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滥用和成瘾对人体的医学后果远不止局限于脑部

    作者:曹家琪;连智;刘志民

    经过30年的努力,NDA研究工作证实药物成瘾主要是一种脑疾病.药物滥用和成瘾所造成的损害发生在身体各部位,经过脑扫描、胸部X线透视和血液实验均可看到.

  • 药物成瘾的机制

    作者:陈为升;刘芳;周琼;李小艳;朱华强;赖苗军;傅杰青;张富强;杨国栋

    药物成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尽管有严重不良后果,仍持续地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成瘾性物质可引起愉悦状态(初阶段则为欣快)或缓解痛苦.持续用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导致耐受、躯体依赖、敏化、渴求和复吸.这里所讨论的成瘾性药物是指阿片、大麻、酒精、可卡因、苯丙胺和尼古丁.

  • 病理性赌博与中脑边缘奖赏系统的活性下降有关

    作者:刘胜

    病理性赌博(pathological gambling)的许多特点与药物成瘾相似,比如两者都能获得高度欣快感,并产生渴求和耐受.中脑边缘奖赏系统在药物成瘾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成瘾药物的长期作用能使中脑奖赏系统的敏感性下降.吸毒者的摄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以外源性的药物来弥补中脑边缘奖赏系统活性的下降.于是人们推测,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也可能参与了病理性赌博的形成和维持过程.近Renter等人发表在2005年<自然·神经科学>上的研究论文证实了上述的推测.

  • 探索成瘾者做出混乱性和破坏性决定的新途径

    作者:曹家琪;连智;刘志民

    虽然明知药物滥用(吸毒)会产生严重后果,但仍然强制性地寻觅和使用药物,这是药物成瘾的一个特征.成瘾者反复地做出这样一个不明智的决定,是为了从药物中获得及时(即刻)的满足,为缓解渴求而不顾由此产生的包括健康受到伤害、失业以及降低生活质量等长期不良后果.从生物学角度看,人脑额部是权衡利益风险和做出决定的部位.目前NIDA资助的一项研究工作对药物破坏脑额部(frontal brain)"思考区"并导致做出带有成瘾特征的破坏性决定的内在神经生物学机理进行探讨.

  • 实验室研究表明:美沙酮可治疗耐药性白血病

    作者:王静;姚新民

    费城-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美沙酮:一种中断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制剂,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令人惊讶的杀伤力,包括治疗有耐药性的癌症.

  • 基于正负心理特征培养和消除的药物成瘾治疗

    作者:曾红;武晓艳;杨细桂;陈杨

    目的:探求从心理障碍治疗和积极心理特征培养两个角度出发的心理治疗对药物成瘾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团体治疗的方法,分心理治疗、积极心理特征培养两个阶段对参加治疗的60名海洛因成瘾者进行心理干预;以同期60名海洛因成瘾者组成对照组,使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CL-90、自尊调查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应付方式量表在心理干预前后进行测评.结果:经过3个月的心理治疗和3个月的复吸预防训练,试验组在焦虑、抑郁上呈显著变化,皆出现好转趋势(焦虑量表t=5.70,P<0.01;抑郁量表t=0.34,P<0.05,症状自评量表t=2.29,P<0.05),但在积极心理特征的培养上,却未呈显著性差异;应付方式上,只有"解决问题"和"求助"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t=1.97,P<0.05,t=2.90,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所有的心理指标,变化都未呈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理治疗对改善负性的心理特征和不良心理状况有较好的效果,但短时间治疗不足以培养新的积极心理特征.

  • 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成瘾行为特征定性研究

    作者:王子云;刘志民

    目的:了解甲基苯丙胺成瘾过程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与规律.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草拟定性访谈提纲,对某市12例以甲基苯丙胺为主要滥用物质的吸毒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受访者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在22岁-50岁之间;初次使用甲基苯丙胺的年龄在16岁-46岁之间;滥用方式均为“溜冰”;首次滥用的剂量多<4片麻古.初次使用甲基苯丙胺后受访者在一段时间内间断使用药物;3例受访者在半年内开始规律使用,2例受访者在0.5-1年内开始规律使用,3例受访者在3年内转为规律使用.规律使用期间,5例受访者药物使用频率为2天-3天(用)一次,4例受访者每天使用.2例受访者“开始用就想”,3例受访者报告在1年内产生“心瘾”,即产生精神依赖性.有受访者自述“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用了3年后开始天天想”.大部分受访者在不用麻古时,“心神不定,做事不专注”或“有时候心情烦躁,有时候出现疑神疑鬼”,并出现疲劳无力、嗜睡、食欲增加等戒断症状;1例受访者在初次使用甲基苯丙胺后1年即出现上述戒断症状.受访者认为使用甲基苯丙胺后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惰性、人比较懒散,减少参加社交、娱乐活动和承担家庭责任.结论:甲基苯丙胺成瘾过程或可分为尝试性使用、偶尔使用、规律使用、强迫性使用4个阶段,但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以完善阶段划分依据;甲基苯丙胺具有较强的成瘾性,应依据甲基苯丙胺的成瘾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健康干预策略.

  • 美沙酮维持治疗180天的效果评价

    作者:梁涛;刘恩武;钟华;王兵;申莉梅;乌正赉

    目的:对贵州省8家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的受治者180 d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2006年6月-2007年3月,在贵州省8家MMT门诊,选择自愿参加调查、新接受社区MMT的海洛因成瘾者1003名,用第5版成瘾严重性指数量表中文版(ASI-C),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测量受治者进入MMT时的成瘾严重性指数作为基线资料,对治疗满180 d的受治者进行随访调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受治者经过180 d的MMT,ASI-C的7项维度评分,除酒精成瘾维度外,其他6项维度的评分明显低于基线评分(P<0.01),MMT受治者的海洛因成瘾、教育就业、家庭社会、违法犯罪和精神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自愿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可减少海洛因成瘾者毒品使用、改善身心健康、促进就业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 中文版成瘾严重性指数量表在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成瘾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作者:梁涛;刘恩武;钟华;王兵;申莉梅;乌正赉

    背景:为遏制艾滋病病毒在海洛因成瘾者中的传播,我国于2004年开始选用美沙酮口服液作为海洛因的替代药物,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长期维持治疗.为更好地评价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的效果,研究者引进和翻译了在国外广泛用于评价药物成瘾的一种工具《成瘾严重性指数量表》(Addiction Severity Index,ASI)第5版.目的:评价中文版ASI(ASI-C)在接受MMT的海洛因成瘾者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1005名(男744名,女261名)MMT受治者用ASI-C进行面对面访谈,其中35名受治者接受了间隔7 d的重复测量,分析ASI的信度和效度.结果:ASI-C与原量表具有相近的结构,通过因子分析,有7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ASI-C萃取出7个维度;通过与相关效度条目的检验,ASI-C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各效度检验条目与维度评分间相关系数在0.09-0.80.内部一致性信度测量显示平均Cronbach'α为0.68(0.52-0.88),有5个维度Cronbach'α大于0.60.相隔7 d的重测信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结论:ASI-C在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成瘾者中应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5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达到可接受的水平,2维度上还有待提高.初步测量的重测信度达到可接受水平.

  • 应激损害吗啡奖赏记忆再巩固及其对海马CA1脑区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rc)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静;魏义明

    目的:观察应激是否损害吗啡奖赏记忆再巩固及其对海马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rc)的影响.方法:(1)建立大鼠吗啡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给予不同的处理即暴露、应激、暴露后立即应激,观察应激对吗啡奖赏记忆再巩固的作用.(2)建立吗啡CPP模型,暴露6h后应激,观察应激损害吗啡奖赏记忆再巩固是否存在时间窗.(3)处理测试后的大鼠断头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分析应激对吗啡CPP大鼠海马Arc表达的影响.结果:(1)吗啡奖赏记忆唤起后立即给予应激,其再巩固受到损害(P<0.05).(2)应激损害吗啡奖赏记忆再巩固作用存在时间窗(P<0.05).(3)暴露后给予应激组大鼠在CPP测试后海马CA1脑区中的Arc表达下降(P<0.05).结论:(1)应激可损害吗啡奖赏记忆再巩固,且其作用具有时间窗.(2)应激损害吗啡记忆再巩固可能与其降低海马CA1脑区的Arc表达有关.

  • 中枢5-HT受体和药物依赖

    作者:王建华;周文华

    药物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适应性疾病,滥用药物慢性处理一方面改变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与用药有关的环境线索产生特异性联系,当再次暴露到用药环境时产生强烈的心理渴求和用药行为[1].

  • 自身给药模型在物质成瘾中的应用

    作者:张登科;郝伟;谌红献

    药物成瘾的发生是一个迅速的跃迁过程:从很少的、偶尔的用药行为跳跃到长期的、稳定的成瘾状态.这个过程的发展有多快?有多少比例的用药者会成瘾?成瘾所涉及的脑机制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显然,不能在人体上进行用药的试验,同样也很难在人体上进行相关的脑机制研究.自身给药(self-administration)模型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动物在做出程序所设定的动作后,即可获得一定量的药物.由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的用药行为,故在成瘾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非编码RNA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作者:马宏;陈凌红;周文华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病,涉及基因表达异常.药物成瘾也可认为是以神经可塑性变化为特征的病理性记忆.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主要指不能翻译为蛋白质的功能性RNA分子,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可分为管家性非编码RNA(house keeping non-coding RNA)和调控性非编码RNA(regulatory non-coding RNA),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按其长度可分为两类:短链非编码RNA,[包括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及与Piwi蛋白相作用RNA(P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1].

  • 脑内5-羟色胺受体6对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玉向;梁峰;汤政;高宏宇;杨梅;霍福权;阎春霞

    体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既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也是一类神经递质.5-HT是由色氨酸转化而来,色氨酸先经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催化形成5-羟色氨酸,再经5-羟色氨酸脱羟酶(5-hydroxy tryptophanhydroxylase)催化形成5-羟色胺色氨酸,后经脱羧酶作用形成5-HT.5-HT与5-HT受体(5-HT receptor,5-HTR)结合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

  • 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的临床治疗的进展

    作者:高磊;周文华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ATS)是一类与苯丙胺结构、化学特性和药理作用相似的精神兴奋剂,具有很强的药物依赖潜力.根据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合成毒品使用人数达到145.9万,已经超越传统毒品海洛因位居使用人数的首位,其中以ATS滥用为代表.ATS依赖的患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ATS的危害日益凸显.

  • 药物成瘾引发欺骗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作者:陈晨;刘冠志;吕海侠

    药物成瘾现象遍布全球,每年使用毒品的人数居高不下.药物成瘾,尤其是吸毒,不仅危害个人健康、家庭和谐,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欺骗行为是药物成瘾群体人格中常见特点,其中“自我欺骗”与复吸密切相关.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药物成瘾引起的大脑脑区功能及神经递质改变,对于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从欺骗行为的形成、参与欺骗行为的功能脑区以及神经递质改变三方面对药物成瘾个体产生欺骗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有效应对策略、降低药物成瘾的危害提供依据.

  • 神经元周围基质网与其在药物成瘾中的功能

    作者:付杨雪;王文豪;章文

    神经元周围基质网(perineuronal nets,PNNs)在中枢系统中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细胞外基质,以网状结构包绕在小清蛋白阳性(Parvalbumin+,PV+)中间神经元周围,并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神经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介绍了PNNs的主要构成与成熟过程,简述了PNNs与学习和记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PNNs的组成蛋白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后以病理性意义为着眼点,介绍了PNNs在成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功能.

  • 条件性位置实验方法及非倾向性实验设计在药物依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邓慧琼;周旭辉;张登科;郝伟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条件性位置研究(place-conditioning studies)被广泛用于研究阿片类成瘾药物的犒赏与厌恶效应[1].目前常用于药物成瘾的条件性位置研究包括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place preference,CPP)和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place aversion,CPA).与同时作为精神依赖性实验模型的自身给药(self administration,SA)、药物辨别实验等操作式强化模型(operant reinforcementparadigm)相比,条件性位置研究具有独特的优点:设备简单,实验周期短,动物不受操作式运动方式的影响,能测出药物的犒赏或厌恶效应,也不因受试药是否妨碍运动机能而影响实验结果,无药状态的测验能排除药物对测验成绩的干扰等.对成瘾背景下的CPP,CPA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实验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将对我们深入了解成瘾的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阿片成瘾背景下的条件性位置实验的原理及其装置、实验步骤及其倾向性的新进展作一简介.

  • 药物成瘾的强迫觅药模型

    作者:余志鹏;徐鹏;沈昊伟

    药物成瘾患者缺乏对觅药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伴有以认知功能损伤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不顾严重负性后果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compulsive drug-seeking and drug-taking behavior).这些强迫症状往往出现在长期使用成瘾药物的患者中,即使在身体戒断症状消退后依然持久地存在,且与成瘾药物的复吸密切相关.因此,理想的药物成瘾模型不仅应造成动物的自主觅药行为及复吸,而且可再现长期使用成瘾药物后出现的强迫觅药冲动及认知功能损伤等核心症状.本文回顾近年有关药物成瘾强迫觅药模型建立及相关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提示不可抑制的觅药冲动、以及对惩罚的认知缺陷能够较好体现强迫性觅药伴随的认知功能的损伤,并且与大脑前额叶皮质功能紊乱关联密切.强迫觅药行为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阐明将为理解人类成瘾行为的生物学本质、开发有效治疗成瘾的新药提供策略依据.

  • LTP与药物成瘾相关的研究进展

    作者:邸秀珍;杨征

    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on,LTP)是指高频刺激传入神经纤维后引起突触效能的持续性增强.LTP是一种学习记忆的电生理指标,是突触可塑性的一个功能性指标,在经验依赖性突触可塑性的发展和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药物成瘾不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而且是一种病理性学习记忆过程.

243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