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要点和评价其疗效,并探讨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MVD治疗的186例面肌痉挛病例资料.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8例,小脑后下动脉58例,椎动脉9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1例.结果 出院时,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142例(76.3%),痉挛症状改善33例(17.7%),痉挛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1例(6%).围手术期脑脊液耳漏1例,术后耳鸣3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2年,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169例(90.9%),症状较术前改善14例(7.5%),症状无改善3例(1.6%).结论 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信号有助于判断减压效果,评判手术疗效应考虑延迟治愈的可能.
-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假瘤的诊治
目的 探讨颅内炎性假瘤的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佳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颅内炎性假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病人经活检明确诊断后行激素治疗;2例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病变全切后恢复良好1例,行大部分切除后出现重度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1例,经治疗后好转.平均随访18个月,1例活检病例未行影像学复查,2年后死于冠心病;2例手术病人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内无复发.结论 颅内炎性假瘤的治疗应根据病变位置及病人自身特点来优化治疗方案.
-
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治疗重型内侧型丘脑出血
目的 探讨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治疗重型内侧型丘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重型内侧型丘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选择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清除血肿.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4~8分,平均(6.5±1.5)分.丘脑内侧局限血肿2例,血肿量分别为16 ml、20 ml.血肿破入脑室9例,丘脑内血肿量8~35ml,平均(18.2±9) ml.合并非交通性脑积水6例.结果 术后24 h内复查头部CT,血肿均大部分清除.术后3d平均GCS (8.9±2.9)分.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平均(3.6±0.5)分.10例病人随访12个月,平均GOS (4.1±0.9)分.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例,经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病人遗留缄默症状,4个月后恢复;1例病人出现迟发性脑积水并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无癫痫发作病例.结论 对于重型内侧型丘脑出血,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清除血肿是一种可行方法,该入路可在直视下清除丘脑及破入脑室内的血肿,早期缓解占位效应,改善脑脊液循环,减少脑积水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感染率,可望改善病人预后.
-
神经内镜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止血技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脑出血血肿清除的效果以及相关止血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应用神经内镜进行血肿清除治疗的脑出血病例资料.总结术前、术中预防出血的措施,以及内镜下应用“内镜结合吸引器”直视下止血方法.结果 42例病人手术平均出血量(109.5±32.4) ml,手术时间(70.0±12.4) min,切口长度(5.1±0.8) cm及骨窗面积(7.1±0.5) cm2.术后24 h内复查CT,血肿清除完全38例,血肿少量残留4例,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术后1例因脑疝未缓解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存活40例病人均随访6个月以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16例,4分14例,3分5例,2分5例.结论 术前及术中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内镜下“内镜结合吸引器”直视下止血,方法简便、有效,值得推广普及.
-
文拉法辛治疗轻型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文拉法辛改善轻型颅脑损伤后(mTBI)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 92例mTBI综合征病例,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n=43)和安慰剂组(n=45).文拉法辛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文拉法辛缓释剂(75mg/d,服药时间4周);安慰剂组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安慰剂.在接诊时、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进行韦氏智力量表评估.结果 两组认知功能评价指标随时间改善,其中故事记忆、图片记忆、理解、背数、触觉及韦氏智力总分指标,文拉法辛组改善比安慰剂组更快.治疗前后,两组自身对比及两组间对比,定向力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联想评分随时间均改善,但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mTBI综合征病人部分认知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步改善,文拉法辛缓释剂可明显促进mTBI病人认知功能,主要是记忆力和注意力功能恢复.
-
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与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与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耳颞区疼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耳颞区疼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在X-线引导下,36例病人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半月节组),40例病人行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耳颞神经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间VAS评分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后感觉和运动障碍并发症较少(P<0.05).结论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与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耳颞区疼痛均有良好疗效,且疗效相当,而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的并发症较少.
-
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索应用复合手术室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94例(共110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87例行手术夹闭,4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加载瘤动脉血管内弹簧圈闭塞术,2例行STA-MCA搭桥术加动脉瘤切除后断端吻合术,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 87例(103个动脉瘤)病人行动脉瘤夹闭术,造影证实完全夹闭动脉瘤,其中术中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颈残留6个(5.8%),调整动脉瘤夹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中造影显示载瘤动脉狭窄7个(6.8%),调整动脉瘤夹后造影显示载瘤动脉狭窄恢复正常6个,因载瘤动脉瘤化及钙化斑块存在未予调整仍存在轻度狭窄1个(0.9%),电生理监测未显示异常.4例(4个)MCA蛇形动脉瘤先行STA-MCA搭桥术再行载瘤动脉弹簧圈闭塞术,2例(2个)M1段蛇形动脉瘤先行STA-MCA搭桥术再行动脉瘤切除及断端吻合术,血管均重建成功,术中造影未发现吻合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1个)M2段夹层动脉瘤行孤立术者,电生理监测未显示异常.术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随访79例,时间3~12个月,其中恢复良好(mRS 0分)67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 1~2分)9例,重残(mRS 5分)2例,死亡(mRS 6分)1例.失访15例.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特别对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大优势,能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是今后发展方向.
-
神经内镜技术在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在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神经内镜治疗的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病变资料,其中囊性病变25例,实性肿瘤7例;伴非交通性脑积水20例.囊性病变均采用单纯内镜治疗;实性肿瘤中,采用单纯内镜治疗4例,采用内镜辅助显微镜治疗3例.结果 采用单纯内镜治疗25例囊性病变,成功24例,失败1例(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7例实质性肿瘤,单纯内镜下全切2例,活检2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全切2例,次全切1例.随访3~70个月,1例肾癌脑室转移病人术后3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病人恢复良好.20例非交通性脑积水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或)透明膈造瘘,有效19例,1例失败后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结论 单纯内镜可安全用于治疗脑室内囊肿、脑积水、血供不丰富肿瘤或部分肿瘤活检.对于血供丰富、体积较大的实性肿瘤,采用内镜辅助显微镜治疗更安全可靠.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改善情况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VD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8例病例资料.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45例,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31例,岩静脉属支10例,多根动脉或动脉合并静脉5例,无确切责任血管7例.结果 术后治愈7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5例.随访1~4年,治愈83例(84.7%),显效5例(5.1%),有效6例(6.1%),无效4例(4.1%);复发4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效果除与明确的责任血管关系密切外,疼痛症状的改善与蛛网膜黏连程度、受压血管类型等因素也同样存在紧密关系.
-
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张力性血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微创硬通道穿刺治疗张力性血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张力性脑内血肿的病例资料,均采用硬通道颅内血肿穿刺针对张力性血肿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治疗.结果 术后病人肌力恢复至Ⅲ~Ⅳ级,平均拔出引流针时间2~3 d.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9例,4分3例,无复发病例.结论 采用硬通道微创穿刺治疗张力性血肿是一种创伤小,效果满意的方法.
-
良性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良性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良性周围神经鞘瘤,受累神经:臂丛神经6例,尺神经2例,正中神经2例,腓总神经、胫神经各l例.术前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肿瘤较大或部位深在者行MRI检查.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2例超声或MRI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均一致.肿瘤全切除1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4~34个月,肿瘤无复发,预后良好.结论 术前通过高频超声或MRI检查常可明确诊断.术中显微外科技术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
一种聚己内酯/明胶膜对兔颅骨缺损模型的防黏连作用
目的 探索聚己内酯/明胶膜(PG膜)对去骨瓣减压术区的防黏连作用.方法 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比例分别为90∶10,80∶20,70∶30,60∶40的PG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PG膜形态学结构.将上述4组不同比例PG膜分别植入16只兔颅骨缺损模型进行对照观察,4周后解剖,通过大体观察和显微组织学,观察PG膜防黏连效果.结果 PG膜由均一的纳米纤维内部随机连接形成,孔隙率为69%~89%.4种不同配比的PG膜均能够阻挡组织长入,PG膜植入颅骨缺损区4周后,观察到其防黏连效果可将硬膜与皮下组织完全隔离开;同时观察到PG膜植入缺损区颅骨有一定程度增生,提示该膜可能对颅骨缺损区的骨再生有诱导作用.结论 PG膜可降解和抗黏连特性使其有可能成为目前硬膜防黏连材料的一个新选择.
-
脑胶质瘤免疫学特点及其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亦是人类具侵袭性的肿瘤之一.恶性胶质瘤在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疗法治疗之后,生存期仍然不佳.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逐渐引起重视.本研究就脑胶质瘤的免疫学特点及其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局部场电位的研究
脑深部电刺激(DBS)在治疗运动障碍和难治性精神疾病方面已取得许多积极的结果,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通过记录深部脑区各结构的局部场电位,DBS手术为研究不同疾病的异常脑回路提供难得机会.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精神疾病相关神经元异常活动的电生理表现特点及对DBS治疗的参考意义进行总结.
-
三维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
三维打印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精密机械、航空航天等各个科学领域.2000年前后,三维打印技术被引入到医学界,并在骨科和口腔科率先取得应用.神经外科,一直是医学领域革新的前沿,三维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有着巨大潜力和深远前景.本文以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为纵线,以行业演化为横轴,以神经外科领域为主板,探讨三维打印技术的历史、现在、未来,优势和局限,以及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