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Journal of Dental Prevention & Treatment 광동아병방치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中心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245
- 国内刊号: 44-140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上颌第三磨牙解剖形态的研究进展
第三磨牙作为人类晚萌出的恒牙,因其多为阻生牙、废用牙,在临床治疗中一直以拔除为主.但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上颌第三磨牙的临床治疗价值逐渐得到认可,并在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种植学等领域有所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对第三磨牙的牙冠、牙根、根管、根尖孔形态等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临床检查与治疗进展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于种植体周围的炎症,导致软硬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炎症性损害,特征性标准为支持骨的丧失.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病因为菌斑微生物,危险因素包括负载过重、牙周病史、吸烟、糖尿病等.种植体周围炎具有一定临床诊断标准,包括探诊出血、溢脓、探诊深度≥5 mm以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包括机械清创、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与牙周炎类似,合理常规的种植体周维护治疗能有效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本文将从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临床检查与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
次氯酸钠去蛋白化对正畸托槽粘接影响的研究进展
口腔正畸过程中的托槽脱落现象难以避免,不仅妨碍了正畸治疗的效果,而且可能延长正畸治疗的周期.次氯酸钠是口腔内科中常用的根管冲洗剂,但其较少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次氯酸钠对牙釉质表面的去蛋白化作用可以强化酸蚀的作用,提高牙釉质的表面粘接性能,从而减少正畸治疗过程中托槽脱落的概率.本文就次氯酸钠去蛋白化作用对牙釉质托槽粘接的影响做一综述.
-
低龄儿童龋致龋微生物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健康儿童口腔存在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落环境,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部分微生物将转变为致龋微生物并引发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致龋微生物在ECC发病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可作为评估儿童患龋风险及预测ECC发展速度的生物标志物,对ECC的诊疗意义非凡.就目前研究较多的数种微生物而言,变异链球菌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白假丝酵母菌、双歧杆菌属、血链球菌的相关指标有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联合判断儿童龋易感性.乳杆菌属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可能为判断ECC发展速度提供参考.
-
临时冠与愈合基台成形牙龈的美学效果研究
目的 比较临时冠与愈合基台成形美学区种植位点牙龈的美学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美学区单颗牙缺失行种植修复患者48例,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6例患者于二期手术后使用临时冠进行牙龈成形,6~10个月后行永久修复,B组22例于二期手术使用愈合基台成形牙龈,2周后即行永久修复,所有患者均于永久修复后12个月复诊.采用红色美学指数对48例患者永久修复时和复诊时的牙龈美学效果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A组共植入26颗种植体,B组共植入22颗种植体,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机械并发症;A组永久修复时和复诊时的红色美学指数分别为8.18和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永久修复时和复诊时的红色美学指数分别为6.73和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修复时A、B组之间的红色美学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诊时A、B组之间的红色美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学区应用临时冠可以提高永久修复时的红色美学效果.
-
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否比单独应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OSF有效.方法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后有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并均属于随机对照试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分值、张口度改变各纳入172例病例(实验组86例,对照组86例),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变化纳入152例病例(实验组76例,对照组76例).分别比较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与单独应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OSF前后患者口腔灼痛感VAS值、张口度和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变化.结果 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的VAS减少量与单独应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的张口度增加量高于单独应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P=0.05);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的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减小量高于单独应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组(P<0.05).结论 丹参联合曲安奈德治疗OSF比单独应用曲安奈德的疗效更好.
-
康复新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OLP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LPe患者随机分为2组(n=50),试验组给予9.8%地塞米松康复新液含漱,对照组给予9.8%地塞米松溶液含漱,每日3次,治疗4周,比较2组的疼痛改善情况(VAS评分)、糜烂面积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1、2、4周试验组的VAS评分、糜烂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新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地塞米松.
-
FEN1在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PCNA的关系
目的 检测瓣状核酸内切酶1(flap endonuclease?1,FEN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新鲜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块和因口腔颌面部整形手术切除的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块,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原代口腔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并分成CAFs组和NFs组,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PCR检测口腔CAFs和NFs中FEN1、PCNA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水平,并对FEN1、PCNA的表达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功培养并鉴定口腔CAFs和NFs各12株,FEN1、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口腔CAFs组均高于NFs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CAFs中,FEN1与PCNA在mRNA水平呈正向的强相关性(r=0.677,P=0.016),而两者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在口腔CAFs中FEN1和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NFs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AFs中的FEN1与PCNA二者在mRNA水平呈正向强相关,两种基因在口腔CAFs中的相互关系及调节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膜细胞群的miR?155表达
目的 了解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膜细胞群中miR?155的表达水平.方法 分离培养因慢性牙周炎需要拔除的患牙(11例)的牙周膜细胞群,同时获取因正畸拔除的无龋、无牙周病、无根尖周病健康患者的正畸减数牙(13例)的牙周膜细胞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两组牙周膜细胞群中mi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膜细胞群中miR?155的表达水平(0.93±0.12)高于对照组(0.76±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膜细胞群中miR?155的表达水平高于非牙周炎患者的表达水平.
-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组蛋白乙酰化的意义
目的 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活性,探讨其在OL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8月—2017年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经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OLP的23例患者(包括11例非糜烂型OLP及12例糜烂型OLP,OLP组)以及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对照组),采用免疫磁珠分离CD4+T淋巴细胞并提取组蛋白和核蛋白,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的变化及HDACs活性,并比较分析其在OLP组及对照组的表达差异.结果 OLP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10,P=0.012),而OLP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412,P=0.158);OLP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HDACs活性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9,P=0.023),其中糜烂型OLP研究对象外周血HDACs活性水平高于非糜烂型OLP组(P=0.014)和对照组(P=0.001);OLP组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与HDACs酶活性存在负相关关系(rs=?0.771,P<0.001),但健康对照组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与HDACs酶活性无相关关系(rs=0.382,P=0.276);OLP组的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与HDACs酶活性无相关关系(rs=0.149,P=0.498),对照组的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与HDACs酶活性也无相关关系(rs=0.527,P=0.117).结论 OL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存在组蛋白乙酰化异常且与HDACs活性相关,提示组蛋白乙酰化的表观遗传修饰可能与OLP的发病密切相关.
-
微酸性电解水对口腔单层角化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
目的 研究微酸性电解水对口腔单层角化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 使用含氧的微酸性电解水原液及经过牛血清白蛋白预处理后的微酸性电解水作用于TR146细胞,分为BSA 0 mg/mL(即微酸性电解水原液)组、BSA 0.5 mg/mL组、BSA 1 mg/mL组、BSA 2 mg/mL组.通过CCK?8实验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作用时间1 min、5 min、15 min、30 min、1 h),通过台盼蓝排除实验计算细胞存活率(作用时间1 h).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微酸性电解水原液作用于TR146细胞不同时间段OD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相对增殖率随有效氯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显示为轻至重度细胞毒性;而经牛血清白蛋白预处理后的微酸性电解水在不同有效氯浓度及作用时间下OD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相对增殖率均接近100%,评级为无细胞毒性.台盼蓝排除实验显示微酸性电解水原液在各有效氯浓度下作用于TR146细胞,1 h细胞存活率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存活率随有效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显示为轻至重度细胞毒性;而经牛血清白蛋白预处理后的微酸性电解水在不同有效氯浓度下细胞存活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存活率均接近100%,显示为无细胞毒性.结论 在模拟唾液内蛋白质浓度水平的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下,微酸性电解水对口腔单层角化上皮细胞未显示细胞毒性.
-
纤维内仿生矿化机制研究进展
天然骨组织是人体高度矿化的硬组织,主要由有机质(Ⅰ型胶原及非胶原蛋白)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无机矿物以7级分级有序排列的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纤维内矿化胶原是骨组织的基本结构单元,并成为其优异的机械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纳米结构基础.因此,如何模拟骨组织的纤维内矿化模式并探明其形成机理是仿生矿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近年来纤维内仿生矿化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就目前主流的纤维内仿生矿化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活性的人工骨再生修复材料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为对生物矿化本质的揭示提供线索.
-
口腔癌相关吞咽障碍评估方法
吞咽是人类基本生理功能之一,口腔癌术后可导致患者吞咽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致吞咽障碍.目前国内外吞咽障碍评估方法种类繁多,包括床旁评估、量表评估、影像学评估、吞咽过程中压力或肌电参数测量评估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国内外口腔癌相关吞咽障碍评估方法作一概括论述.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