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调控

    作者:王婷婷;徐国兴

    串珠状纤维(beaded filament,BF)是晶状体特异性中间纤维,由CP49、filensin蛋白组成,分布于分化的晶状体纤维细胞,未分化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其他的组织器官不表达.相关研究提示CP49、filensin蛋白与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调控有关,CP49蛋白基因的点突变可导致先天性白内障.本文就CP49、filensin蛋白的基因结构、肽链结构特点及其与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调控作一综述.

  • 先天性全白内障晶状体和透明晶状体蛋白双向电泳差异比较

    作者:陈辉;朱思泉;谷峰

    目的 应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分析先天性全白内障晶状体和正常透明晶状体蛋白质组成的差异.方法 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2-DE技术分离全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晶状体蛋白后,比较两组蛋白质的组成差异.结果 人眼晶状体蛋白的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I)5~9,相对分子质量14 000~90 000的范围内,高丰度的蛋白主要集中在pI 6~8,相对分子质量14 000~30 000之间.在pI 5.0~7.25,相对分子质量50 000~80 000的高分子量区间全白内障组具有较多的蛋白表达,在pI 6.7~7.7,相对分子质量19 000~29 000间的区域,全白内障组的部分正常蛋白点消失,在pI 7.1~7.6,相对分子质量15 000~17 000区间存在一些新的小分子量的蛋白点.结论 应用2-DE技术能够较好地分离人眼晶状体蛋白,全白内障组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成分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全白内障组的部分正常晶状体蛋白发生缺失,出现新的小分子量的蛋白成分.

  • 老年性白内障与正常晶状体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差异

    作者:蒋剑;谭浅;刘健平

    目的: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比研究老年性白内障与正常晶状体,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方法:分别收集老年性白内障和正常晶状体,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双向电泳技术进行蛋白质分离,使用ImageMaster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像,对比分析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大部分晶状体蛋白质分布在Mr 14 000~97 000,等电点(pI)5~9的范围内;高丰度蛋白质斑点分布在Mr 20 000~31 000、等电点(pI)6~8的区域内.经软件分析正常组共识别出133±7个蛋白质斑点,白内障组共识别出136±8个斑点,两组之间的匹配率为87%(115个),其中有8个点蛋白质表达量增加了300%以上,其中44号增加了480%,有6个点蛋白质表达量减少了300%以上,其中125号减少了336%.结论:老年性白内障与正常晶状体存在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 混合晶状体蛋白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志敏;任蕾;王一;王红;曾玉晓

    目的 观察混合晶状体蛋白对Long Evens大鼠视神经切断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 于视神经切断伤前7 d逆行标记RGCs.将成年Long Evens大鼠2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伤后l,2,3周组,每组5只.视神经切断后即刻右眼经玻璃体腔注射浓度为1×10-4g/L的混合晶状体蛋白5μl(实验眼),左眼注射等渗盐水5μl(对照眼),分别于伤后1,2,3周对实验动物行RGC计数.结果 视神经切断伤后1周RGCs数明显下降.混合晶状体蛋白作用眼RGCs数在视神经切断伤后1、2、3周分别下降为正常对照组的71%、32%和15%,但均显著高于参渗盐水作用眼(P<0.01).结论 视神经切断伤后玻璃体腔注射可溶性混合晶状体蛋白能够保护RGCs,延缓其死亡,这种作用可以持续到视神经切断伤3周以后.

  • 晶状体蛋白促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和突起生长的体外研究

    作者:刘康;王一;王艳华;牛建军;曾玉晓

    目的 探讨晶状体内各主要可溶性晶状体蛋白对离体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存活和突起生长的作用,为视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凝胶色谱法分离纯化晶状体中各主要可溶性晶状体蛋白——α、β-H、β-L、γ晶状体蛋白,再通过SDS-PAGE电泳、肽质量指纹图谱方法鉴定其为目的 蛋白质后,按组分别进行RGCs离体培养试验,观察RGCs的长突起长度和存活细胞数. 结果 RGCs的长突起长度6 d时达大值,分别为:对照组(92.27±35.93)μm,α晶状体蛋白组(181.59±43.78)μm,β-H晶状体蛋白组(123.33±52.81)μm,β-L晶状体蛋白组(89.55±22.40)μm,γ晶状体蛋白组(86.01±39.15)μm.6 d时,各组RGCs存活细胞数分别为:对照组(9.80±3.25)个/视野,α晶状体蛋白组(13.00±4.25)个/视野,β-H晶状体蛋白组(11.33±6.28)个/视野,β-L晶状体蛋白组(8.10±1.83)个/视野,γ晶状体蛋白组(5.74±2.82)个/视野.α、β-H晶状体蛋白组RGCs的长突起长度和存活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α晶状体蛋白组作用更明显,β-L晶状体蛋白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γ晶状体蛋白组存活细胞数在6 d时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 α晶状体蛋白有明显的促进体外培养的RGCs存活和突起生长的作用,是一种晶状体源性神经保护物质.β-H晶状体蛋白也有一定的促RGCs突起生长和保护存活的作用.γ晶状体蛋白有一定的抑制RGCs存活的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