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吸毒史患者术中出现戒断症状的麻醉处理

    作者:沈志凤;卢菊梅

    目的:探讨吸毒史患者术中出现戒断症状的麻醉处理.方法:6例吸毒史患者术中出现戒断症状的患者,按戒断症状控制情况先后静脉注射氟芬合剂、安定、芬太尼、氯胺酮.结果:芬太尼或联合氯胺酮可有效控制药物成瘾性病人术中出现的戒断症状.结论:药物成瘾性病人术中出现的戒断症状首选芬太尼、氯胺酮.

  • 近10年针灸治疗药物成瘾戒断综合征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

    作者:陈雄;赵文龙;廖恒;方伟;王熙;穆敬平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药物成瘾戒断综合征相关临床、实验研究文献的研究,探寻针灸治疗药物成瘾戒断综合征的常用腧穴,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合理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药物成瘾戒断综合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归纳总结出针灸治疗该病的选穴规律.结果 收集研究可信文献66篇,共整理到有效针灸处方总数为68个,收录44个穴位.用穴频次居于前六位的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百会、肾俞和神门;主要分布在胃经、心包经和脾经;被运用于治疗穴位中的特定穴主要是五腧穴,其次是交会穴以及下合穴.结论 针灸治疗药物成瘾戒断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研究,为临床合理配穴、选经提供依据,对针灸治疗药物成瘾戒断综合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病理条件下的神经可塑性及在针灸研究中的可能应用

    作者:赵慧英;牟萍;董岩

    大脑由可塑性极强的神经元组成.许多病理因素通过神经可塑性的分子细胞学机制诱导出特异性的神经活动模式,从而在细胞学水平引起脑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一逐步完善的理论不仅为理解诸多极为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为将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行的途径.针灸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证据表明:经穴信息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重塑神经元活动模式(可塑性)达到某些治疗效果.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里以药物成瘾中神经可塑性作为范例,论述外周刺激如何利用神经可塑性改变脑的功能.药物成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通常被定义为无法自拔的药物使用.充分证据表明:反复使用某种依赖性药物后,中脑边缘多巴胺(DA)系统的神经回路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性的持久变化,从而导致动物情绪上的巨大变化.发现、鉴定和总结成瘾性药物在中脑边缘DA系统引发的长时程细胞学变化,是目前揭开成瘾的神经学机制的一条可行之路.突触可塑性变化是长时程神经变化中进展快、深入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以药物成瘾为例,阐明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神经系统中可塑性的普遍机制和在针灸研究中的可能应用.

  • Cdk5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进展

    作者:庄蕾;于布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dk5通过与大量蛋白相互作用而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关于Cdk5的研究结果不仅证实其参与药物成瘾过程中细胞间的通路改变,且其活性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关.本文就Cdk5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涡虫在研究药物成瘾机制中的应用

    作者:卢慧甍;尹大川;徐畅

    药物成瘾危害人类健康并带来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滥用药物所造成的身体损害、身体依赖和戒断综合征的治疗等问题的解决仍存在困难.涡虫具有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其神经递质系统与哺乳类相似,具有易观察可量化的戒断反应,具有易饲养、低成本、无伦理问题等优于哺乳类实验动物的特点,因而迅速成为新的神经药理学在体动物实验模型.本文对涡虫的优点及其在药物成瘾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药物成瘾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药物成瘾相关的神经结构可塑性改变

    作者:朱杰;曹国芬;党永辉;陈腾

    不计后果的药物渴求和滥用是药物成瘾的一个显著特征.药物滥用可以诱导行为学和心理学持续性改变的发生,这些持续性改变由相关神经通路(尤其是奖赏系统)神经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所引起.本文综述了安非他明、可卡因、尼古丁和吗啡等药物诱发的相关脑区的神经可塑性改变以及引起这些改变的可能原因.药物成瘾诱发的神经结构可塑性改变反映了相关神经系统突触连接的重塑,这些重塑改变该系统的功能,由此便产生了药物滥用的一系列后遗症状——包括成瘾.

  • 药物成瘾及成瘾记忆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浩然;高祥荣;张开镐;韩济生

    本文在介绍药物成瘾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神经回路及共同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围绕学习和记忆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综述了关联性学习与复吸,关联性学习与敏化,异常关联性学习与强迫性用药行为,关联性学习及成瘾记忆与成瘾,多重记忆系统与成瘾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强调了突触可塑性及成瘾记忆在药物成瘾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慢性脑病的药物成瘾的形成过程的重要特征是它包含着信息的特殊学习类型.药物成瘾与依赖于多巴胺的关联性学习紊乱有密切关系.海马可能在成瘾中扮演重要角色.

  • 下丘脑食欲素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作者:韩锦;李勇辉;白云静;隋南

    下丘脑是调控自然奖赏的重要脑区,它能特异性地表达一种神经肽--食欲素(orexin),这种神经肽在药物奖赏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成瘾研究中,发现不同脑区中的食欲素神经元对奖赏和动机行为的调节作用是不相同的:围穹窿区(PFA)和背内侧下丘脑区(DMH)的食欲素神经元主要参与激活应激系统,而外侧下丘脑(LH)的食欲素神经元主要通过激活与奖赏学习相关的大脑环路参与奖赏行为的调控.提示食欲素系统可在延长戒断防止复吸发生中成为新的研究目标,食欲素受体可以作为治疗药物成瘾的一种新的治疗靶标.

  • FosB和Glu受体Ⅱ亚型与慢性可卡因成瘾

    作者:陈紫薇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CREB一直被认为是与药物成瘾有密切关系的明星分子.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急性给予可卡因可引起ΔFosB家族的多种转录因子在伏核暂时性高表达,但慢性给予可卡因却可诱导Fos家族的异型体ΔFosB在伏核长期高表达,类似现象也见于反复给予其他成瘾性药物,因此ΔFosB遂脱颖而出成为又一个新星分子.1999年9月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ΔFosB的表达增加及其引发的Glu受体Ⅱ亚型的增加可加强慢性给予可卡因引起的成瘾性,这可能与人类成瘾的形成相似.

  • 针刺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彩莲;吴鎏桢;罗非;韩济生

    近35年来,针刺治疗物质依赖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相关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该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香港的温祥来医师于1973年首次报道,采用电针(两对体针和一对耳针连接电刺激)可以减轻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二)纽约M.Smith医师(1985)领导的美国国家针刺脱毒协会(NADA)确定,仅采用耳针,不加电刺激,治疗药物依赖(身体依赖);(三)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PKU NRI)韩济生教授及其同事(1992-)用特定频率的躯体穴位电刺激缓解海洛因成瘾者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并可抑制患者脱毒后对毒品的心理渴求(精神依赖)以预防复吸.本文将综述针刺干预药物依赖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及初步作用机制.

    关键词: 针刺 药物成瘾 复吸
  • 国际药理学会药物依赖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韩济生

    2006年7月3~10日在京召开的第15届国际药理学会上,由"国际麻醉药研究会(International Narcotic Research conference, INRC)"承办了"药物成瘾"专题讨论会.出席该讨论会的有200余人,来自美、法、荷、中四国的六名专家在会上做了演讲.报告内容丰富,但由于时间短促,未能得到充分讨论.现特将其主旨择要介绍,以飨读者.

  • 吸毒者药物成瘾严重程度初步测查

    作者:刘志民;连智;周伟华;穆悦;滕英群;祝如清;朱光荣;陈绩;曹家琪;蔡志基

    目的:测量药物成瘾综合指标和严重程度.方法:自行设计"30项药物成瘾严重程度问卷"(30 Items Drug Addiction Severity Questionnaire,DASQ-30),对哈尔滨、南京、云南和重庆四地区戒毒治疗机构收治的359例药物成瘾者进行结构性访谈测试和自评.采用BDI-13测查DASQ-30的内容效度.结果:30项问题单项分值超过4分的有4个项目,分别是累积药物滥用时间(4.45±1.05)、对毒品的渴求感(4.33±1.30)、起床后首次用药时间(4.23±1.18)和用药频率(4.05±0.94).9项因子平均分依严重程度大小依次排列如下:家庭危害后果因子(3.35±1.38);药物滥用基本情况因子(3.26±0.99);复吸因子(3.04±1.12);精神依赖性因子(2.97±1.28);身体依赖性因子(2.95±1.14);身体损害因子(2.83±1.60);社会危害后果因子(2.47±1.23);艾滋病知识、行为危险性因子(2.13±1.31);多药滥用因子(1.86±0.85).BDI-13总均分为16.20±7.66;BDI-13与DASQ-30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2(p<0.01).结论:本调查对药物滥用相关的30项问题,及其以此为基础归纳为9个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反映了该群体药物滥用综合情况、严重程度及其各相关因子的分布情况.本研究提示综合测量药物滥用指标对于全面认识和分析某一个体药物滥用特点、药物成瘾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并有助于指导戒毒康复工作.但个别项目需做进一步修改、调整.

  • 皮质酮对吗啡急性精神运动兴奋性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

    作者:王冬梅;李勇辉;郑希耕;杨晓燕;隋南

    目的:考察皮质酮对吗啡急性精神运动兴奋性和行为敏感化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分为四组,腹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kg)、吗啡(2mg/kg)、皮质酮(5mg/kg)、皮质酮/吗啡后,计算机自动记录60分钟大鼠的水平活动量,作为急性精神运动的测量指标.每两天重复测量一次,实验进行14天,七次的水平运动作为行为敏感化的指标.结果:皮质酮/吗啡组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性(盐水组7175±676,皮质酮/吗啡组10365±503,P<0.05).对行为敏感化效应而言,吗啡组和皮质酮/吗啡组都形成了明显的行为敏感化(F(6,156)=2.41,P<0.05;F(6,156)=4.27,P<0.01),但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6,78)=1.018,P=0.420),表明皮质酮对吗啡的行为敏感化没有影响.结论:皮质酮增强吗啡的精神运动兴奋性但不影响行为敏感化现象.

  • 中脑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内食欲素Ⅰ型受体在大鼠觅药行为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白云静;黄砚北;魏楚光;彭永华;李勇辉;隋南

    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内食欲素Ⅰ型受体在大鼠觅药行为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以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表达作为大鼠觅药行为模型,8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进入VTA干预组和NAc干预组,偏爱测试前分别在VTA和NAc内注射食欲素Ⅰ型受体(OXR1)拮抗剂SB334867(VTA:1,5μg; NAc:1,3μg)或溶剂(DMSO),考察其对CPP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各组间的偏爱值.结果:吗啡CPP表达前VTA注射5μg 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73.6±81.7)低于溶剂处理组(183.5±30.4);吗啡CPP表达前NAc注射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229.6±72.9和260.6±53.9)与溶剂处理组(224±52.1)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食欲素通过激活VTA内食欲素Ⅰ型受体促进药物相关环境线索诱发的大鼠觅药行为表达,而NAc内的食欲素Ⅰ型受体不参与觅药行为表达.本研究为揭示食欲素参与觅药行为表达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线索.

  • 应激易化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作者:王冬梅;刘彩谊;李勇辉;郑希耕;隋南

    应激条件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的失调和很多精神病学的症状相联系,包括情绪紊乱、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儿童的攻击性以及药物滥用者的反社会性等.

  • 阿片类药物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及其奖赏机制

    作者:张战赛;林兴崇;朱永平

    药物成瘾是以失去控制地应用某种成瘾药物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造成成瘾的原因包括正性强化因素(欣快感、奖赏效应)、负性强化因素(逃避现实、减轻戒断症状)及条件性强化因素.目前认为,负性强化因素主要与阿片类药物造成的身体依赖性有关,而追求阿片类药物带来的正性强化作用即奖赏效应是引起阿片精神依赖性、导致强迫性觅药行为和复吸的主要原因[1].

  • 药物成瘾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广彪;马羽;张伟

    药物成瘾是慢性、复发性脑疾病,严重损害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复吸是药物成瘾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治疗药物成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对成瘾的机制、高复吸率、戒断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笔者对近年有关药物成瘾的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 影响神经症心理护理的因素及对策

    作者:孟玲玲

    神经症患者大多伴有失眠、情绪障碍、躯体不适.情绪扭曲了他们的认知,把处境的危险扩大了,总用焦虑和抑郁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因负性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神经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因担心药物成瘾,患者往往更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或配用小剂量药物治疗.因此,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因素使心理护理的质量下降,并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若采取积极的对策,可消除下列影响因素:

  • 关于颅脑手术戒毒的思考

    作者:韩济生

    编者按疼痛可以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很多镇痛药物(例如吗啡)具有强烈成瘾性,因此疼痛医生非常关注药物成瘾及其治疗问题.近有些医院采用颅脑手术方法进行戒毒,在医学界引起关注.本刊特请韩济生院士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供读者参考.

  • 中脑边缘镇痛环路

    作者:李云庆

    伏核(nucleus accumbes)是边缘系统的重要核团.以往对伏核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在内脏感觉、情感反应、运动调控和药物成瘾等方面的作用,并将中脑腹侧被盖区(VTA)、黑质和脚间核向伏核的上行性投射称为"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limbic dopaminesystem)[1].进入8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在机能学研究中观察到伏核在镇痛效应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关键结构,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2].

243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