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중국생물의학공정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021
- 国内刊号: 11-205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血管、神经和肌肉的扩张研究
对扩张的隐血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和缝匠肌的几何尺寸、肌节数量、应力-应变关系和应力松弛进行了研究.采用了16只狗作为实验对象,因为狗软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和人体生物力学特性非常相似.本实验动物模型采用间断注水低压(<5.33kPa)扩张方式对血管、周围神经及骨骼肌的扩张是安全而有效的.本研究为临床上替代血管、神经和肌肉瓣的游离移植提出了一种可选择的新技术.
-
组合式防旋髓内针的研制及力学分析
股骨干中下及下1/3部位的骨折使用传统的Kuntscher针无法控制骨折端旋转,而内锁髓针(Interlocking nail)又由于所需设备昂贵及手术困难等原因,使推广受到限制.为此我们设计了由内外针组合而成的组合式防旋髓内针.生物力学试验表明,该针有足够的强度承受骨折部位的弯矩和扭矩,并且外加扭矩在侧刃上均匀分布,避免了内锁针的应力集中现象.临床治疗46例股骨干中下及下部骨折,平均随访34.5个月,优良率达97.8%.
-
微吸管技术在动脉力学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动脉力学性质的研究对于动脉正常生理特性的分析和病理状态下性状改变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多采用以液体或气体给动脉加压或轴向拉伸等手段,揭示了动脉轴向、周向和径向的力学特性.在本文中,我们用微吸管给动脉施加负压使之变形的技术对动脉的弹性面积压缩性质进行了研究.以兔的胸主动脉为样本进行的实验表明动脉的表面积在微吸管负压作用下的变化与所加负压值可由指数关系P=K(eca-1)来拟合,其中K值反映了动脉壁的弹性面积压缩能力,称为弹性面积压缩模量,实验结果表明其正常值在5~17kPa之间,而病态(动脉粥样硬化)下在3~10kPa之间.实验证明了微吸管技术用于动脉力学实验的可行性,为在体血管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手段.
-
脑循环血液动力学研究:Willis环定常流力学模型
脑循环系统因为Willis环的存在而具有其特殊的血液动力学特性.脑Willis环是一个具有四端输入的网络系统.本文依据人体Willis环的解剖结构,提出一个模拟脑循环定常流的集中参数模型及其控制方程.通过对正常人和几种疾病患者的脑循环模拟发现,理论模型提供的结论和生理病理现象完全一致.本模型将为进一步研究Willis环的血液动力学特性及检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提供新的方法.
-
自由基对红细胞膜分子流动性的影响
为探明自由基引起红细胞流变性改变的作用机理,我们对体外自由基作用三十分钟前后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细胞表面指数、膜脂质分子和蛋白分子流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自由基作用后,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膜脂质分子和蛋白分子的相对旋转时间分别增加了49.8%、49.5%和191.4%,而红细胞表面指数无变化;此外,随着自由基浓度的降低以上变化也随之减轻;在自由基损伤后的第三小时,上述改变部分回复.本研究说明,自由基引起脂质和蛋白分子流动性降低共同导致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的增加,并且一定浓度自由基对红细胞流变性的损伤是部分可逆的.
-
正常青、老年人心率关联维数研究
本文采用关联维数和相空间图的方法,研究了20名正常青、老年人的心率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0分钟心率数据适合于关联维数分析;青年人关联维数均值为5.335±0.238,老年人为4.376±0.425;正常青年人关联维数高于老年人.
-
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时心电信号的时频分析
本实验旨在阐明心电信号的时频成分可以反映冠状动脉血流量(CBF).犬冠状动脉(CA)不同程度狭窄时,用功率谱和滑动窗指数分布时频分析法(RWED)分析心电信号的特征性变化.观察结果表明心电信号的时频成分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规律性变化,能较敏感地反映心肌缺血程度.
-
肿瘤电化学疗法的主要治疗电参数的计算
本文根据电化学治疗肿瘤的机理,讨论了电极间pH梯度场及电流密度分布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导出了电极小有效治疗电流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而由电极针上应该通过的小有效治疗电流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电化学治癌时在电极间建立必要的pH梯度场所需要的时间和癌细胞死亡的平均半衰期,导出了电化学治癌所需要的有效治疗时间和有效治疗剂量的计算公式.这样本文就为临床治疗中确定有效治疗电流和有效治疗剂量的大小,为选择电极间距等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
-
脑电中癫痫波的自动检测与分类--一种分层次、多方法整合的途径
脑电中癫痫波的自动检测与分类是临床上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采用一种‘分层次、多方法整合'途径,把自适应预测、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模糊识别、专家系统等信号处理技术有机地结合在处理的不同层次(如初筛、分解、特征提取、识别与分类等)上,建立起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临床数据的初步测试结果比较满意.
-
评价心率变异性的一种新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系统模型以研究心率变异性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将心脏视为一个近似的线性动态系统,并将心率视为系统的输出,而系统动态模型的参数则表征了神经的调节能力.文中,我们先由各心搏的RR间期数据建立离散的动态系统模型,再由所求得的模型计算出表征动态系统的特征的各参数,并将参数的变化描绘成各种趋势图,用以研究各种趋势与疾病的关系.
-
基于80c196单片机的实时24小时动ECG记录分析仪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一种24小时双通道固态记录与实时分析于一体的便携式心电记录分析仪的设计.仪器以80c196单片机为核心,配以大规模单片机接口电路芯片PSD403使得整机体积小且功耗低,该仪器的显著特点是无须连接PC机进行后处理即可独立联接打印机输出动态心电分析监护报告,报警事件报告和心率变异分析报告.借助于MIT心电数据库,采用数模转换后的输出信号作为模拟心电波对样机进行检验,其结果表明该仪器硬件合理实用,分析算法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都能够满足要求.经临床22例验证,各设计指标均已达到要求.
-
新型微波热疗机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重点对新型电脑微波热疗机的构成、测温控温方案进行了研究.采用自适应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对热疗温度进行控制,解决了因更换不同辐射器导致对象特性变化使控制性能降低的问题,从而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文中介绍了该仪器关键的硬件、软件设计,基本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
全方向蠕动机器人驱动内窥镜系统的研究
微创外科手术是当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和热点问题,而医用内窥镜是符合微创外科手术要求的一种典型医疗仪器.本文首先对医用内窥镜的现状和发展作了简短的评述,指出了传统内窥镜人为插入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微型机电系统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技术提出了新型全方向蠕动机器人驱动内窥镜系统的方案;后就该系统的技术难点和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
用椭圆偏振术研究血清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在硅片及聚氨酯薄膜表面的吸附行为
用椭圆偏振术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纤维蛋白原(FGN)在亲水硅片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蛋白质浓度大于5μg/ml时,相同蛋白质浓度下,BSA的终吸附量小于FGN.在蛋白质浓度变化的情况下,BSA在吸附液蛋白质浓度约为10μg/ml时即达到饱和吸附(即终吸附量不再随蛋白浓度提高而增加),而FGN达到饱和吸附时的吸附液浓度约为20μg/ml.BSA和FGN吸附液浓度同为30μg/ml时,BSA的吸附速率及饱和吸附量均大大低于FGN.对于同一蛋白质FGN,吸附液浓度30μg/ml时的吸附速率和饱和吸附量均明显大于浓度为7.5μg/ml时的吸附速率和饱和吸附量.用椭圆偏振术研究高分子材料表面蛋白质的吸附行为,主要问题是如何使生物材料表面达到椭圆偏振测量所要求的高光洁度和高反射率.本文发展了一种在抛光硅片基底上铺展高分子材料薄膜的方法,制备的样品符合椭圆偏振测量的要求.应用椭圆偏振术初步研究了FGN在聚氨酯表面的吸附行为,并与FGN在亲水硅片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表明,FGN在聚氨酯表面上的吸附速率和饱和吸附量均大大低于该蛋白质在亲水硅片表面上的吸附.提示亲水硅片的血液相容性比聚氨酯差得多.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
1998 | 01 02 |
1994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