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骐;周洪语

    目的: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研究现状。方法使用关键词“deep brain stimulation”、“epilepsy”在 PubMed、Ovid Medline 数据库查阅2000—2014年国外有关 DBS 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DBS 治疗癫痫的机制可能为电刺激大脑深部组织结构,调节大脑整体或局部电活动从而达到抗癫痫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常选择电刺激丘脑前核、海马、丘脑中央中核、尾状核等核团,可用于治疗全面性癫痫、多灶性癫痫、不能耐受传统手术及致痫灶位于功能区而无法切除的癫痫患者等。与传统切除性手术相比,DBS 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结论对于不适合传统切除性手术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DBS 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发作频率,疗效值得肯定。

  • 脑深部刺激适应症局部场电位节律特征研究进展

    作者:陈玥;钱星;郝红伟;李路明

    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一种植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脑功能障碍的同时,也为研究人员打开了局部场电位(LFP)探究大脑的窗口.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4种DBS适应症,包括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和强迫症的治疗现状和致病机理假说,重点总结上述疾病患者相关脑区LFP的Theta节律、Alpha节律、Beta节律,Gamma节律以及更高频段节律的特征,分析各种节律与临床症状及行为的关联,得到DBS刺激靶点或相关脑区的LFP节律能够显著反映疾病特征的结论,还介绍首例实时全植入式的LFP研究工具和其新研究结果.这些LFP特征为后续的病理研究、DBS机制探索和新疗法改进提供理论基础.后,基于目前LFP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LFP研究在DBS神经调控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对神经调控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药物成瘾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广彪;马羽;张伟

    药物成瘾是慢性、复发性脑疾病,严重损害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复吸是药物成瘾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治疗药物成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对成瘾的机制、高复吸率、戒断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笔者对近年有关药物成瘾的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 急性阶梯式左旋多巴试验预测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冯涛;芦林龙;张建国;李伟;马锐华;史伟雄;王拥军

    目的 评价急性阶梯式左旋多巴试验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65例帕金森病患者在筛选过程中进行了急性阶梯式左旋多巴负荷试验(左旋多巴/苄丝肼剂量依次为100/25 mg、150/37.5 mg、200/50 mg和300/75mg),然后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器(STN-DBS)植入术,随访24个月.将急性左旋多巴负荷试验的结果与24个月后的脑深部电刺激术疗效进行对照和一致性检验.结果 给予左旋多巴/苄丝肼150/37.5 mg,200/50 mg和300/75 mg的试验结果与STN-DBS疗效的一致性高,Kappa值依次为0.373、0.642和0.849(P<0.01).给予左旋多巴/苄丝肼100/25 mg进行试验结果与STN-DBS疗效的一致性低,Kappa值为0.221(P>0.05).结论 急性阶梯式左旋多巴负荷试验可以准确预测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远期疗效,可以用于筛选适合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

  • 海马电刺激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研究

    作者:田宏;石祥恩;左焕琮;周文静;王东明

    目的 观察和分析电刺激海马结构对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临床发作和脑电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8例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患者行立体定向经枕入路钻孔,沿海马长轴植入普通脑深部4导电极;视频脑电监测并定侧定位致痫灶(海马);选择刺激区域,给予高频低电流间断电刺激,每天分别选取同一时间段刺激两次,间隔6 h,连续刺激3 d.观察刺激期、后期的临床变化(包括神经心理及生命体征),记录刺激区域的脑电活动,并分析统计刺激前和刺激后的棘波数量.结果 在电刺激治疗期间,6例刺激后比刺激前棘波数减少>50%,2例减少>20%.刺激期未出现癫痫临床发作,未发现副作用,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记忆模块测试结果证实无记忆影响.结论 间断电刺激海马可使刺激区的棘波数明显减少,证实了深部电刺激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有效性.

  • 低频电刺激丘脑网状核对杏仁核点燃大鼠模型海马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

    作者:龚玲;伍国锋;谭松;杨洪芬;贾琴美

    我国癫(癎)患病率为0.9‰~4.8‰,25%~30%的癫(癎)患者为难治性癫(癎).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出现用丘脑网状核(TRN)作为靶点进行电刺激或电毁损来抑制癫(癎)发作,取得了一定疗效.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应用进展

    作者:周晓平

    近几年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外科疗效有明显提高,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目前治疗PD的一种先进有效方法,具有效果明显、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DBS在帕金森病手术中除合理选择颅内靶点外,手术后能根据病人的症状随时程控调节,以达到长期效果.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开展该项技术治疗PD.近10年来国外已作DBS手术2万多例次,国内自1998年以来已有10多家医院开展DBS手术,共作200多例.DBS治疗PD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应用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侯炯;倪宝英;曹依群

    目的评价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4月~2003年3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毁损手术组)和DBS治疗帕金森病30例(电刺激组).毁损手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us,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4例.电刺激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29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18例,双侧12例. 结果毁损手术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38.7%.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随访平均11.6月,其中显效130例(59.1%),改善75例(34.1%),无效15例(6.8%).电刺激组术后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25.7%,30例随访平均10.3月,其中18例于1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参数,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 结论对伴震颤的帕金森病苍白球损毁术较丘脑损毁术更有效.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控制病人的运动症状.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继平;张宇清;张晓华;王云鹏

    目的 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myoclonus dystonia syndrome,MDS)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3例MDS患者行DBS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采用UMRS(unified myoclonus rating scale)肌阵挛量表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评价治疗效果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组患者采用丘脑腹外侧中间核DBS,开启刺激后,患者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因在术后第30个月开始出现新发部位的严重肌张力障碍,后加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平均随访64.7个月,肌阵挛平均改善99.1%,肌张力障碍量表运动评分平均改善85.3%,功能障碍评分平均改善78.8%.经长期随访患者疗效稳定.结论 DBS对MDS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作者:伊新艳;乔迪;张旋

    帕金森病(PD)是临床上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除了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还存在许多非运动症状(NMS),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吞咽困难、流涎、抑郁、认知、情感淡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机制复杂、发病时间不一、种类繁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共识,但是对非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

    作者:王乔树;孙伯民;赵永波;王晓平

    脑深部电刺激(DBS)已被广泛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 DBS对帕金森病(PD)所有症状均有改善,但对该疗法的长期随访观察资料还较缺乏,我们在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Hallervorden-Spatz病

    作者:马羽;张建国;张凯;葛明;孟凡刚;胡文瀚;张颖

    Hallervorden-Spatz病(HS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有散发[1],是铁盐在苍白球、黑质沉积所引起的一种变性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受累,起始症状为姿势异常、肌张力增高、步行困难和不自主运动(多为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晚期则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锥体束征和智能障碍,症状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因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作者:赵永波;郭春妮;孙伯民;王乔树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一种治疗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方法,其通过在脑的深部特定核团埋置微电极,脑外刺激器控制、调整刺激的电压、脉宽、频率等参数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在过去的几年中,DBS技术日渐成熟,其在治疗难治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DBS在治疗多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时所具有的较好效果、独特的优点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引起人们对DBS的极大兴趣.下面就DBS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孙伯民;李殿友;郎黎琴;赵永波;孙成彦;潘力;刘道宽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自9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及帕金森病,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基本取代了毁损手术.本中心自1999年11月以来共为31例患者植入41侧深部电极,其中同期双侧丘脑底核(STN)刺激10例,单侧STN刺激20例(其中4例为已作过对侧或同侧Vim毁损术),单侧苍白球内侧核(GPi)刺激1例,现介绍如下.

  •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有效方法.此疗法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至今已十余年,DBS疗法明显地改善了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以及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

    作者:王林;陈国强;王晓松;武晋廷;梁晖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扭转痉挛(torsion dystonia,TD)的疗效.方法 3例TD患者,其中2例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GPi-DBS),1例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3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进行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开机后症状立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3、6、12个月,2例行GPi-DBS的患者改善率为61% ~98%;1例行STN-DBS的患者改善率为40% ~ 60%.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不良反应.结论 DBS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TD的方法,但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 脑深部电刺激苍白球内侧部治疗肌张力障碍

    作者:李建宇;张宇清;李勇杰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程控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GPi的电生理信号,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8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所有患者的刺激靶点均为双侧GPi.结果 除1例继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12-36个月,改善率35.5%~87.5%.其中随访超过18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59.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锁骨下切口感染,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术后靶点区域少量出血,血肿吸收后原有症状仍有改善.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刺激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GPi是治疗肌张力障碍较为有效的靶点.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

    作者: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治疗全身性、偏身性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治疗和术后程控的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mus, 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 Vim)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15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其中13例患者的刺激靶点为STN(11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1例刺激靶点为单侧GPi,1例为Vim.结果 除1例严重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从22.0%~95.8%不等.其中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大于48.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颈、胸腹部切口感染,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患者因双侧上端的两个触点断路,再次手术将电极位置上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穿刺造成的颅内出血的永久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新方法.

  • 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附102例病例分析)

    作者:张宇清;李勇杰;李建宇;马敬红;庄平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 102例PD病人接受STN-DBS手术,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非运动症状(NMS)量表评估,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结果 PD患者术前有NMS症状3~18项,平均7.1项.NMS评分与患者的Hoehn-Yahr分级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49,P<0.01).手术后频数明显下降的NMS症状是: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不安腿、体质量下降.结论 所有PD患者都具有NMS症状,出现在PD病程的各个时期.随疾病严重程度的进展,PD患者平均NMS评分明显提高.DBS手术不能改善PD患者的所有NMS症状,但可以减少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不安腿、体质量下降等症状.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

    作者:孙伯民;李殿友;占世坤;林国珍;庞琦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方法 4例经过心理及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接受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DBS植入,术后给予持续慢性高频电刺激.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其他精神科量表如Yale - 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DBS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的长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50个月(平均39个月).经过3-12个月的慢性电刺激,患者BMI由术前的平均11.4增加到17.9,同时进食行为及强迫、焦虑症状也明显缓解.4例患者的月经均完全恢复正常.其中2例在术后30个月后刺激器因电池耗尽而取出,患者治疗效果稳定,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结论 伏隔核DBS是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有效及安全的方法,不仅可改善进食障碍,同时对伴随的强迫焦虑症状也有明显改善.

219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