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血源传染病职业暴露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 追踪调查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现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10月发生血源传染病职业暴露的117名医务人员进行追踪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科室、环节、处理等进行分析并追踪感染情况.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80.34%、医师17.09%、检验人员1.71%、工人0.85%;暴露源种类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63.64%,艾滋病病毒9.40%,丙型肝炎病毒3.42%,艾滋病合并梅毒0.85%;主要暴露科室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病科39.32%、外科14.53%、妇产科12.82%、肿瘤科11.11%、急诊ICU 7.69%;暴露的主要环节为动静脉穿刺23.08%、整理用物处理废物24.79%、拔针18.8%、手术缝合及外科器械16.24%、抽血及注射14.53%;117名职业暴露者,随访12个月,无1例发生血源性感染.结论 加强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暴露的关键;发生暴露后,立即熟练处理,实施预防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杜绝职业暴露所致的感染.
-
比阿培南联合替考拉宁治疗重症吸入性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比阿培南联合替考拉宁治疗重症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医院2009年8月-2015年6月收治54例重症吸入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比阿培南,两组均联合替考拉宁,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有效率:对照组70.3%,治疗组92.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共培养出细菌83株,其中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70%;治疗组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比阿培南联合替考拉宁治疗重症吸入性肺炎疗效好,使用安全,适用于重症吸入性肺炎初始经验治疗。
-
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美罗培南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美罗培南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后发生颅内感染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美罗培南鞘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疗效,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与蛋白浓度均降低,葡萄糖浓度升高,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减少,各项指标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中,给予患者美罗培南鞘内注射治疗的同时,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与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导致多药耐药菌感染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药敏分析.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住院患者148例,对患者进行痰培养和药敏实验,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见,吸烟、饮酒、肺炎类型及意识状态与多药耐药菌的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晚发型肺炎及昏迷均为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73例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共分离得到多药耐药菌8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59.04%,革兰阳性菌34株占40.96%,其中有10例患者合并两种以上的多药耐药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多药耐药菌对临床上所使用的大部分常用的抗菌药物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仅少数抗菌药物能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结论 临床上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卒中相关性肺炎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治疗较为困难.临床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对于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使用一线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mecA基因扩增法与细菌鉴定仪法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比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比较mecA基因PCR扩增法与细菌鉴定仪法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鉴定差异,分析MRSA耐药性,为有效控制MRSA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1月从临床分离出1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mecA基因PCR扩增方法 检测MRSA,并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使用WHONET5.6软件统计病原菌的耐药率,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两种方法 检测到MRSA分别为30、35株,检出率分别为21.1%、24.6%,两种检测方法 对MRS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SA对除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及替加环素外,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均高于MR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mecA基因扩增法两种方法 检测MRSA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可能会产生漏检,MRSA耐药现状严峻,应规范合理用药,控制感染与扩散.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cA基因 -
心脏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现状及高危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心脏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现状及高危因素,为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医院的心脏手术患者37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术后医院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感染因素. 结果 共19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07%,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10例占52.63%;共检出2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5株占65.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高、手术时间较长、抗菌药物联用、呼吸机应用时间较长、导尿管留置时间较长、血糖较高及体外循环手术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心脏手术后医院感染率较高,其中呼吸道感染为主,革兰阴性菌仍是主要病原菌,且其高危因素较多,应给予针对性干预.
-
广东地区新型隐球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临床分离新型隐球菌的基因型,分析主要型别的临床特点,为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地区临床分离25株新型隐球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对新型隐球菌的7个管家基因CAP59、GPD1、IGS1、LAC1、PLB1、SOD1、URA5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至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型;同时采用回顾性分析对主要型别菌株的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及预后情况等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株新型隐球菌共检出3个序列型,分别为ST5型22株,占88.0%,ST31型2株,占8.0%,ST106型1株,占4.0%;其中ST5和ST31属于新生隐球菌VNI型,ST106属于格特隐球菌VGI型。结论广东地区新型隐球菌以新生隐球菌ST5型为主。ST5型临床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主要集中在40~50岁,可出现在部分无基础疾病的人群中,预后较好。
-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术前泌尿系带菌情况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监测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液中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预防手术后泌尿系感染。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9月泌尿外科所有住院患者共统计病例数1495例,共收集标本1455份做尿培养,其中符合要求标本1251份,并对尿培养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部分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1251份合格尿培养标本中检出病原菌391株占31.25%;其中革兰阴性菌291株占74.42%,革兰阳性菌88株占22.50%,真菌12株占3.0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分别为48.40%和32.00%,粪肠球菌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菌株,屎肠球菌中VRE为9.09%。结论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培养筛查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为主,分离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
脓毒症血流感染患儿血清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脓毒症血流感染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水平变化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接诊60例脓毒症血流感染患儿为脓毒症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接诊60例其余部位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CRP、PCT水平,PCT的测定使用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 CRP的测定使用胶体金法。结果脓毒症血流感染患儿血清CRP(138.93±29.31)mg/L、PCT (13.21±1.87) n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7.34±9.84)mg/L、(0.31±0.05)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儿CRP(73.12±17.84)mg/L、PCT (2.31±0.44)ng/ml水平明显低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116.72±29.79)mg/L、(14.82±1.37)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儿、其他所有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儿均和CRP、PCT之间呈正相关(r=0.631,0.682,0.564;P<0.05)。结论脓毒症血流感染患儿CRP、PCT 比其余部位感染的患儿表达水平更高,且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CRP、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儿,在脓毒症血流感染患儿中联合检测血清CRP、P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应用推广。
-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人冠状病毒感染状况研究
目的 探讨住院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人冠状病毒感染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就诊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3140例,36例单纯人冠状病毒(HCoV)感染患儿为研究组,在其余3012例非人冠状病毒感染患儿中选择与研究组一般资料无差异的患儿60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儿人院1d内的鼻咽吸取物或者鼻咽拭子标本1份,并于72小时内送检;对314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人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140例患儿共检出流感病毒224例,呼吸道合胞病毒652例,多瘤病毒KI173例,多瘤病毒WU 192例,人偏肺病毒257例,人冠状病毒128例,副流感病毒572例,腺病毒358例,鼻病毒584例其中人冠状病毒感染阳性率为4.08%,单纯感染患儿36例,其中HCoV HKUI、HCoV-OC43、HCoV-229E、HCoV-NL63、HCoV-EMC、SARS-CoV分别为6例,1 2例、6例、6例、3例、3例;研究组患儿咳嗽、呼吸衰竭、腹泻、发热、喘息和低氧血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7例患儿出现吸气相湿啰音和双肺呼气相喘鸣音,30例患儿胸部影像学表现支气管炎,3例为喉气管炎,3例为毛细支气管炎,9例患儿表现出肺部实变影,24例患儿表现出过度通气现象.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人冠状病毒感染,咳嗽为首发症状,同时伴随呼吸急促、喘息,多数伴随发热,肺部听诊表现呼气相高调喘鸣声和细湿罗音,部分患儿伴有腹泻症状.对于临床诊断为以上症状的儿童,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患者感染病毒进行检测,进行针对性治疗.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近5年医院感染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2011-2015年每年2月1日内的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共调查562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现患率逐年降低,从2011年的6.10%下降至2015年的2.53%,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其中医院感染现患率高的为ICU ,其次为烧伤科和泌尿外科;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发生率较低的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水感染;5年内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烧伤科、神经外科、妇产科、ICU、五官科、儿科、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高。结论近5年内医院感染现患率和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和泌尿道,因而在临床中应当加强对呼吸道和泌尿道的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