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20周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0周年工作总结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部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围产医学在国际上逐步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七十年代末期引入我国.围产医学的研究目的是降低孕产妇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水平和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少生、优生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七十年代末期围产医学及围产保健工作很快在我国城市及农村蓬勃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众多围产医学、围产保健工作者的积极要求及倡导下,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88年4月24日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20年来,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和从事围产医学工作全体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围产医学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现总结如下.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血浆D-乳酸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冬梅;雷国锋;彭维林

    目的 探讨血浆D-乳酸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NECⅡ、Ⅲ期的早产儿104例(NEC组);同期因其他疾病入院的早产非NEC患儿104例(对照组),与NEC组匹配纠正胎龄、性别和出生体重,按1∶1比例进行配对.NEC组患儿于NEC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患儿于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确定D-乳酸阳性标准.根据此标准将NEC组分为D-乳酸升高组与D-乳酸正常组,x2检验比较组间并发症及病死率.根据患儿病情转归将NEC组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t检验比较不同组间D-乳酸水平差异.结果 NEC组104例患儿中,NECⅡ期63例(60.6%),NECⅢ期41例(39.4%);存活88例(84.6%),死亡16例(15.4%).NECⅢ期组D-乳酸水平高,为(35.4±29.1)μg/ml,其次是NECⅡ期组,为(29.5±16.2)μg/ml,对照组低[(3.7±18.4)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7,P<0.05).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显示,D-乳酸水平≥6 μg/ml为阳性标准,按此标准,NEC组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者87例(83.7%,87/104).D-乳酸水平升高者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明显低于正常者[(80.9±22.6)分与(95.8±20.5)分,t=2.417,P<0.05],而合并新生儿败血症的比例[48.3%(42/87)与5.9%(1/17),x2=11.538,P<0.05]及病死率[27.6%(24/87)与5.9%(1/17),x2=7.146,P<0.05]较高.NEC组死亡患儿与存活患儿D-乳酸水平[(43.2±13.5) μg/ml与(21.9±22.9) μg/ml,t=4.572,P<0.05]、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82.4±29.1)分与(90.6±21.3)分,t=2.409,P<0.05]以及合并败血症的比例[68.8%(11/16)与38.6% (34/88),x2=3.44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D-乳酸水平与NEC预后相关,能较好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及预后.

  •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作者:陈哲;梁梅英;王建六

    目的 比较妊娠期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31日本院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例305例,病因学诊断分别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部分病因不明者.根据孕期低血小板计数分成4组:I组:(50~100) ×109/L;Ⅱ组:(30~50)×109/L;Ⅳ组:(10~30)×109/L;Ⅳ组:<10×109/L.Ⅰ~Ⅳ组病例数依次为101、85、87和32例.比较各组患者孕期并发症、治疗、新生儿结局和随访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卡方检验、趋势卡方分析.结果 305例孕妇并发贫血68例(22.30%),早产40例(13.11%),产后出血60例(19.67%),患病率均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而升高(P均<0.05),产后24 h内出血量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而增多.孕期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5例(11.48%),糖代谢异常23例(7.54%),各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感染2例(0.66%),无孕产妇死亡.305例产妇随访血小板恢复者共211例(69.18%),产后半年内母体血小板恢复正常率Ⅰ~Ⅳ组依次为90.59%(77/85)、82.36%(42/51)、46.16%(24/52)和39.13%(9/23),随孕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而恢复率下降(x2趋势=42.616,P趋势=0.000).活产儿301例,胎死宫内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4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8例(5.98%),颅内出血1例.随母体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病率增高(x2趋势=17.806,P趋势=0.000);16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在出生后3~8周恢复正常,2例随访3年未恢复.结论 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母体贫血、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患病风险均有增加.严密的围产期保健可改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母儿结局.

  • 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早产儿贫血

    作者:涂绘玲;叶鸿瑁;朴梅花;王丹华;李春涛;张巍;黄德珉;罗凤珍

    目的观察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商品名宁红欣)对早产儿贫血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来自四所医院的51例胎龄小于35周、体重小于2 0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预防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预防组予rHu EPO 250 IU/(kg*次),静脉或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共4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动态变化. 结果两组早产儿生后Hb、Hct均逐渐下降,但预防组下降明显小于对照组,经t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有4例输血,而预防组无一例输血,经精确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9).预防组1周末Re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2周末血清铁低于对照组,4周末更甚,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预防组E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早产儿预防性应用rHu EPO可减轻Hb、Hct、Ret的下降程度,不需要输血和输血次数减少,rHu EPO预防早产儿贫血有一定效果.

  • 新生儿窒息时微循环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彩凤;景东;刘蝶蝶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时微循环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耳廓微循环检测技术,对18例轻度窒息新生儿,15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及19例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分别进行微循环监测.结果 窒息新生儿耳廓微循环中红细胞聚集、白细胞翻滚、附壁等现象明显多于正常新生儿,毛细血管数增多、血流速度减慢,在重度窒息儿尤为明显.结论 新生儿窒息时耳廓微循环发生明显变化,重度窒息更为严重且较临床症状消失晚.故对出生时有重度窒息,迅速复苏成功的新生儿,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治疗.

    关键词: 窒息 新生儿 微循环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贫血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万理;张巍;黄醒华;王雷;张伟;王荔荔;高明;肖路延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in, EPO)在早产儿贫血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来自三所医院的30例胎龄≤35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4例.分别于生后5~7 d查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血清铁.治疗组自生后7 d起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400 IU/k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4周.余治疗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从生后1周服铁剂3~5 mg/(kg*d),其间避免诊断性取血及输血. 结果生后第42天复查血红蛋白,治疗组(999±29)g/L,对照组(906±25)g/L,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网织红细胞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早产儿EPO水平低下,rh-EPO在治疗早产儿贫血中有重要价值.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白细胞介素18和内皮素1的变化研究

    作者:王春;尚涛;侯文静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及与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方法用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妊高征患者47例(妊高征组)和正常孕妇30例(正常妊娠组)血清IL-18含量,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含量.结果(1)血清IL-18水平妊高征组(M=43.76 ng/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M=37.97 ng/L),H=42.845,P<0.05;血浆ET-1含量妊高征组(61±23)ng/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35±11)ng/L,F=24.580,P<0.05,病情越重其值越高.(2)妊高征组血清IL-18值与血浆ET-1值呈正相关关系(r=0.6773,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妊高征免疫损伤过程,其变化与ET-1呈正相关关系,推测可能是IL-18的变化,损伤了血管内皮,使ET-1合成释放增加,而导致妊高征的发生.

  • 新生儿下呼吸道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防治研究

    作者:严越秀;蔡定邦;梁星群;葛德珊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下呼吸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耐药情况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对本院NICU中42例分别采集气道冲洗、机械通气治疗时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了ESBLs细菌感染情况,总结出防治经验. 结果在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42例中细菌培养阳性者23例,其中ESBLs阳性12例,占阳性结果的52%(12/23).12例中曾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者9例(75%),机械通气10例(83%).早产低体重儿8例(67%).该12例中共检出21株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8株(38%),阴沟肠杆菌5株(24%),铜绿假单胞菌3株(14%),大肠埃希杆菌3株(14%),短黄杆菌1株(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5%).药敏试验显示,除部分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左旋氧氟沙星、替卡西林/棒酸、洛美沙星、哌拉西林敏感外,对其余抗生素均耐药.12例患儿中治愈10例,死亡 1例,自动出院1例. 结论发生于新生儿下呼吸道的ESBLs细菌感染由多种因素引起.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和屏障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提早免疫预防是控制产生ESBLs细菌流行的重要措施.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145例分析

    作者:何建平;吴明昌;任仪荪

    目的 了解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对1991年~1997年新生儿病房所收治的145例先心病进行分析,并随访24例非青紫型先心病患者3个月~7年.结果 非青紫型先心病93例(64.1%),青紫型52例(35.9%),常见者依次为室间隔缺损(44.1)%、动脉导管未闭13.8%、大动脉转位(9.7%).13.1%合并有心外畸形,以染色体畸形居首位31.6%.比较青紫型与非青紫型的临床表现(青紫型%、非青紫型%):生后24小时内出现青紫(42.0%、0%)、气促(70.0%、59.0%)、心率快(40.0%、23.0%)、心力衰竭(48.0%、14.0%)、心脏杂音(76.0%、89.0%)、低氧血症(82.6%、9.8%)、代酸(21.7%、8.5%)、住院时的病死率(36.5%、0%)、2例青紫型先心病在新生儿期作了手术,放弃治疗(51.9%、11.8%).随访非青紫型者24例,2例死亡、5例手术、12例自愈、5例未愈无合并症.结论 先心病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国外已用胎儿超声心动图作产前诊断并对重症终止妊娠,国内应在产科中广泛开展此项检查以达优生目的.

  • 超声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的应用

    作者:马小燕;李秋明;关步云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应用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方法对应用此穿刺术872例的成功率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一次进针成功率62.7 %,2~4次进针成功率36.0%.发生一过性并发症31.4 %,发生严重并发症0.3%. 结论提高超声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使此项介入性诊断技术准确、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孙桂莲;韩玉昆

    目的 研究Bc1-2蛋白和Bax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表达,以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制成HIBD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结果 新生大鼠HIBD时细胞凋亡与坏死并存,但以凋亡为主.Bcl-2和Bax在正常新生大鼠脑内广泛表达(+~);缺氧缺血(HI)后脑病变处Bcl-2免疫强度明显下降(-~+);Bax的免疫强度也减弱,其中可见散在分布的阳性凋亡细胞;HI后Bcl-2与Bax的比例下降.结论 Bcl-2可能抑制细胞凋亡,Bax可能诱发细胞凋亡.

    关键词: 脑缺氧 脑缺血 凋亡

中华围产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