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总义齿致唇颊纤维增生1例报告
摘要: 我科于1997年8月接诊1例长期戴用不良总义齿引起唇颊广泛软组织增生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4岁,10年前在某牙科诊所镶装总义齿。初半年感觉经常疼痛,后逐渐适应,但不能嚼碎稍硬的食物,现义齿极不稳定,要求重新修复。检查:上下颌牙槽嵴均极低平,下颌磨牙区牙槽嵴呈狭细刃状,上颌前牙区牙槽嵴呈尖圆形,软组织较厚,移动度较大。双侧前磨牙区之间唇颊粘膜,被总义齿基托边缘摩擦分割形成一长约6cm条索状纤维增生组织,基底极韧,有局限溃疡点。总义齿戴入时,增生软组织被夹在义齿基托与牙槽嵴之间,导致患者表情呆板,不愿张口。处理于口腔内常规消毒,局麻下切除唇颊增生之纤维疤痕组织,并适当加深唇颊沟,严密缝合创口,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报告结果为炎性肉芽组织。2周后创口愈合,采用功能性二次印模法印制精确印模,确定正确的颌位关系,选用颊舌径及牙尖斜度均较小的人工牙,按常规排牙,精心制作。患者戴用新做义齿后固位良好,2周后基本适应。随访2年,患者牙槽骨未见明显吸收,粘膜无增生,咀嚼效率大为提高。
-
洞形深度对髓腔固位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洞形深度对应用椅旁CAD/CAM制作的髓腔固位冠(endocrown)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牙体预备提供参考.方法:制作三个不同深度相同聚合度的髓腔固位冠基准模型,并分别复制出12个超硬石膏模型,采用CerecAC Bluecam扫描获取光学模型并制作修复体,粘结后,包埋、切割,利用三维测量系统测量髓腔固位冠边缘及内部粘接剂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洞形深度的髓腔固位冠边缘的粘接剂厚度均小于120μm,内部粘接剂的厚度均小于200 μm;在边缘,3种洞形深度粘接剂的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牙合)角处,粘接剂的厚度随着洞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洞形深度为2mm和4mm时粘接剂的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髓角处,洞形深度为3mm时与洞形深度为2mm和4mm时粘接剂厚度比较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牙合)面肩台中点、轴壁和髓腔固位洞形底部,3种洞形深度粘接剂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除轴(牙合)角、轴壁和髓腔固位洞形底部,其他测量位点洞形深度为3mm时粘接剂的厚度小.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应用椅旁CAD/CAM技术制作髓腔固位冠时,3种洞形深度的髓腔固位冠其边缘和内部适合性均能达到临床要求;洞形深度为3mm时其边缘和内部适合性优于深度为2mm和4mm时.
-
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咬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咬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操作对照组,依据处死时间每组再平均分为3、10、30、60d的四个亚组.采用人为降低大鼠牙冠高度的方法降低实验组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处死后取深层咬肌检测Ca2+-ATPase、Na+-K+-ATPase活性值改变.结果: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后大鼠咬肌组织的Na+-K+-ATPase活性有所降低,在实验第30d时活性下降明显,但在实验第60d时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已无显著性;Ca2+--ATPase活性则显示出与Na+-K+-ATPase活性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可引起咬肌组织的能量代谢障碍,但随着低位咬合状态持续时间的延长,能量供应可得到恢复,过度的能量消耗得到缓解.
-
无牙颌患者口腔黏膜及面部皮肤颜色测量及其相关性初步分析
目的:对在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无牙颌患者牙槽黏膜、唇红、面部皮肤的色度值进行采集,研究无牙颌患者牙槽黏膜、唇红、面部皮肤色度学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用CM-700d分光测色计采集47例无牙颌患者牙槽黏膜、唇红、面部皮肤色度值,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牙槽黏膜色度值范围L*(42.14-64.18),a*(3.27-14.03),b*(2.4-12.57);唇红色度值范围L*(34.23-58.26),a*(5.24-15.89),b*(2.64-13.18);皮肤色度值范围L*(46.63-65.65),a*(4.53-13.01),b*(6.04-17.57);唇红L值越大则皮肤L值越大,唇红a值越大则牙槽黏膜a值越大,皮肤b值越大则牙槽黏膜b值越大.结论:通过此项研究初步得出无牙颌患者牙槽黏膜、唇红、皮肤色度值范围及其相关性:唇红与皮肤明度L值、牙槽黏膜与唇红a值、皮肤与牙槽黏膜b值呈正相关.
-
改良丽春红三色法在牙本质粘结界面染色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改良丽春红三色法染色观察并评价3种粘结剂(Single Bond、ClearfilTMSE Bond,Ad-perTM PromptTM)牙本质粘结界面.方法:选取9颗新鲜拔除的无龋坏人磨牙,用600目碳化硅砂纸在流水冲洗下预备出统一的牙本质粘结面玷污层,分别用3种粘结剂按使用说明进行粘结处理.每颗牙齿标本在流水冲洗下垂直于粘结而切割出3个10×2×2mm3试件,包埋固定后在切片机上切取6μm厚薄片.改良丽春红三色法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本质粘结界面.结果:应用改良丽春红三色法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3种粘结剂牙本质粘结界面中暴露的胶原蛋白层.结论:改良丽春红三色法染色可以应用于牙本质粘结界面的观察研究.
-
纯钛表面牙周韧带细胞形成物骨钙素的表达
目的:以骨钙素为细胞分化指标,探讨商用纯钛表面牙周韧带细胞形成物的特征.方法:将牙周韧带细胞和纯钛进行复合培养,分别在第8天,第16天和第24天取材,免疫荧光染色原位观察骨钙素的表达.结果:第8天后,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即可形成复层生长,并持续高表达骨钙素.结论:牙周韧带细胞任纯钛表面有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趋势,表现为形成高度表达骨钙素的类组织.
-
rhBMP-2和IGF-I联合作用对兔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重组骨形成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rhBM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I)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兔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及噻唑蓝比色法,对2种生长因子对兔成骨样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进行观察.结果:在培养基中含1%胎牛血清(FBS)条件下,100ng/ml rhBMP-2对兔成骨样细胞增殖作用不显著.IGF-I(5,25,50ng/ml)有一定促增殖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各浓度组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P<0.05).结论:rhBMP-2和IGF-I联合应用对兔成骨样细胞增殖有协同效应.
关键词: 人重组Ⅱ型骨形成蛋白 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成骨样细胞 细胞增殖 -
包含骨缝的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骨缝的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包含骨缝的动态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乎扫及三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在MSC. Metant前处理软件工具中划分网格.结果:建立了完整的颅面复合体三维体几何模型和包含骨缝的完整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由630,379个单元和148,143个节点组成.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的颅面骨合体三维有限元数字化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工具MSC.Marc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包含骨缝的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
不同体位投照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投照法上气道空间的改变,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治疗提供有关依据.方法:青年男性30人,每人分别拍摄常规头影测量侧位片、仰卧位头颅侧位片,比较二者上气道变化情况,结果:仰卧位时下颌骨、舌骨明显向咽后壁方向移位,小矢状咽径显著减小.结论:仰卧位X线头颅恻位片对于OSAS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术后疗效判定可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测颅法 体位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气道 -
人脂肪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增殖及传代稳定性
目的:建立人脂肪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及扩增的方法,观察其增殖动力学行为,检测其传代稳定性.方法:通过吸脂术获取人的脂肪组织并分离脂肪基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增殖曲线,用油红O染色显示胞内脂滴生成,并检测其是否向脂肪细胞自动分化.结果:人的脂肪组织中可分离出基质细胞,在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其增殖曲线呈S形.在原代及传代培养中均未见脂肪细胞或胞内脂滴生成.结论:成年人脂肪组织中存在的基质细胞可维持在未分化状态下稳定的增殖和传代.
-
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植入不同部位的骨结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新研制的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植入犬下颌骨和股骨不同部位的植体骨结合能力差异.方法:选5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愈合3个月建立缺牙模型.按临床种植体植入手术操作步骤,分别于下颌骨和股骨中上段植入钛钽种植体,每只犬双侧颌骨及股骨分别植入各2颗.术后3个月取材,行X线片、Micro-CT扫描及骨密度(BMD)分析、带植体硬组织磨片组织学及Goldner三色法染色检查,ImageJ图像分析新骨形成面积.结果:钛钽人工种植体植入犬体内3个月,X线示两组植体均与骨结合紧密,植体骨界面无低密度阴影.Micro-CT扫描显示:颌骨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界面无低密度透射影,局部微结构、密度变化无显著差异;股骨组种植体-骨界面近髓腔段呈低密度线状透射影,Micro-CT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颌骨组BMD为1169±86.39mg/cc,股骨组BMD,754.2±129.4mg/cc,颌骨种植体周围BMD显著高于股骨种植体周围BMD(P<0.05);亚甲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颌骨组种植体周有红色带状深染新骨形成,植体侧呈指状突入黑色植体螺纹之间,颌骨侧呈波浪与蓝染的颌骨组织移行,植体骨界面密合无间隙.股骨组也有红色深染新骨形成,但新骨带较颌骨组较窄,且植体-骨界面部分不密合,见条状纤维结缔组织样结构.ImageJ图像分析显示:颌骨组新骨形成面积294.4±10.18μm2,股骨组新骨形成面积108.4±3.208μm2,新骨形成面积颌骨组显著多于股骨组(P<0.05).结论: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植入下颌骨较植入股骨更能促进种植体骨结合,本研究为种植体骨结合动物实验模型选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 骨结合 下颌骨 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